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反思
阅读:511  
标签:教学反思 高一教学反思
寻古探幽别开洞天(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反思)
 寻“古”探幽   别开“洞天”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一部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虽是一首文人诗,但我知道“古诗”同学们不是很感兴趣,认为能背就行;也许对唐诗还有点崇敬之情。于是我就想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同学们步入一种诗歌的境界,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首先就要选准了一个兴奋点,我找到一个突破口就是“采之欲遗为谁”中的“谁”。

我先不急不慢地给学生讲着诗歌的背景知识:“《古诗十九首》写于东汉后期,桓、灵帝时,那时宦官专权,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中下层士人为谋求仕途,奔走交游,离乡背井,‘亲戚隔绝,闺门分离,亡命是效’,但终究一事无成,满腹牢骚,士人们总是借诗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怨愤,同时在那个时代里一批一批的文人都是这样‘并驱而追之’,( 沈德潜说‘大率是逐臣’)就给我们留下很多的诗篇,后有人把他们收集、选用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古诗十九首》,因此《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之作,也非一人之作,我们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首。”学生有点漫不经心。

“今天我们来学这首诗,目的是围绕一个‘谁’字,看‘谁’能走到这首诗的最高境界去。”此言一出,学生都有点跃跃欲试。

我说:“那好,同学们读诗,首先第一个‘谁’,看‘谁’能讲出这首诗的内容。”教室一下子静了,都端起课本认真地看了起来。

一会儿,一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来。”

他说:“这首诗内容写的是,一个女主人公涉江去采芙蓉,在长满兰草的沼泽地采撷兰草,芙蓉清香高洁,兰草芳香扑鼻。主人公采毕,芳香盈袖,突然想到,手捧清香不知送给谁,原来所思之人在远方,回望归乡之路,漫漫长途无边无际;想到自己与所思之人情感深厚,却只能天各一方,终无相见之时,天涯何处寻踪,不由得心生悲伤之意,此种心意何时能解?也许是终老难遂。”真是很简洁很有感染力。

我说:“看来你这个‘谁’完成得很好,那么我们不妨走进去看看你认为的这首诗‘谁’的内容。”

他说:“就是家人。”

“我们能再具体地走近一点吗?或者说这首诗从主题来看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呢?”

“当然是一首思乡诗。”

“能说说理由吗?”

另外一个同学可能是觉得也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抢过话头说:“首先,从写法上,这首诗紧紧抓住主人公思乡的心态来展开,诗文通过‘采—送—思—顾—忧’一系列的动作和心里描写,符合思乡诗歌的常规,黯然情绪令人销魂;从诗歌内容写了‘旧乡’这样的意象,说明是一个思乡怀人远离故土而不能归的游子。

“说得很好。”其他同学鼓掌。

我又问:“那么古人以花草芙蓉相送有何意呢?”我补充了一句:芙蓉就是莲花。一个同学站起来引用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说明“莲”是表高洁。

“兰草呢?”“应该有清香,也是高洁吧。”很多同学笑。

“对,送给别人往往是为了表明一种心志,唐代别离送玉壶变心志,这里是为了向家人表明高洁不变的心愿,同时花易凋谢,能更好表明珍惜之意,体现诗人孤独伤感的情怀。”“课本也是如此问的。”一个同学在小声说。

“是的,这样解释‘谁’同学们也觉得简单,那么同学们能否再想想诗文中的‘谁’还有可能是什么人,也就是我们的第二个‘谁’了。”

学生思考了一下,就有人说“应该是爱人,主题自然是一首情诗。”

我笑着说:“同学们很有眼光的,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认为是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很有意蕴的爱情诗,又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我先问了学生以前学过的那种思念自己爱人的情诗有何特征,并且先举例,即杜甫的《月夜》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同学们很熟悉,都纷纷站起来说。有的说杜甫在写思念自己的爱人时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却想象爱人是如何思念自己的,这样更有意蕴;李商隐的诗歌也有类似的写法。我就再进一步提示同学:“这种手法是哪里来的呢?看看这首离我们很远的古代情诗有没有?”

同学们很认真的思考。一会儿有的同学就看出来:诗歌的前三句可以理解为是男主人公想象的,他想象女主人公在家中,在江洲之上,在一片艳歌声中纤手采芙蓉、摘兰草,满脸笑靥,周围情人是一片热闹嬉戏的场面,他们以莲相送,以兰相赠,含情脉脉,女主人公手捧幽香,突然发现无人可送,只能痴立洲头。紧接着是“所思在远道”,这一句有的学生理解为是女主人公在想远方之人,有的同学说的是男主人公在思念远方家人,双方争执不已。我笑着说:“为什么就不能都有呢?这中间一句就是诗歌的‘转’,这一‘转’时空在此交错,情感在此交汇,让人读了如梦如幻,在这梦幻之间主人公的思绪回到现实,男主人公一片怅惘,回头远望故乡之路,漫长而浩远,不由得感叹,两人心心相印却只能远离而居,这种痛苦和忧伤直至终老也无法消除,让人读后余味不尽,久久不能释怀。”

同学们一种恍然的样子,我马上说:“大家电影里面有一种手法叫蒙太奇就是这样的,同学们能用蒙太奇的手法给这首诗排成电影。”

很快有的同学认为,可以把前三句作为一个镜头,第四、五、六句作为一个镜头,并且并起来,真是很有意思。我笑着说:“我们的祖先是很有前瞻意识的,法国人发明这种手法是不是看了《涉江采芙蓉》呢?”

学生们大笑,我又接着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两个‘谁’了,还有‘谁’能找出第三个‘谁’而去更多的理解本诗的主旨呢?”同学们有的抓头,我提示着:“同学们可以想想我们在这个单元的学过的一些内容,还有想想我刚才说的诗歌创作的背景,它们能联系在一起考虑么?”

学生很认真的想,有的把前面学过的诗歌翻来再看。有一个同学说:“老师还有,从背景上来看,诗歌的作者都是一些不得志的士人,他们的牢骚不仅是远离家乡的爱人和朋友,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自己仕途的不满。”

有了开头就会有更多的想法,有的同学马上就说:“这里的‘芙蓉’和‘兰草’应该有象征义,在屈原的诗歌里就是高洁的情操和高尚的品行的意思,‘采’就是‘追求’的意思,这样看来诗中的‘谁’可以变成诗人所要投靠的人,也许是君王。”


展开全文阅读
我很欣慰,笑着说:“看来我们的境界又上了一步,是的,这首诗的作者生活在那个时代,政治混乱,追崇的人是在‘远道’,可望不可即,君心之相隔天涯,诗人内心十分苦闷,司马迁说‘人穷而反本’,仕途的不顺只能企首故乡;长路漫漫,故土也是远隔天涯,诗人求仕不能,回乡无望,因而忧心不已,也许出来之时曾经信誓旦旦‘不谋半官不归’的,现在只能终老他乡,惆怅之情溢于诗外,令人嗟叹不已。”同学们仿佛也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很多唏嘘之声。

就这样学生在与诗人对话中充分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和境界。师生围绕一个“谁”来解,“谁”之意不同,“谁”之属就不定,仁智各见,寻“古”探幽让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真是别开“洞天”。诗歌之趣、叹服之情溢于言表。难怪学生课后说:“我真正了解为什么我们叫诗歌的国度,我们真为古人骄傲。”

 
标签:教学反思 高一教学反思 寻古探幽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小狗包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