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451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鲁人版高一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案(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六国论》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2、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生能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用有关文言知识解读文言作品。

难点  学生能从历史评论的学习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处理议论文中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A.   洎(   )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   )  奉之弥(  )繁 弊在赂(   )秦 弃之如草芥(   )    

率(    )赂秦耶 暴(    )霜露     殆(   i)尽   胜负之数(    )   思厥(  )先祖父       

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2、常识填空

《六国论》选自苏洵的《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辙、苏轼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两个分论点是:一_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

 3、绍背景,了解写作意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背景资料: 

  ①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文本研习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勾划疑难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

  3、齐读课文,学生读中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三、设问,导读第一段。

  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作者先否定了历史上的哪两种看法?

作者在第一段是从哪两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这两个道理论据对后文有何作用?

课文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设问?有什么作用?
  (在每一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指名逐句翻译,并随时讨论语法。)

学习本段的语法重点:

  1、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虚词。

  A、“赂秦而力亏”的“而”,     

  B、“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以”, 

  (三)指导背诵本段文字。

 设问,导读第二段。

 (1)、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的?
 (2)从上面的分析看,“赂秦而力亏”表现在哪些方面?“暴秦之欲无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3)作者在本段中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
 (古文翻译与前段处理方法同。)

语法学习。

1、通假字。  “暴秦之欲厌。”

2、古今异义字。 “其实百倍。”      “至于颠履。”


展开全文阅读
3、文言虚词。  以 ——

  “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三)指导朗读,争取当堂背诵。

 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第三段分析 

⒈齐读,借助注释翻译 

⒉本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⒊齐燕赵为什么灭亡?作者对这三国灭亡的感情有什么差异? 

语法知识归纳:

第四段分析 

①自由朗读,翻译 

②第四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是针对谁而言的? 

②第四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语法归纳:

第五段分析 

①第四段已经总结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那第五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②本段或明或暗作了多方面的对比,请找出来。 

三、全文总结 

巩固练习

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4.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7.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相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8、 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      朝的      。

(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9.给下列一段文字加标点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愚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10、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4)举以予人

(5)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7)其势弱于秦                  (8)赵尝五战于秦

(9)苟以天下之大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2)洎牧以谗诛

11、翻译下列句子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教后记: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鲁人版高一教学设计 六国论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小说环境描写鉴赏教学(人教版高一教案设计)
下一篇:北岛及其诗歌代表作简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