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3319
标签:
教学论文
孔子、孟子:立言,予岂好辩哉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原文】公都子曰:(1)“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氾滥于中国,(2)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3)《书》曰‘洚水警余’,(4)择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5)水由地中行,(6)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 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7)坏宫室以为汗池,(8)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汗池、沛泽多而禽兽至。(9)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10)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11)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12)文王漠;(13)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14)咸以正无缺。”(15)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拭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16)《春秋》,天子之事也,(17)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18)处士横议,(19)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20)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21)墨氏兼爱,(22)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23)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24)距杨墨,放淫辞,(25)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乎,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于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27)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行,(28)放淫辞,以承三圣者。(29)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注释】(1)公都子:赵注云:“盂子弟子也。”(2)氾同“泛”。(3)营窟:朱蕉释为“穴时,焦循《正义》云:“当是相连为窟穴。”(4)《书》曰,赵注云:“《尚书》逸篇也。”伪古文《尚书》将其采入《大禹谟》,此篇相传是禹与他的大臣讨论政务的记录。洚:河流不遵河道,赵注云:“洚洞无涯,故曰洚水。”(5)菹(jǔ居):多水草的沼泽地。(6)地中:朱高《集注》云:“两涯之间也。”(7)代作:代有所出,言频繁。作,在此是兴起的意思。(8)宫室:此指民居。汗池:深池。(9)沛泽:朱熹《集注》云:“沛,草木之所生也;泽,水所钟也。”(10)奄:商的与国名,故地在今山东曲阜东。周成王初年,随同武庚和东方的夷族起兵反周,被周公诛灭。(11)飞廉:亦作“蜚廉”。殷纣王的佞臣。(12)《书》曰:赵注云:“《尚书》逸篇也。”伪古文《尚书》将其来入《君牙》篇,相传本篇是周穆王任命君牙的册书。丕:大。显:明。(13)谟:谋。(14)佑启:朱熹《集注》云:“佑,助也;启,开也。”(15)咸:都、皆。(16)《春秋》:记载春秋史事的编年体史书,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年)。过去一般认为此书经过孔子的编修,书中 用辞含有褒贬之意,号为“春秋笔法”。(17)天子之事:《春秋》尊王,故谓该书所记为“天子之事”。(18)恣:《说文》云:“纵也。”(19)处士:《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颜师古注云:“处士谓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20)杨朱:魏国人,战国初年的著名思想家。相传他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他没有著作传世,关于他的思想材料,除本书外,还散见于《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墨翟:春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墨家学说的创始人,该学派有《墨子》一书传世。(21)无君:未熹《集注》云:“杨朱但知爱身,而不复知有致身之义,故无君。”(22)兼爱:墨家的基本观点之一,认为应该不加区别的爱一切人。朱熹《集注》云:“墨子爱无差等,而视其至亲无异众人,故无父。”(23)充塞:朱熹《集注》云,“谓邪说遍满,妨于仁义也。”(24)闲:《说文》云:“阑也,从门中有木。”引申转义为捍卫。(25)放:放逐,在此是驳斥的意思了。(26)《诗》云:此处待句引自《诗•鲁颂•闷宫》。(27)莫我敢承:朱熹训“承”为“当”,即抵御的意思。(28)诐(bì闭)行:偏邪不正当的行为。(29)三圣:即上文所提到的禹、周公、孔子。
【译文】公都子说:“别人都说夫子喜好辩论,请问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社会产生很久了,时而太平,时而动乱。在尧的时候,洪水横流,在中土泛滥,龙蛇在大地上居处,民众无处安身,低处的人筑巢、高处的人挖洞。《书》说‘洚水告诫我们’,洚水就是洪水。于是派禹去治理,禹掘地引水注入大海,把龙蛇驱赶到泽地,水沿着地上的沟道流动,这就是大江、淮水、黄河、汉水。水患既已解除,鸟兽不再危害人们,百姓们才得以在平原上居住。
“尧、舜去世以后,圣人之道逐渐衰微。暴君接连出现,毁坏了居室来做池沼,使民众无处安息;废弃了农田来做园苑,使民众不能谋生,邪说、暴行随之兴起,园苑、池沼、草泽增多并招来了禽兽。到了殷纣时,天下又大乱了。周公辅佐武王诛杀殷纣、讨伐奄国,与这些暴君征战了三年,把飞廉追逐到海边处死,灭掉的国家有五十个,将虎、豹、犀、象驱赶得远远的,天下的民众都非常喜悦。《书》说:‘多英明伟大啊,文王的谋略;大大地继承发扬啊,武王的功业。帮助、房发我们后人的,都是正道而没丝毫缺陷。’
‘周室衰微,正道荒废,邪说、暴行随之兴起,臣属杀害自己君主的事出现了,儿子杀害自己父亲的事出现了,孔子为之忧虑,写作了《春秋》。《春秋》所记述的是天子的事,因此孔子说:‘将使世人了解我的恐怕只有《春秋》了,将使世人责怪我的恐怕只有《春秋》了。’
展开全文阅读
“圣王不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世上的言论不属于杨朱一派便属于墨翟一派。杨家主张为我,是不要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不要父母,不要父母、不要君王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而民众却脸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放任野兽去吃人。’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就是用邪说来欺罔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是放任野兽去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这样主张邪说的人就无法兴起。邪说兴起在人们的心中,会危害他们所做的事情;兴起在所做的事情里,会危害他所施行的政务。即使圣人再度兴起,也不会改变我的结论。
“过去禹制服了洪水使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使百姓安定,孔子写作《春秋》使作乱的臣属、不孝的儿子害怕。《诗》说:‘痛击戎狄,遏止荆舒,无人敢于抗拒我。’不要父母、不要君王,是周公所要痛击的。我也想去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批驳错误的言论,来继承三位圣人。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敢于抵制杨墨学说的人,就是圣人的门徒。”
【段意】从《孟子》一书中可以体察到,孟子的辩论色彩是比较浓的,不仅后人如此言,当时人即有此定论,而孟子觉得,自己处在大道败坏的年代与社会中,如果不奋起捍卫圣道,端正人心,破除邪说,圣人之学将会中衰,所以,他说自己的喜好辩论是“不得已”。由此,也可以窥见当时杨朱、墨翟之学流行的状况。儒家学者对于孟子的这一功绩一向十分推崇,唐代文学家韩愈甚至说:“向无孟子,则皆左任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朱熹《孟子序说》引)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1)踵门而告文公日:(2)“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3)上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6)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洽。(7)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8)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9)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10)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11)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12)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13)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14)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15)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千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乎,洪水横流,沤滥于天下,(16)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17)禽兽偪人,(18)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19)尧独优之,举舜丽敷治焉。(20)舜使益掌火,溢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21),瀹济漯而注诸海,(22)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23)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24)树艺五谷,(25)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26)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27)朋友有信。放勋曰:(28)‘劳之来之,(29)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30)又从而振德之。’(31)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32)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33)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34)‘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35)荡荡乎,民无能名焉。(36)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37)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38)
“吾闻用夏变夷者,(39)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40)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41)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42)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手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43)秋阳以暴之,(44)皓皓乎不可尚已。’(45)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46)子借子之师而学之,亦异子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47)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48)荆舒是惩。’(49)周公方且膺之,(50)于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51)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52)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53)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54)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1)神农之言:神农是传说中上古时代发明农业和医药的圣人,这一传说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向农业的进化。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学者多托始于古代圣人以自重,《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农家中即有《神农》二十篇,班固自注云:“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此书今已亡伏,无从知晓其详细内容,但班固在这一类的小序中谓“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亭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悻上下之序、似据此章所述立论。许行:生平无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三认为他可能就是《吕氏春秋•当染》中提到的“学于禽滑釐”的许犯,但又感到证据不够充分,未能论定。但他提出,此处许行所提倡的学说与墨家接近,颇有参考价值。(2)踵门:犹现在所谓的登门拜访,朱熹《集注》云:“足至门也。”(3)廛(chán 缠):赵注云:“居也。”古时一家所居占地二亩半,称一廛。氓,此捐治下的民众。(4)褐:以粗麻编织的衣服。又,朱熹《集注》云:“毛布,贱者之服也。”毛布是一种粗毛的纺织品。据下文陈相的回答,砒处所说的“褐”似乎不必“织布”,则以祖麻制品为洽。(5)捆屦:织草鞋。《经典释文》引许慎说云:“捆,织也。”赵注、朱熹又训捆为敲打,乃是指编织草鞋必须边织边捶,方能使织出的鞋结实耐用。以为食:赵注云:“卖屦席以供食饮也。”(6)陈良:赵注云:“儒者也。”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认为此人即《韩非子•显学》中所述的“仲良氏之儒”,陈奇猷《集释》认为此说来确。(1)饔飧(sun 孙):指自己煮饭,赵注云:“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8)厉:病、害,此处是刻剥的意思。(9)素:白色的生绢。(10)害:妨碍。(11)釜:煮物的锅。甑:蒸物的瓦器。铁:指农具。(12)陶冶,制陶、冶铁的工匠。(13)舍:钱玄同、章太炎均训为“什么”,指许行自为陶冶生产的东西。朱熹谓,亦有人将此字属上读,指制作陶冶的场所,意思相近。宫:指居室,《尔雅•释宫》云:“官谓之室,室谓之官。”《经典释文》云:“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14)大人之亭:赵注云:“大人之事,谓人君行教化也;小人之事,谓农工商也。”(15)路:朱熹《集注》云:“谓奔走道路,无时休息也。”(16)汜:同“泛”。(17)五谷:古代以稻、黍(黄米)、稷(小米)、麦、寂(大豆)为五谷。此处是泛捐粮食作物。登:朱熹《集注》云:“成熟也。”(18)偪:同“逼”。(19)交于中国:赵注云:“猛兽之迹当在山林,而反交于中国。”朱熹《集注)云:“言禽兽多也。”(20)敷:赵注训“治”,朱熹、焦循《正义》均训作“布”,布有施行之意。(21)九河:据《尚书•禹贡》,当时的黄河流到华北平原中部后“播为九河”,《尔雅,释水》还具体列举了这九条河的名枫近代的研究者多认为,“九河”不一定是实指)而是对古代黄河下游多条支流的总称。(22)瀹(Wuè月):疏通。济:水名,源于河南济源以西的王屋山,南下流入黄河,入河口几经变迁,近代为河堤所阻塞,已折人漭河。所谓其入海的下游部分,其实是黄河的支琉,因分流处与济水的入河口隔岸相对,故古人观为济水的下游。隋唐以后因水道淤塞,黄河以南不复有济水之名。漯(tà踏):古代黄河下游的主要支流之一,自今河南浚县西南别流,东北经濮阳人山东人海。今山东徒骇河俗名“上河”,与其名古音相近,河道流经又大致相合,当即古漯水之残迹。(23)决:朱熹《集注》云:“决、排皆去其壅塞也。”汝:水名,源出今河南鲁山大盂县多注入淮河。汉:水名,源出今陕西宁强县北蟠家山,流入长江,淮:水名,出河南桐柏山,东经安徽、江苏人洪泽湖。其下游本经准阴涟山入侮,宋代时黄河夺淮,致淮水自洪泽湖以下的主流台于运河,泅:水名,源于今山东泅水陪尾山,流入淮水。原人淮口在洪泽湖畔龙集附近,后移至准阴附近,宋代黄河夺淮,泗水故道遂被黄河所夺占。按:此处的“决汝汉、排准泗而注之江”一句,自古以来争论很大,田为这几条河疯余又水小部从没从没言流入长的历史。但孟子此处的主旨是申述大禹的冶水之功,在具体事实上可能不一定准确。(24)后稷:名弃,周族的始祖。相传他善于种植各种浪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担任过农官,教民耕种。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一般农事。(25)树艺:朱熹《集注》云:“树,亦种也;艺,殖也。”(26)契(xiè卸):传说中商代的祖先,因佐禹洽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司徒:当时掌管民亭的官职。(27)叙:同“序”。(28)放勋:尧名放勋,《书•尧典》云:“帝尧曰放勋。”以下所述,当是尧训示契的话。(29)劳之来之:《尔雅•释诂》:“劳、来,勤也。”据此,此处两“之”是同义词,意为督促、勤勉,下文“匡之直之”、“铺之翼之”与此类似。(30)自得:赵注云:“使自得其本善性。”(31)振德:提携、教诲。又,赵注云:“振其赢穷,加德惠也。”(32)皋陶(yao 摇),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在舜时担任掌管刑法的官。(33)百亩之不易:朱熹《集注》云:“易,治也。”(34)孔子曰:此处引语见于《论语•泰伯》,个别词语稍有不同。(35)则:取则、效法。(36)无能名:无法形容。(37) (yù预):占有、私有。(38)亦:据杨树达《词诠》,此处的“亦”为只是的意思。 (39)夏:古代称中原地区为诸夏,朱熹《集注》云:“夏,诸夏礼义之教也。”变夷:朱熹《集注》云:“变夷,变化蛮夷之人也:变于夷,反见变化于蛮夷之人也。”(40)产;此指出生。(41)倍:同“背”。(42)任:赵注云:“担也。”洽任犹现在所谓的收拾行李。(43)江汉以濯之:濯为洗涤,朱熹《集注》云:“江汉水多,言濯之洁也。”(44)秋阳:赵注云:“周(历)之秋,夏(历)之五六月,盛阳也。”又,朱熹《集注》云。“秋日燥烈,言暴之干也。”暴:同“曝”。(45)皓皓:朱熹《集注》云:“洁白貌。”尚:超越、增加。(46)(jué决)舌:说话如乌叫一般难懂。旧说谓指许行“其舌之恶如映乌耳”(赵注)。(47)出于幽谷迁于乔木:典出《诗•小雅•伐木》。幽谷喻低,乔木喻高。(48)《鲁颂》曰:此处诗句引自《诗•鲁颂•闷宫》,这是一首赞颂鲁信公功绩的诗歌。膺:朱熹《集注》云:“击也。”(49)荆:楚原建国于荆山一带,故旧名荆。中原诸侯亦因此而蔑称其为荆蛮。舒:楚的与国,故地在今安徽舒城县,惩:赵注云:“惩止荆舒之人,使不敢侵陵也。”(50)周公:未熹《集注》云:“此诗为售公之颂,而孟子以周公言之,亦断章取义也。”(51)贾:同“价”。(52)五尺之童:古代成年人自称丈夫,五尺只及成年人的一半,朱熹云:“言幼小无知也。”(53)蓰(xi 喜):五倍。(54)比:并列,朱熹《集注》云:“次也。”
展开余文
【译文】有个主张神农家学说的许行从楚国来到膝国,登门求见对滕文公说,“我这偏远地方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领受一间住所而成为您的子民。”文公给了他一个住所。他的门徒有几十个,都穿着粗麻编织的衣服,以打草鞋。织座席谋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您也是圣人了,我们愿意成为您的子民。”
陈相见了许行非常高兴,抛弃了自己的学问去向他学习。
陈相见了孟予,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确实是个贤明的君主,然而却未曾听到真理。贤者应该与民众一起种出庄稼来吃,做出饭来才处理政务。现在滕国有粮仓钱库,是以刻剥民众来奉养自己,怎么能贤明呢?”盂子说:“许子一定要种出粟米来才吃吗?”陈相说:“是的。”孟子说:“许子一定要织出布来才穿吗?”陈相说:“不,许子穿粗麻编织的衣服。”孟子说:“许子戴冠吗?”陈相说:“戴的。”孟子说:“什么样的冠?”陈相说:“白色的粗绸冠。”孟子说:“是自己织出来的吗?”陈相说:“不,用粟米换来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因为妨碍耕作。”孟子说:“许于是用瓦罐煮饭、铁器耕田吗?”陈相说:“是的。”盂子说:“是自己制作的吗?”陈相说:“不,用粟米换来的。”孟子说,“用粟米换用具的人,并没有刻剥陶工、铁匠;陶工、铁匠也用自己所造的用具来换粟米,难道是刻剥农夫吗,而且许子为什么不兼做陶工、铁匠,把做出来的用具都拿到自己家中使用,干什么这样一一与各种工匠进行交易?为什么许子如此不厌其烦?”陈相说:“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就不能耕种着庄稼来兼做。”
孟子说:“那么,难道治理国家就能耕种着庄稼来兼做吗?有君子的事务,有小人的事务。以一人的生活来说,各种工匠的制品都不可缺少,如果必须自己制作才来使用,是指使着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劳动心力、有的有劳动体力,劳动心力的人治理人,劳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普在之下通行的道理。“在尧的时候,天下还不安定,洪水横溢,四处泛滥,草木无限地生长,鸟兽成群地繁殖,稼没有收获,禽兽危害 民众,飞鸟走兽的踪迹横七竖八地布满中原国土。尧对此独 自忧虑,选拔了舜来进行治理。舜派益掌管焚火,益在山野 沼泽点起烈火进行焚烧,鸟兽奔逃藏匿。接着,由禹疏浚九河,治理济水、漯水、引注入海;开掘汝水、注水,疏爱淮水、泗水,导注入江,这样一来,民众才有在中原大地上得 生息。在那时,禹一连八年在外边奔走,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不进去,纵使要耕种,可有吗?
后稷教民从耕种收获,种殖谷物,谷物成熟了才能养育民众。人有人的行事准则,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养,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圣人对此感到忧虑,派契提任司徒,以人与人的伦常关系来教诲民众,父子之间要亲密无间,君臣之间要正义忠诚,夫妇之间要内外有别,长幼之间要尊卑有序,朋友之间要遵守信用。放勋说:‘督促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本性,随后再提高他们的道德。’圣人为民众思虑到这种程度,还有闲暇耕种吗?
干尧以不能得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以不能得到禹和皋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而以一百亩农日没有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他人叫做惠,把善德教给他人叫做忠,为天下民众找到贤才叫做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为天下民众找到贤才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伟大啊!唯有天最高大,唯有尧效法它。浩瀚啊,民众无法形容。真正的君主啊,舜!崇高啊,拥有了天” 下却不古有它。’尧舜的治理天下,难道没有用他们的心思吗?只是不用在耕作上而已。“
我只听说用中土的德教未影响蛮夷,没听说过被蛮夷所影响的。陈良是楚人,喜好周公、孔子的学说,北来中土进行学习,北方的学者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他就是所谓的豪杰之士。你们兄弟事奉他数十年,老师死了却背叛他的学说。
过去孔子去世,门徒们守丧三年之后收拾行李准备回去,进屋与子贡揖别,相对而哭,都泣不成声,然后才回去。子贡回到墓地,在祭坛边筑屋独自居住了三年,然后才回去。过了些日子,子夏、子张、子游因为有若长得橡孔子,打算像事奉孔子那样礼待他,并强求曾子也这样做。曾子说:‘不行。如同在江汉之水中洗谬过,好似在六月骄阳下曝晒过,老师那样的纯净精洁是无法超越的。’如今许行这种话语难懂的南蛮人来非难先王之道,你却背叛了你的老师向他学习,与曾子真是大相径庭了。我只听说鸟儿从幽暗的山谷飞往高大的树木,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到幽暗的山谷中去的。《鲁颂》说:‘痛击戎狄,遏止荆舒。’周公正要痛击他们,你却赞同他们的学说,这真算不上好的变更。”
陈相说:“要是听从了许子的学说,市场上的物价就没有差别,都市里没有欺骗行为,即使是五尺高的孩童到市场上去,也没有人会欺负他。布匹丝绸的长短相等,价钱就一样:麻线丝絮的份量相等,价钱就一样;粟米谷物的多少相等,价钱就一样;鞋履的大小相等,价钱就一样。”
孟子说:“物品之间不相一致,是物品本身的特性,或者相差一倍五倍,或者相差十倍百倍,或者相差千倍万倍。你要把它们等量齐观,是淆乱天下。优质的鞋和粗劣的鞋卖同样的价钱,人们怎么会接受呢?要是听从了许子的学说,是引导着天下的人去进行欺骗,怎么能治理国家呢?”
【段意】此章记载了孟子与信奉“神农之言”者的论战。所谓“神农之言”,是当时诸子百家中属于家家的一个流派,《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有《神家》二十篇,可能就是他们的经典,由于该书已散佚,所以现今要研究这一派的主张,《孟子》此章是极重要的资料。农家学派的主张,貌似激进,实际上却是反对社会分工, 要求退回到原始状态的社会中去,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这序。”孟子根据社会分工的合理性,论证了劳力和劳心、统治者与被 统法者的区别问题。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孟子的观点有正确的方面。孟子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近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以今日的眼光来看, 孟子把它视为“天下之通义”未免存在片面性,但 这是不能苛求他的。
标签:
教学论文
孔子、孟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孔子、孟子:立言,有德者必有言
下一篇:
孔子、孟子:立言,能近取譬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