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阅读:830  
标签: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高效导练之三: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网友来稿)
江苏省镇江中学 陈乃香

【能力点睛】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指观点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就是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观点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等等。总之,不是读完就了事,而是言虽尽而意无穷,让人读后有回味的余地。

【达标要求】

1.观点要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前提是所论述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果读者对某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毫无兴趣,那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启发作用”的。怎样引起读者的关注呢?这就要求所论述的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甚至可以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写作,必须迅速把作文试题的话题或命题,与反映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不论面对什么题目,都要首先想一想,为什么当今会提出这个问题?我的文章要反映或解决当前存在的什么问题?这样,人们才会关心它,才会研究它,才有获得启发的前提。

2.观点要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能讲出一些道理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正确的方法论看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

3.观点要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严重地禁锢着我们的思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考生很难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与当今弘扬的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考生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文章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如“弄斧必到班门”“名师未必出高徒”“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卷未必有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等。这一组全新的观点,带给人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

4.观点要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世界上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弄清一个事物产生的辽远而广阔的背景,那么就不难摸清这一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若能理清与之联系着的事物,则透视这个事物也不会是什么难事了。《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它告诉我们从与事物密切相关的某些细微迹象中,可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对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的正确估计,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思维的睿智。

考场评分细则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分成三个层次,即达到要求(基本符合该评分点要求)、比较突出(全面符合该评分点要求)、突出(全面符合该评分点要求,且有优异表现)。“达到要求”可给3-6分,“比较突出”可给6-12分,“突出”可给12-20分。

【经典回放】

经典试题(一)

(200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 星(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题诠释

2006年山东的高考作文题给了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的一首诗。关于《星星》,命题人说“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这好理解,因为关于诗的欣赏,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诗无达诂。”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注意”中的一句话,这就是“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也就说,我们的联想和感悟是有依据的,这就是《星星》这首诗的寓意。明

白了这些,自然也就能够选出我们在文章中所要谈的立意,但又是在要求之内,跑不了题。

  《星星》这首诗说的是什么呢?①距离产生美。总以为星星是宝石,是因为在仰望它,和它有一段距离;没有距离了,飞上了星星,自然也就没有美可言了,看到的当然是灰尘、石渣。对人也是这样啊,在对一个人还不怎么了解的时候(特别是恋人),总觉得他什么都是好的;可我们对他熟悉了,他对我们再没有什么秘密的时候,美便不存在了。实际上,不是美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他的缺点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得我们看不见他的优点罢了。②透过现象看本质。晶莹、透亮、没有纤瑕,这是星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它的本质呢?正如诗人所说,是和地球一样复杂。这是在写星星,又何尝不是在写现实生活呢?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一些纷纭的现象所迷惑,把现象当作了本质。③理想和现实。诗歌第一小节写的是理想中的星星,第二小节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星星。我们不是常常把现实理想化吗?正因为把我们尚为涉足的现实理想化了,所以当我们步入现实开始新生活后感到的常常是失望。这时,就需要我们用一段时间来调整心态了。

经典佳作

美,距离的忧伤

山东考生

从仓颉造字开始,中国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字的喜怒哀乐。一个字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比如“距离”,透过这复杂的横横竖竖,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气的氤氲上行,伴随着古典的美感渐行渐远,若即若离,忽明忽暗。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典美正是构建在距离上的亭台池榭。我们大可想象,这距离是“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的遥远相思,或者是比地理距离更加遥远的门第观念与等级尊卑,或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生死相隔,或又是忠臣与“不己知”的君王一段扼腕叹息。

  有人说“诗是痛苦的结晶”,而文学则爆发于强烈的情感,而距离则是横亘在现实与美之间的通途。而当今这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却大大缩短了本应天水相隔的距离。手机、网络随时将信息迅速传递,火车飞机将相爱的人立刻送到对方身边,网络上各种体验让爱情、阅读这本应严肃而投入的内容“快餐化”、“泡面化”,并黯淡化,让本应结集于心,奔突于胸的块垒并非用酒或诗浇灌,而是自行崩溃,永远不再。


展开全文阅读
  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强烈的情感,没有了尖锐的锋芒,所有人都是鹅卵石,在互相促进更为圆滑中失去了古典美丽,只留下现代的忧伤。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激昂正气和《出师表》的赤子忠心?没有了父亲去无所侍的小儿女“清辉之臂”的月下守望,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出出《阳光三叠》,一枝枝折柳赠别,一涟涟十里长亭的泪,一句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

秋雨先生说“由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现代剥离了“山脉”,“水道”,黯淡了“遥远”,“忧伤”,在文学与美的领域,我们只能淡淡绝望点点悲哀,愿距离还在,人情还在,美,还在。

达标秘诀

作者没有在近处讨论距离,而是站在了远处来讨论距离,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把握主题,去谈论主题,从而显示了作者置身事外议论事物本领,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文章的跨度很大,从一开始就从较宽广的领域出发,以此作为论据合理地论证自己对距离的看法。此外,文章通过否定的写作手法进一步肯定了主题,这一点很值得效仿。

经典试题(二)

(2005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请以“留给明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文题诠释

  “留给明天”是一道颇不好对付的题目。它使我们想起上海高考曾考过的题目,如《时间啊,时间》《面向大海》《遥望星空》等。这样的题叫做虚题,大题,容易写得空泛、空洞,最好是大题小作,虚题实作。比如那年一个考生做《时间啊,时间》,就选了看见妈妈的乌发如何变成白发,从而悟出时间的流驶。《留给明天》还可以优选视点,可以是我要留给时间什么;可以是我们这一代人要留给明天什么;也可以是历史上的某一位特定的人物要留给明天什么,这是说的叙事性的文章。此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性的文章,可以这样布局:一、人生活在今天,但要为明天着想(“风物长须放眼量”);二、怎样才算真正地为明天着想。①批评一些人的短视;②摆出真正的能算留给明天的是什么模样。文章已有正标题,我们也还可给他安个副标题以缩小范围来议论,如:——评 “大丈夫处世不能流芳百世,何妨遗臭万年”,这样大题就化小了,比较容易讨好。

经典佳作

留给明天

天津考生

我喜欢严谨,严谨地做每件事情,严谨地对待每个人,但我更渴望自由。心灵的自由,是自由的最高境界。于是,我想自由一些。

我想自由地倾诉。我并非多愁善感,但生就一副爱思考的灵魂。翻开史册,腐儒郦食其和贤臣张子房的对照,会激起我对刻板教育方式的厌恶。郦食其不正是被死板的诗文禁锢了头脑吗?聆听音乐,一曲华贵优雅的《天鹅》会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天鹅圣洁的翅膀为何被束缚,为何沉浸在忧伤的死寂里?游历自然科学的王国,我的脑海里常跳跃着异想天开的火花……我渴望倾诉,渴望与志同道合者各抒己见,渴望着思维的奇葩绽放在自由天地里。可我做不到。自由之心一旦回到现实中,只有被锁进牢笼。我四周只有“标准答案”和被束缚了思想的学子,我脑海中的奇葩将要枯萎了。想到明天,一片茫然。

我渴望自由发展。尽管我渺小,但我早就试着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我力所能及的每一方天地。我酷爱史书、人物传记,因为我想与已逝的灵魂沟通,捕捉先人的踪迹,体味穿越时空的奇妙感受;我喜爱京剧,在咿咿呀呀中感受古老文化的积淀;我热衷于音乐,从中国古代的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工整华丽的交响乐到回荡在阿尔卑斯山上空的欧洲民歌,都被我视作空中灵音;我崇敬自然科学,看似刻板的道理隐藏着神奇的规律……但这都过去了。我的人物传记被锁进箱底,音质优美的唱片也不知去向。我就像流水中的鹅卵石,现实、名次、习题正在磨损我的棱角。如今,在填写个人简历时,我可以列出一长串“光辉”的获奖经历,然而在“特长”一栏里,我却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我的明天会怎样,能不感到茫然?

但我不想就这样下去。我是一颗鹅卵石,在人生长河里,难免会受到猛烈的冲刷,但我不能失去全部的棱角,泯灭所有的个性。我想自由一些,我想让自己的个性复苏。今后,我将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拓荒者。给自己的明天开拓出一片蓝天。

今天,我想自由一些,为的是把充实、精彩的人生留给明天!

达标秘诀

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明天又是今天的延伸。有什么样的今天,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明天。作者渴望自由一些,自由地倾诉,自由地发展,但现实却严酷地束缚和制约了他。想到明天,未免茫然。故而作者强烈呼吁家庭、学校给他更多些的自由空间,使其个性特长优势得到长足发展,那么就有可能将一个充实精彩的人生留给明天。留给明天什么,全看今天怎样。这一哲理还是很有启示性的。

【误区警示】

高考文题

(200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以“包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种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本题若只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也可以。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文题诠释

对高中毕业生来说,这样的题目应该有很多内容可写,有很多角度可选。从内容上看,“包容”有包含、容纳之意,涉及到人的品德修养,题意不难理解,考生有话可说。既可正面立意,也可反面立意。并且考生可以联系课文《〈宽容〉序言》。从角度来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产生一些疙瘩。人与人相处,各人性格、兴趣爱好也不会一样。面对此情此景怎么办?要学会包容,有容乃大,与人为善,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冤家宜解不宜结,学会化干戈为玉帛,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要多看别人的优点、长处。

我们可以从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入手,回忆一些现象,然后选择某一桩事例,作为话题,切入分析,剖析包容的好处,并进一步指出能够做到包容是一个人有道德有修养的表现。当然,也可作正反论述。如果面对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就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甚至剑拔弩张,后果又将会如何呢?当然,也可以写有关“包容”的记叙文,这样的文章,就要选择一些在常人看来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来突出所记人物的优秀的品德和修养,使人读后产生“心向往之”的印象。

失误例文

包 容

北京考生

说到“包容”,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主张。

有人会说:兼容并包?难道反动的言行,我们也能并包?“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言行,我们也能并包?社会的污秽、黑暗、腐败,我们也能并包?

我要说:在自然的世界,我们允许树木、鲜花生长,也同样允许野草、荆棘生长;我们允许益鸟、益虫存在,同样也得允许老鼠、苍蝇的存在。

记得报道说,某一个地区为了保护善良、温驯的鹿群,而将凶恶、残忍的豺狼赶尽杀绝,结果怎么样?鹿群数量急剧膨胀,老弱病残之鹿迅速增长,严重影响了鹿群的质量,鹿群的生存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没有办法,只得将凶恶的狼先生们再请回来,这样,鹿群才又一次恢复了生机。

人类的历史,也有善与恶,进步与落后。有时,我们还可以用一些看似不好的做法来体现兼容并包。新中国历史上,1957年的反右运动,将右派分子的引蛇出洞,大约不少人还是记忆犹新的,这就像自然界引进狼群一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

能够撑船的大肚里,什么不能包容呢?丑恶、阴谋、肮脏、污秽、苦难、磨砺、失败、挫折……一切都可以承受,一切都可以包容,方显得我们的伟大、宽阔,坚毅与坚强。别人的一两个白眼,几声低低的议论,我们都以为大敌当前;树叶飘下,细雨洒落,我们都以为会砸破脑袋,那样其实显得很可笑。


展开余文
不久前,北京大学金开诚先生写了一篇《漫话校训》的文章。文章说:清华大学的校训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令人大为激赏;但是作为在北大长期工作和学习的北大人,金先生竟不知道北大有什么校训。

我以为,北大完全可以把“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作为自己的校训,它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点都不逊色,反而有胸怀天下,包容宇内的气度与胸襟。

失误剖析

这篇文章能紧扣题目来谈,也能选择一些非常恰当的事例来论证,但只是罗列事例,对材料的分析很不到位,没能真正阐述“兼容并包”的意义。对金开诚先生的文章没有自己的认识,说“金先生竟不知道北大有什么校训”失当,也不能证明观点。整篇文章不具有启发性,不能很好地引人思考。

阅卷评分:基础等级35分+发展等级3分=38分

升格秘招

能从普通生活现象和事例上,发现并能用它们来表达带有普遍性的哲理、事理和伦理;在文章中能对事物提出高于或深于一般人的见解;在文章中能表达超乎一般人的、带远见性、前瞻性的看法;在文章中将某种理论使用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深度,从而在全面周密的分析中,表达出某种更加完善合理的观点;在文章中不把一个意思说尽说死,而作出某种引导、提示,让读者去进一步联想思考,有更多的领悟、收益。

升格佳作

包 容

说到“包容”,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主张。这几年,我们颇有点谈“自由”色变,所以,这“兼容并包”也就不怎么提了。

但是,不久前,北京大学金开诚先生写了一篇《漫话校训》的文章。文章说:清华大学的校训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令人大为激赏;但是作为在北大长期工作和学习的北大人,金先生竟不知道北大有什么校训。

不知道北大校训的金先生,却记得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但金先生惜墨如金,将蔡元培先生主张中的后四字给惜掉了。

我想,不是金先生真的惜墨如金,将后面四个字惜掉了,而是怕这四个字太敏感,刺激了某些人的神经。

是的,“兼容并包”本身就够敏感,够问题的了。兼容并包?难道反动的言行,我们也能并包?“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言行,我们也能并包?社会的污秽、黑暗、腐败,我们也能并包?

一个社会,在某种程度,就是一个世界,一个自然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我们允许树木、鲜花生长,也同样允许野草、荆棘生长;我们允许益鸟、益虫存在,同样也得允许老鼠、苍蝇的存在。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没有了恶,何来善?没有了落后,何来进步?况且,反动、丑恶的东西,你不让它们充分地表现、表演,你怎么才能认清它丑恶的本质、险恶的用心呢?新中国历史上,1957年的反右运动,对右派分子的引蛇出洞,大约不少人还是记忆犹新的。

记得报道说,某一个地区为了保护善良、温驯的鹿群,而将凶恶、残忍的豺狼赶尽杀绝,结果怎么样?鹿群数量急剧膨胀,老弱病残之鹿迅速增长,严重影响了鹿群的质量,鹿群的生存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没有办法,只得将凶恶的狼先生们再请回来,这样,鹿群才又一次恢复了生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

能够撑船的大肚里,什么不能包容呢?丑恶、阴谋、肮脏、污秽、苦难、磨砺、失败、挫折……一切都可以承受,一切都可以包容,方显得我们的伟大、宽阔,坚毅与坚强。一点小小的风波,几声低低的议论,我们都以为大敌当前;飘下轻轻的树叶,洒落微微的细雨,我们都以为会砸破脑袋,那样才真是显得可笑哩!

我以为,北大完全应该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地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自己的校训,它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点都不逊色,反而有胸怀天下,包容宇内的气度与胸襟。

北大人能如此,中国人就何以不能如此呢?

模拟评分:基础等级38分+发展等级20分=58分

【创新演练】

模拟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格”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指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审视自我以及身边的同龄人,我们不难发现,自己或他们的人格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存在某些弱点和不足。

请以“人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思路一:人格构建人生大厦的支柱,没有它,壮丽与辉煌将无从谈起;人格是人生的风帆,有了它,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人格是磁石,是人生靓丽的风景线,惟有它,才具有吸引人、影响人的巨大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就是国格,高尚的人格能维护祖国的尊严,低下的人格能失去国格。从社会角度说,人格高尚者,让世人敬重,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文天祥、朱自清……人格低下者,让世人唾弃,如秦桧、严嵩、慈禧、汪精卫……

思路二:人格的缺陷,犹如心灵的毒瘤,又如永远腐蚀和啃啮心灵的毒蛇,它使人变得冷酷无情、以强凌弱,它使人变得贪图享乐、丧失自尊,它使人变得不能自立以致轻视年轻的生命,它甚至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思路三:如何形成自尊、自重、自爱、自强、自立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首先要做到悦纳自我、超越自我、消除自我中心。其次是保持积极心态。

模拟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公孙仪是鲁国的丞相,平生喜欢吃鱼。为此,人们都抢着买鱼送给他,公孙仪一概拒收。有人问他,您老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收下?公孙仪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才不收鱼。我如果收了别人的鱼,就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会徇情枉法;徇情枉法,我就当不成丞相。到那时,虽然喜欢吃鱼,别人已不会给我送鱼,我也无力自己买鱼来吃。现在我不收人家的鱼,也没有被罢免,我喜欢吃鱼,就能够长久地自己买鱼来吃。

公孙仪“吃鱼——买鱼(收鱼)——吃鱼”,这是一条生活的链条,他懂得是非得失。

请以“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思路

思路一:链的特征是环环相扣,因果相关。我们可由此联想到自然界的生物链,正是链链相扣才使得生态平衡发展,破坏了其中的一环,就会引起生态的恶化,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思路二:生活中人们的关系也如链一样,你与我相扣,我与他相连,其中有的牢不可破,有的却轻而易举就能断掉。不同的链形成了我们不同的性格、命运等,由此可以得出链是一种环境。

思路三:现象之间的连锁反应也可称为链。张家为儿子办婚事花了5万,邻居老张为女儿花了8万,另一家则为孩子花了10万,攀比的心理无形中成了链,以至于最后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模拟题目(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很久以前,一个人愈来愈感到生活的沉重,压力使他感到无力支撑了,于是他去请教智者。智者将他带到一条五彩石铺就的小径,然后交给他一只背篓,要他顺着小径一路走下去,把认为喜欢的石头都捡进背篓里。这个人照着智者的话去做了。红色的,他感觉到热情奔放,绚烂似火;白色的,他认为晶莹剔透,纯洁无瑕;黑色的,他认为庄重严肃,锃光闪亮,于是一一捡进去……渐渐地,背篓里的石头越来越多,双肩越来越沉,后来,终于支持不住,一跤跌坐在地上。智者见到这种情况,又吩咐:从现在起,你把最喜欢的石头留下,其余的统统扔掉,再前走试试。这一来他顿感轻松无比,步伐快了许多。

人的一生,曲折而漫长,面临的事情很多,但我们不能把一切都背负在身上。在获取的同时,还须懂得放弃,你在生活之路上才会获得轻松、愉快的心情。请以“获取与放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思路一:懂得放弃是一种境界,一味的获取终将一无所获,在人生旅途上,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得到:我们离开家乡宁静的生活来到都市是为了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我们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来到偏僻的山村是为了寻找人生价值;不收取贿赂是为了清白为官,不卑躬屈膝是为了一身正气;我们现在拒绝了网吧的诱惑是为了打好人生的基础,我们放弃了青春期青涩的果子是为了获得成熟的情感……

思路二: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放弃的,如虚名、小利、但有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放弃,比如尊严、责任等,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放弃了它们,我们就会与其他动物无异。 真正的放弃,是一种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

思路三:可以从放弃与获取的关系入手,用排比段的方式,列举生活中历史上种种“美丽的放弃”、“悲壮的放弃”:大树放弃了生存,轰然倒下,是为了给小树一片生存的空间,叶儿的凋零,是为了生命的延续,是人生美丽的放弃;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条件熔铸一腔爱国情怀;项羽放弃“回见江东父老”的机会成就一代“西楚霸王”的英名……

模拟题目(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我们告别幼稚,步入校园,妈妈总会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尊敬老师。当我们与老师不期而遇,总会热情地问候一声:老师好。当我们在老师的教导下畅情学习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对老师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更是充溢于心。我们该如何表达对老师的这种情感呢?那么就赶快拿起笔来交流探讨吧!

请以“尊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关尊师的素材也俯拾皆是,但写起来容易流于平庸,需要深入挖掘,推陈出新。分析字面,尊是重点,即尊重遵从,关爱回报,是态度与行为;师是尊的对象,师的范围不可狭隘地只理解为老师,只要是给你以知识,教给你做人的道理的人或物都是师。明确“尊师”的内涵才可进一步发散思维,创新提升。

思路一:尊师的思考:从古今中外尊师的事例写起,社会的尊师之风在使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对比论证,再举反例,崇尚无知、知识反动的社会是怎样的愚昧落后,小现象反映大道理:尊师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展开余文
思路二:尊师不是盲目遵从:尊师是尊重遵从,但不是盲目遵从。不能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应当有自己的判断力,人无完人,对于老师知识上的错误,做人上的瑕疵,敢于指出,这也是尊师。

思路三:和谐之本: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不只是人与人的和谐,还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不应只是以人为师,自然万物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也应尊自然为师,即关爱回报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模拟题目(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耶鲁大学建筑系的教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功课:设计一座纪念碑。

当别的学生正在为如何表现纪念碑的雄伟而殚精竭虑时,一个华裔女孩却别出心裁地选择了隐藏的方式,她让纪念碑凹入地下,并且采用了不起眼的黑色花岗石为主体。

最终,这位女孩的设计获得了第一,教授们说:“她融入大地而不刺穿天空的精神,令我们感动。”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思路一:赞扬一种对平凡的渴望、追求,以淡泊、宁静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一切。

思路二:赞扬根扎于大地,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还可以在抨击不择手段追求名利的同时,赞美一种不妄自尊大,不张扬的优良品格。

思路三:赞美女孩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能创新求异的精神;赞美和谐,认为和谐就是美。

作者邮箱: 13952865227@vip.163.com

标签: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咏物抒怀赏高妙——探赏李清照《摊破浣溪纱》二首(本站论坛专稿)
下一篇:普通中学语言文字工作与素质教育(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