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513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

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

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

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

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

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

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

是,德馨:品德高尚。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人带青:映人。谈笑有鸿

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

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

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

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

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

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

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

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

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

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

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

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

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

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

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

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

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A斯是陋室()B.推吾德馨()

C.谈笑有鸿儒()D.可以调素琴()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把下列文盲句子译成现代文。

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读之势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

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

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

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

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

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

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

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


展开全文阅读
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

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

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

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

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an3)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

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

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

妖的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

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

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

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

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

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

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

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

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

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香远益滑

②亭亭净植

③宜乎众矣

④陶后鲜有闻

⑤水陆草木之花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二)填空

①本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的品质的一句__

是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 和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

,后者是____,作用是突出____。

(附译文)

水上、地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又喜爱菊

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

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内

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显清芬,笔直的洁净

的立着,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

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愚公移山
下一篇:黔之驴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