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95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净土相伴人生悲歌长吟亲情.doc(人教版高二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文言文阅读一向被学生视为苦差事,千篇一律的串讲与语法分析更使学生心不在焉、昏昏欲睡。古文中的散文精品到底该怎样讲?是串讲知识点?还是侧重其人其情?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如何把握适度?能不能和现代文对比,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这也是众多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尝试着把文言文《项脊轩志》和现代文《我与地坛》联系起来,以“细节描写和情感体验”为共同的切入点,以训练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感受能力为重点,以增强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情感投入为目标,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有了对细节的品味,有了情感的灌注,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精神层面。由此可见,真正的学习是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这才是学生们最大的收获。
【关键词】比较阅读 阅读教学 细节 情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虽时空遥隔,却有着相似的氛围与情感。两位作者借助于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以简淡而又厚重、质朴实则丰美的语言,写尽了沉郁如歌、醇厚似酒的人生况味,情思深沉而和谐,令无数沉静的心涌起对生命、对亲情的渴望与尊重——可谓净土相伴人生,悲歌长吟亲情。在两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以“细节描写和情感体验”为共同的切入点,以训练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感受鉴赏能力为重点,以增强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情感投入为目标,采用比较阅读的手法,提高了教学的有效度。
一、感人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作为揭示人物个性、寄托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在两篇课文中都以出色的效果占据了读者的心灵。平淡的日常琐事,经作者如抓拍镜头般的真实再现,使人如临其境,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而学生对于细节描写的找寻与感悟又恰好弥补了平时作文训练中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的缺陷。经过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精心筛选、多角度揣摩,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跳动在学生的眼前,他们的感悟真切动人,流淌出来的自然是心灵之泉。
如“《项脊轩志》结尾处“写树如盖,人渺然,我品出了深沉的痛楚。假如风儿吹响满树叶子,会不会是转达妻子的呼唤?纵使时间的沉淀过滤了思念,但彻骨的孤独却又使人增添了一份无助的忧伤。我想起了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又如“‘诸父异爨’数句看似平平,悠长的叹息声却仿佛穿透了纸背;从篱笆到厚墙的变迁,不正是亲人由温暖到隔膜的见证?”
第三位同学说:“我想象着‘足音辨人’的情景,矢志苦读的作者几与书屋一体。此句一方面表明闭门时间之长,另一方面似指明苦读的动力,为了来来往往的亲切脚步声,为了牵系心灵的亲人们。”
另一位同学感悟道:“在《我与地坛》中,作者一再提到自己总是独自呆在园中,,这句话具有一种忧伤的味道,我仿佛看到一只孤单的小兽,在月光下的草丛中静静舔舐自己的伤口,慢慢等着长大成熟的那一天。”
还有一位同学湿润了双眼:“母亲在园中四处张望儿子,‘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其实母爱本自如海,儿女便是张着紫色帆翼的小船;舟行万里,永远走不出海的视线。”
……
何须教师指点圈定,学生已用言语搭起了心灵之桥。
二、动人的情感世界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就是说作者胸中有个境界,进入了这个境界,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通,才算“披文入情”了。不“披文”无以“入情”,不“入情”难于“达境”。学生有了对细节描写的鉴赏、联想和想象,加上个人生活的独特体验,便有了省察作者内心、咀嚼浓郁情感进入其境的可能性。文贵真情,即使最细微的动作、最简单的对话,有了爱的背景,也会情满其中,催人泪下。作品中的地坛与项脊轩之所以能让作者一往情深,念念不忘,是因为它们时时刻刻牵绊着亲情与心声,泼洒着梦想与泪光,它们已与个人生命血肉相融。有了具体的落脚处、着眼点,所有的感慨与情思便不再虚幻。在这个情感的世界里,不同视野、不同阅历的学生们因各自找到了情感的对接物,讨论时便有了声情并茂的表达:
一位男生动情地说:“《项》文中‘余泣,妪亦泣’五字最是揪心,身为七尺男儿,一旦泪滴迸溅,其情怎能等闲视之。设想作者下笔时,或许恸声一哭,也或许心海无波,但这平静背后该经受了多少时光的砥砺!”
有位女生这样说:“学完了《我与地坛》,脚印就永远地印在了我心中。台湾作家王鼎钧的《脚印》中提到一种古老的传说,人死之后灵魂会循着生时旧路一一捡回脚印。《我与地坛》以‘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作结,那么不妨设想,多年后魂兮归来,所有的脚印都会叠着车辙层层浮起,这解不开的情结该如何分化?”
在比较两篇文章的同时,很多同学的讨论集中在《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母亲走后儿子对母亲心理的种种设想直刺骨髓,令人的心灵升起了多层复杂的情感,又如同一面晶莹剔透的镜子,观照着天地之间最深厚的情感:两篇文章都写了母亲对儿子的爱,都写出了当时由于自己过于年轻,而未能体会出亲人们的这种深爱。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少年的逐渐长大,终于悟到了爱的真谛,然而已经来不及了,最爱自己的亲人已随往事渐渐远去,物是人非欲语泪流的感觉让这两篇文章的作者,仿佛穿越了时空,发出了同样的叹息,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丝一缕的情感,缠绕着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总在心安理得地享用着每一点每一滴的母爱,理直气壮地宣泄着自己的小伤小痛,有谁想到母亲的心会怎样?”
“我终于明白了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一种多么绝望的悲情!”
“我在这些文字里找到了一片自己的天与地,我知道:‘寸草春晖,在母爱的辞典里,只有更苦,没有最苦。’”
“当你看到一段话时,不要忙着把它丢弃,那里面也许折射出作者的意图:作者想告诉所有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我希望后面能加上‘女孩子’三个字。”
展开全文阅读
听着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不能不感到学生仿佛长大了。正如一位学生在随笔中所写:“曾经对严厉的父母心怀恨意,但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另一种方式的关爱。感谢上帝,让我读了《我与地坛》。假如有一天灾祸降临,我只愿——牵着母亲的手。”
在阅读中让学生试着去感悟,试着去体会,试着去触摸作者复杂的灵魂,那么这些看似平静的文字就会洋溢出生命的活力,闪烁出智慧的灵光。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以鲜活的画面激活学生,以深远的意境引领学生,以震颤的心灵洗涤学生。当学生一旦把自己的情感世界掺揉其中,就会有了一丝莫名的悸动,有了一份流动的忧郁,有了一种淡淡的欢喜,有了一缕空空的感伤。而言语也因情感的融入而有了一种极强的穿透力。这些文字的碎片也因有了心与心的融合,有了人的主观观照,从而有了一个令人心灵震颤飞扬的情感世界。
三、穿越时空的对比
经过反复的“阅读——筛选——思考——沉淀——记录”,每个人都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在对比阅读成果汇报会上,学生们如同秋天的看园人,骄傲地捧出了自己的果实:图表形式的双线对照,鉴赏小论文,情感作文片段扩展等等,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一个学习小组推出了他们的集体创作——特写镜头小剧本《月光下永远的歌吟》:
[场景一]
1.摇着轮椅的年轻人在荒芜的园子里慢慢走。背景有时是薄雾的早晨,有时是骄阳的中午,有时是初星的傍晚。在颓墙边放倒椅背,或坐或躺,似醒若睡,翕动的嘴唇泄露了内心的焦渴。那个曾经多少次在园中四处张望、又转身缓缓离去的背影已定格成永恒,那绝望那寂寞如同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气中,留下空旷与回声,冥然兀坐,不知何时满地都亮起了月光……
2.一间狭小的屋子堆满了书籍,少年静静独坐,谛听窗外的虫鸣。有时斜靠床榻,环视四壁,每一块印记都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记录着他的希望与梦想,存留着他的喜悦与悲哀。耳边又响起了亲切的叮咛、清晰的足音、熟悉的叩门声,一抬头,透过桂花树的月光似乎也沾上了那种清香……
[场景二]
1.瘦弱的母亲站在小院里,出神地凝望着外面墙角处儿子刚刚留下的车辙。儿子突然返回,母亲竟来不及反应,依旧呆呆地站着,听任一片黄叶飘飘摇摇地落在脚边……
2.静夜,婴儿一声啼泣。年轻的母亲猛然惊醒,急切地敲着乳母的房门:孩子饿了?冷了?怕黑?屋里传来乳母含混不清的应答声。多年后,白发的老婆婆牵着孩子的手走在院子里,指着脚下:就这里,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个地方。孩子小心地跨前一步,大颗的泪珠涌出,打湿了脚边的泥土……
[场景三]
1.秋天,妹妹推着坐轮椅的哥哥去北海看菊花,圆了母亲的临终念想。淡雅的黄色、高洁的白色、热烈的紫色,每一朵花都在风中传递着母亲的叮咛、幻化着母亲的笑颜……
2.伏案昏睡的书生,忧郁的脸上掠过一抹微笑,许是梦见了离去的妻子?一声清脆的鸟鸣惊醒了他,窗外亭亭玉立的枇杷树跃入眼帘,却似火焰般灼痛了他的双目——那是妻子亲手所栽……。
诗的意境,情的写真,点点滴滴润进学生的心田,引起了深深的共鸣。这不只是一次语文阅读课,也是一次对充满灵性、浸透心灵文字的体验,更是情感的丰富、细腻与纯化。平凡而深厚的真情,为每个孩子撑起一片天空,这连缀成的片片绚烂的情感天空,引领的是对友谊、亲情、爱(情爱、人类之爱)的渴求与珍视。回首前路,该懊悔的是,有谁细细辨别过母亲脸上岁月的刻痕?数过那如霜的发丝?体味那背影之后的苦涩?随着作品中慢慢走来的母亲,渐渐点燃的亲情,也点亮了孩子们沉睡在心底的那盏灯。他们终于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珍藏着最爱的人的面容。当你沉思默想、面对自我的瞬间,她们便化作了穿过林中的长风……
参考文献1.《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教学模式》第三辑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周宏主编
标签:
教学论文
高二教学论文
净土相伴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