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234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孟子》二章
黄梅县刘佐乡中学 李卫民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三、课文讲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题目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4、结合课文练习,理解“道”,指的是施“仁政”。
5、课文分析:
那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课文怎么论述的。首先看课文的第一段说的什么。
词语讲解:
天时:有利于政、战的时令、气候(联合结构)。
地利: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偏正结构)。
人和:指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偏正结构)。
从这一句话来看,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人和。作者以顶真的修辞方法,说明人和是最重要的。
齐读二、三两段,看看这两个段落分别论证了什么。
明确:第二自然段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自然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二自然段从攻的一方来说,第三自然段从守的一方来说。
词语讲解:
郭:外城;
环:围;
……者……也:判断句式。
是:这,指示代词。
从作者的交代来看,这座城是一座小城。进攻一方的力量又如何呢?我们从“环而攻之”可以看出,攻势是很强大的。那怎么会不胜呢?原来是“天时不如地利”呀。
词语讲解:
城:指城墙;
池:指护城河;
兵革:兵,指兵器;革,指甲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放弃;
去:离开;
这里,也是从作者的交代可以看出,守城所应具备的一切有利条件都有了,但最终却是“委而去之”,原因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呀。
这三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从战争的角度,论证“人和”的重要性。在论证方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先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后证明“地利不如人和”。
那么,如何得到人和呢?这就是课文接下来要论证的问题了。
齐读课文第三段。
词语讲解:
故:所以;
域: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服;
以:凭借;
寡助之至的“之”:表舒缓语气;
畔:同“叛”;
有:要么,或者。
从这一段中不难看出,施“仁政”者才能得“人和”,得“人和”者可以战必胜。在这里,其实也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因此,整篇课文采用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性。
6、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段) (第三段)
攻 守
施“仁政”——————得“人和”——————战必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板书课题:
2、教师带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4、对照课文下面的注解,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5、课文讲解:
朗读课文第一段,对照课文下面注释,试译第一段。
词语理解: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所以说“举”。
在这一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六个,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个人物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六个人物出身都很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对,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也就是说,这六个人物是事实论据。
齐读课文第二段。
词语理解:
展开全文阅读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使动用法。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
所以:介词,用来……
曾:同“增”。
翻译第二段。
好,学过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第一段列举了门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二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的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wánkù无好男)
齐读第三段。
词语讲解:
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同“横”,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齐读第四段。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6、小结:
本文的论证问题时,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同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
7、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 苦心志
傅说 劳筋骨
胶鬲 饿体肤 发、举 个别论据
管夷吾 空乏身 ——降大任
生于忧患 孙叔敖 行拂乱为
死于安东 百里奚
(中心论点) 过 改
人 困、衡 作(正面)
征、发 喻 一般论据
入则无法家拂士 恒亡
国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反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强化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意识(沪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总结)
下一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教版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