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288  
标签:教学论文
鲁迅小说中的豆子情结(网友来稿)
兴化楚水实验学校 张正红

      从小生活在农村,每每读到文章中有关“豆子”的文字,总感到亲切。我觉得农作物中“豆子”似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外形饱满硕大,长相既有泥土气的朴质,又富有返璞归真般的诗意。而且豆子拥有“根瘤菌”,无需施肥,成本不大,劳动量适中,似乎很适合文人雅士闲时摆弄出一点情趣。故归隐之士大多爱在乡野间种几畦豆,来表明自己归隐和躬耕的决心。故陶渊明有诗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三字经》中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的句子,其中“菽”便是豆子的雅号,这又为“豆子”在传统农作物中正了名分。因而,“豆子”因其独特的乡土气质,似乎成了乡村的代名词。

      鲁迅是早期乡土文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他的《故乡》便是现代文学中最早的乡土小说,其中就不乏描写“豆子”的情节。综观鲁迅写农村乡镇生活的小说,其中有很多作品都有与“豆子”有关的情节。鲁迅先生的“豆子情结”,实际上就是他的“乡土情结”,对农村、农民命运的思考和关注,成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之一。下面我尝试将中学课本中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豆子”情节撷取出来,探寻先生的朴素的“豆子情结”。

      一、“豆子”见证了“我”与闰土的交往,是我们纯朴友谊的象征,也是农民朴实敦厚形象的写照。

      《故乡》中写“我”二十年后重回故乡搬家,童年的好友闰土来访,有这么一段描写:

      ……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子桌旁,递过纸包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到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文中闰土欲言又止,“一点干青豆”确乎“礼”太薄了些,可对于家境十分窘迫的闰土来说,这“一点干青豆”许是留了来年要做种的,不到过年、不待上亲是绝不会拿出的,这“礼”委实又是“重” 的,是闰土发自内心地对昔时好友的真诚,也是对作为“老爷”的我的尊敬。多么纯真的友谊,多么朴实的情感,多么敦厚而又卑微的“闰土”。这“一点干青豆”是今天商品社会中的极品厚礼诸如“中华烟”“五粮液”之类所无法比拟的,却在小说中闪烁着闰土人性的“真诚”之光。

      二、“豆子”散发着清新的乡野气息,诠释着平桥村淳朴好客的民风以及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象征着农村小朋友的淳朴、无私和憨厚。

      小说中写景有两处写“豆子”: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江南水乡农村风光的清新便也在“豆子”的香气中弥漫,字里行间莫不渗透着对农村风光的热爱,而且“豆子”香气的诱惑也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伏笔。

      归航途中重点写“偷豆”。桂生说“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偷豆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似乎不偷也不行。阿发一句“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来回摸了一遍才作出判断:“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多么地公正、无私,其憨厚淳朴之态跃然纸上。摘豆、剥豆、煮豆、吃豆,商讨对策,以及后面“六一公公”送豆,所有这一切都流淌着朴素的感情,以至“我”至今还在怀念“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其实“我”所挂念的“罗汉豆”,寄托的是“我”对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谐关系便成为我永远的向往。

      三、“豆子”抬高了孔乙己的身份,帮助他在短衣帮面前找回一点尊严;“豆子”彰显了他在孩子面前的善良和迂腐的性格。

      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一出场便引来众人的取笑,如何应对?小说中有了如此生动的一笔: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看似闲闲的一笔,实是对短衣帮的有力回击:我虽不能像长衫主顾“踱”到包间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但“一碟茴香豆”的下酒菜也是你们难以望其项背的,经济、物质的支持似乎挺直了他的脊梁,赢回了一点自尊。这种心理大有“笑贫不笑娼”的意味,可见其迂腐、自欺欺人到何种地步!

      第二处情节便是笑声引来了孩子,孔乙己给孩子们分食茴香豆,其善良的本性可见一斑。当孩子“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慌了的孔乙己用手罩着碟子说了两句话:

      “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借助“茴香豆”的道具将孔乙己的憨态渲染得淋漓尽致,其和孩子分享“茴香豆”的短暂快乐更突出他处境的凄凉。(顺便说两句,因了先生的小说,“茴香豆”成了绍兴的一道招牌菜,南来北往的游客去绍兴,很多都是奔了“咸亨酒店”的茴香豆而去,我也未能免俗,04年到浙江旅游也绕道绍兴去店里撮了几颗茴香豆。)

      四、“豆子”成了阿毛惨剧发生时的物证,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象征。

      小说《祝福》中也有与“豆”有关的情节。祥林嫂逢人便讲她日夜不忘的故事,“阿毛剥毛豆被狼吃了”成了她一生的重大转折,成了她挥之不去的一生的最大伤痛。重嫁贺老六本不情愿,而且贺老大年纪轻轻死在伤寒上,但这一切并没有断了她的希望。儿子阿毛成了祥林嫂生活的全部意义,听话的阿毛已能帮妈妈剥毛豆,这给祥林嫂的心理带来了莫大的慰藉,可就在这时,阿毛被狼叼走了,“只见豆撒了一地”,惨剧发生时只有“豆子”与他为伴,本来表现阿毛懂事能干的豆子,却成了恐怖一幕的唯一“物证”。从此祥林嫂的命运便如这撒得一地的豆子一样无从拾掇,其走向死亡成了必然,这“撒得一地的豆子”便也成了她悲惨命运的象征。


展开全文阅读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豆子”情有独钟,除了寄寓了他对农村、农民命运的思考关注之外,“豆子”也成了他演绎小说、推动情节发展的巧妙道具,“豆子”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这一切都彰显了他“豆子”般朴素的人文情怀,早在上世纪20年代,便用“豆子”一类的情节和思想开创了乡土文学的先河,也使他成了农民、农村、农业命运的最早关注者。

      作者邮箱: csjszzh@yeah.net

      
标签:教学论文 鲁迅小说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活动设计——师生写对联,其乐也融融(语文版八年级选修备课资料)
下一篇:高考语文重在记忆和思考(高三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