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218
标签:
备课资料
九年级备课资料
文言虚词(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刘春霞
文言虚词
梳理指导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 (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渔人甚异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① 用在主谓之间 ,无意 如: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② 结构助词“的” 如: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 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如: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 译为 “到 ” 如: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 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如: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① 在 如:其一犬坐于前
② 到 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 从 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向”“给”“对”
① 向 如:告之于帝
② 给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 对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1)介词
① 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用” 如:以刀劈狼首
② 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 如: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③ 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可译为 “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 可译为“从”
⑤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根据”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连词
① 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 表原因 可译为“由于”“ 因为” 如:扶苏以数谏故
③ 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如: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④ 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 (1)语气词
① 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 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2)兼词 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 ,“之”为代词, 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
展开全文阅读
如: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代词
① 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②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如:且焉置土石
为 (1)介词
① 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如: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如:愿为市鞍马 为宫室之美 为报倾城随太守
③ 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2)连词
① wèi 表因果关系 因为 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 语尾助词 如:夫子何命焉为
然 (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
如:虽然,受地于先王
(2)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3)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如: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 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如: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1)代词
①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②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如:其一犬坐于前
③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如: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 如:其如土石何?
乃 (1)可译为“于是、就”
如: 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悟前狼假寐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① 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如: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 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如: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1)指示代词 念fú 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
如: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① 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
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 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如:夫战,勇气也 夫环而攻之
而 (1)表顺接 可译为“然后”“就” 如: 温故而知新 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 如: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如: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着”,或不译 如:默而识之 面山而居
典例精析
例1 (2008年四川成都市中考题)下面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将以攻宋 扶苏以数谏故
B、 子墨子闻之 辍耕之垄上
C、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 知而不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解答时要对每个词认真分析,弄清意思。其中,A项前句“以”解释为“拿”“用”,后句“以”解释为“因为”;B项前句“之”解释为“这件事”,后句“之”解释为“到”“往”;C项前句“于”解释为“在”,后句“于”解释为“对”;D项都是表示转折,解释为“但”“却”。
[答案] D
例2 (2008年江苏南京市中考题)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不求闻达于诸侯”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解答前,要对题中“于”的用法正确理解,是介词“在”,表处所。选项B中“于”是副词,表所指对象,意思是“对于”;C项中“于”,引出行为的对象;D项则表示比较,可解释为“比”。只有A表处所。
[答案] A
展开余文
巩固提升
解释下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屠惧,投以骨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能以径寸之木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虽不能察,必以情 而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以弱为强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皆以美于徐公
以伤先帝之明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如土石何?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欲报之于陛下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于 皆以美于徐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 公将鼓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为楚造云梯之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何罪之有
为坛而盟 之 又数刀毙之
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渔人甚异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为宫室、器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标签:
备课资料
九年级备课资料
文言虚词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文言实词练习(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下一篇:
文言句式(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