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630
标签:
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论语:仪封人请见(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精选(一)
内容:解读“仪封人请见”章
目的:
(一) 了解孔子的同代人对孔子的评价、期望,领略孔子在当世的声名
(二) 解读后世对这一评价与期望的阐释,以及各种阐释之间的同异之处,体会这些同异处所反映出来的现象
(三) 在上述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其他参考书目,理解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讲授安排:
一 请两位学生分别背诵或朗诵《八佾第三》第二十四章“仪封人请见”,特别注意“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两处的语气。
二 疏通一些较重要的字词意义,主要是:
1.封人(解说古代官制)
2.见之(指出特殊的文言语法)
3.丧(牵涉到对本章的整体理解,暂作简单提示,指出由于“丧”后省略了“丧”的内容,导致后世理解的差异)
4.木铎(先解释名物制度的本义,对于“注释”中涉及到的隐义暂不详解)
三 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教材中“集说”的每一家解释,辨析其间的同异之处,以提问的方式列出:
1.《集注》中所列两说之间的差异在何处(“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与“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
2.各家对“木铎”之喻的解释有何同异之处(都强调了“行教”,但在失位、得位上有不同意见)
3.各家(包括注释中所列“孔注”、刘敞及“集注”中的解释)对“丧”的解释有何不同?
四 根据以上的辨析,讨论本章的含义:
1.向学生解释“失位”、“得位”的含义,并介绍传统政治思想中须德位相兼方可制礼作乐的观念,以资理解这里“位”的含义,及各家对 “得位”与“失位”的争论与认识孔子之地位的关系。
2.何谓“行教”?古人所认为孔子奉天之令“行教”,这与今天的人们认识到的孔子的实际活动及其在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之间,有何同异?这种差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分别引《孟子》、《史记》等典籍中对孔子事业功绩的评价,并展示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段落。
五 留下几个阅读经典方面的问题供思考:
1.刘开对《集注》中两说的辨析与取舍依据何在(“将以”两字)
2.各家对“丧”有不同的解释,是什么原因(“丧”后省略了内容。这是《论语》记言记事的一个较常见的特点,也因此而导致理解的歧异。)
3.朱熹、汪烜、黄式三等人对“仪封人”的看法怎样?他们的看法有什么依据(各人褒贬不一,值得玩味)
附:本课的教材原文
《八佾第三》第二十四章 仪封人①请见②,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③见之④。
出,曰:“二三子⑤何患于丧⑥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⑦。”
【注释】
① 仪封人:仪,邑名,所在今不可考。封人,官名。《周官•封人职》云:“掌设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凡封国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
② 请见:请求谒见孔子。
③ 从者:《包注》:“弟子随孔子行者。”
④ 见之:《包注》:“通使得见。”《正义》:“言弟子为绍介,通之于夫子,使得见之也。”
⑤ 二三子:谓孔子弟子们。
⑥ 何患于丧:《孔注》:“何患于夫子圣德之将丧亡。”刘敞:“丧谓失位。”《集注》:“谓失位去国。”
⑦ 木铎:《说文》:“铎,大铃也。”木铎,铃以木为舌。《孔注》:“施政教时所振也,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
【集说】
《集注》:“言乱极当治,天必将使夫子得位设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于观感之间者深矣。或曰:木铎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
刘开《论语补注》:“木铎之义,《注》以为得位行教。又以天使夫子失位周流以行其教,亦可并存,故附于后。余谓是不难一言断之。封人不曰‘天以夫子为木铎’,而曰‘天将以为木铎’,是专言将必得位以行教者矣。若以失位周流为行教,则夫子现在失位,天已使为木铎矣。何‘将以’之有?”
毛奇龄《论语稽》:“夫子去鲁司寇而适卫,入疆之初,故封人得请见。《书•胤征》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封人所言盖即所掌封疆之事,以喻夫子之不得安于位者,如木铎之徇道路以为教诲也。丧者,出亡在外之名。”
汪烜《四书诠义》:“为木铎确主得位设教,信理不信数也。然夫子究不得位,天之理其未可信欤?抑天意之在夫子更有厚于得位者,是则非封人所能逆睹也。”
黄式三《论语后案》: “《左传》引《夏书》‘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此即《汉书•食货志》所谓‘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也。据此,则使为木铎者,谓使之上宣政教下通民情也。盖封人所见君子既众,一旦见出类拔萃之大圣,遂以为天生君子,复生大圣,此天心之复,即否极而泰来之候矣。封人言天道之常耳,岂知其道终不行哉?”
【文学链接】
原道(节选) 《文心雕龙》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日新。文王患忧,繇辞始炳,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制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镕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思考与讨论】
孔子虽然一生不得志,但在生前也已获得很大的声誉。仪封人的话就代表了时人对孔子的最高赞誉。孟子更是认为孔子修《春秋》是在行天子之事,孔子是不在位之天子,是谓“素王”。如何理解仪封人之语?仔细比较“集说”所引诸家解释,并结合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论,说说自己的看法。
展开全文阅读
教案精选(二)
内容:解读“仪封人请见”章
目的:
(一) 了解孔子对自我的评价与期望,领略孔子的人格精神
(二) 在相似篇章的对照中,体会孔子的语言才能与文学才能
(三) 在一定的提示下,体会传统文人生命意识的变迁脉络
讲授安排:
一 请两位学生分别背诵或朗诵本章,特别注意孔子描述自我的部分在语气上的把握,以最准确地体会孔子的情怀。
二 疏通一些字词的音义,主要是:
1.叶公之叶的读音及意思
2.子路不对之对的意思
三 解读本章
1.简要介绍此章所述情事的背景时地,向学生提问,“叶公问孔子”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孔子在当时的声名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叶公之问即是一例);
2.向学生提问,子路为何“不对”(举《论语》中相关章目,说明子路是一个直率、往往抢着回答问题的人,这一章的表现不合其常情,非常特别,为什么);
3.根据学生对第二问的回答情况,解释子路不对的原因,引出对孔子自己回答的解说;
4.请学生回溯上节课读过的《述而第七》开头数章中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并展示尚未读到的孔门弟子对老师的评价,讨论孔子为自己所描绘的形象特征,并请学生概括出来;
5.特别对照“饭疏食饮水”一章,讨论孔子的语言与文学才能
四 提出课后的思考问题
孔子在本章中说自己“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展示出独特的生命情怀,这种情怀在现实中并不容易实践,传统士人经常有年寿短暂乐尽哀来的忧患意识。用电脑幻灯展示王羲之的《兰亭序》,引导学生体会序中一则曰“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再则曰“感慨系之矣……死生亦大矣,不亦痛哉”的情感变化历程,将它与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对照,从其间的承变关系体会传统文人的生命意识变迁。
附:本讲教材原文
7.19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②。子曰:“女奚③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① 叶公:叶,旧音shè,楚地,在今河南叶县南。叶公为叶地县尹。
② 对:回答。
③ 奚:何,为何。
【问题分析】
问:叶公问子路孔子何如人,子路不对,为什么?孔子自己的回答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答:子路不对,非不欲对,是不能对,颜回尚云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可见弟子们实在觉得无法概括夫子。孔子自己的话则不仅极具概括力,更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它略去了毕生所追求之仁义礼乐等后人看来最为重要的方面,只寥寥数句,平易而生动,令人过目成诵,一诵而终身难忘,真欲以此为人生之追求也。然岂容易哉!此章境界可与“饭疏食饮水”一章相媲美。“饭疏食”一章多兴象,此章则直置眼前,二章异曲而同工。
如夫子之“乐以忘忧”、“忘身之老”,后世已几乎不能复得。盖夫子知天命而不忧,后世则知生命短促而忧,忧而欲销之而不能也。试看《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标签:
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论语:仪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论语(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孟子(苏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