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1697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鲁人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其二)(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二、分析教训意义
活动:朗读6、7小节,回答问题。
问题1: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
问题2: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用意何在?
问题3:作者怎样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
全文小节(自己总结一下收获吧!)
【课堂检测】(试试身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7-11题:
①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一是当局者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7.在第①段 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竟至 竟会 竟能B.竟能 竟至 竟会
C.竟会 竟至 竟能D.竟能 竟会 竟至
8.在第②段中加点的“之”字指代的内容是(2分)[ ]
A.中国女子办事B.少数中国女子办事
C.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D.中国女子办事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9.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分析正确的选项是(3分)[ ]
A.主语是“这一回”,谓语是“互相救助”,宾语是“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主语是“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谓语是“压抑至数千年”,宾语是“明证”。
C.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D.是二重复句,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10.对文中第③段理解正确的是(3分)[ ]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11.对文中第④段理解正确的是(3分)[ ]
A.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疚。B.呼应前文“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C.言已尽而意未穷,直接并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暴行、流言的激愤之情。D.“说不出话”的缘由是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极度哀痛。
12.下列对“中国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A.“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B.“中国人”指为反动统治效力的走狗文人。C.泛指所有中国人D.指一切反动、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走狗。
二、填空简答题:(22分)
1.鲁迅,原名_____,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叫______,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散文集一部叫______。(5分)
2.《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_____时陶潜的四句挽歌是“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这四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1分)
鲁迅引用此诗有______之意,寄托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深挚感情。
3.默写课文的第二部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__________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6分)
三、阅读下列几段话,回答问题:(15分)
①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③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④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1.文①中加点的一句话要看鲁迅哪两篇文章才能清楚了解?(2分)
2.文②中“伟大”“伟绩”“武功”的意思怎样理解?(6分)
3.文③中“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2分)
4.文④中划线部分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四、作文:(30分)
以“一个物件引起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字数在七百字左右。(提示:文章记叙的是往事,可以用睹物思人的倒叙方法写开头,之后再按时间顺序写;必须以某一物件为线索,贯穿全文;应有明确的中心,不应是随心所欲的回忆。)
附相关材料:(多读多得,读书就有收获!)
杨荫榆的晚节(记念刘和珍君)
杨荫榆,在鲁迅笔下,是有名的反角,盖因女师大风潮之故。
《鲁迅全集》注释给她的定性是——“推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化
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少年来,她一直背负骂名。固然,这骂名
是该背的。
但这就是杨荫榆的“全人”吗?杨荫榆就只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
展开全文阅读
柱上吗?
且看杨绛先生关于杨荫榆的一段记述:
日寇侵占苏州,……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
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
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
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
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
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
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看见河水泛
红,才扬长而去。
杨绛的三姑母,就是杨荫榆。杨绛的这段记述,是应当视作信史
的。
这段记述,看似平平实实,实则是惊心动魄,使人不禁想起了南
京大屠杀的一些场面,想起了南京的难民区。这段史事,发生在
1937年到1938年这段时间里,此时正是日寇气焰万丈之时,而南京大
屠杀也正发生在1937年底到1938年初这段时间。想想看,杨荫榆面对
的该是一群怎样凶残的兽兵!
杨荫榆,不过一弱女子,面对凶残的日本兽兵,竟能孤身入虎穴,
凛然斥敌,这该需要何等的胆气!为了保护受难的中国姐妹,她自己
却惨遭杀害,这是多么可贵的舍己救人的精神!日本兵为什么要杀她?
因为她阻碍了日本兵的奸淫掳掠。她的死,与战场上的抗敌牺牲,其
实是同等壮烈的。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
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的英雄行为。我想,即使
是承认她为烈士,也是不过分的——至少在我的心目中是这样。
那么,综观杨荫榆,我想可以这样平心地说,在女师大风潮中,
杨荫榆确实是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但在抗战史上,杨荫榆则无疑
是应该被刻在光荣碑上的。功是功,过是过,一清二楚,一点也不用
含糊的。
但在某些人心里,却未必会做如是想,至少他们不大愿意提及杨
荫榆这一闪光的晚节。他们的潜意识是:凡是鲁迅认定的反角,必无
是处,此人就该“永世不得翻身”。其实,他们正违反了鲁迅先生关
于识人要识“全人”的教诲。我想,鲁迅若是死在杨荫榆之后,对杨
的英雄行为也是会首肯揄扬的,而不会拿着杨之过去否定杨之功。
“三•一八惨案”资料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的国民党军队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1926年3月18日,中共北方区委、北京地委和共青团北方区委、北京地委同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北京总工会、北京学生联合会、北京反帝大联盟、广州代表团等60多个团体、80余所学校约计5000余人在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军舰侵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及美、英、日、法、意、荷、比、西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为了这次大会的召开,中共北方区委事先作了布置和安排。是日清晨,中共北方区委在李大钊的主持下又召开紧急会议检查准备的情况,赵世炎、陈乔年、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萧子璋、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刘伯庄,分别报告了群众的组织和发动情况,拟定了标语和口号,以及游行的路线等。群众大会上午10时开始,首先由大会主席徐谦报告会议议程,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段祺瑞政府17日对请愿群众的暴行。大会议决: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告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段政府立即驳复八国通牒。当队伍来到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预伏的军警竟开枪射击,打死47人,伤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段祺瑞在知道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学生之后,随即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同时执政府用嫁祸卸责的手法,反诬徐谦等人假借“共产学说”谋乱,下令通缉徐谦、李大钊、李煜瀛、顾兆雄、易培基等5人。朱家骅、蒋梦麟等几十人也上了黑名单。张作霖派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及报馆等,大肆查禁进步书刊,搜捕进步人士。4月26日清晨邵飘萍于被秘密处决,北京大学教授朱家骅、代校长蒋梦麟等遁入六国饭店再秘密离京。李大钊、徐谦、鲁迅等人被迫转移,国共两党的领导机关则迁入苏联使馆。《京报》馆和一批进步报刊被查封。张学良逮捕了共产党员刘清扬。
3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雪最后通牒之耻”。3月2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鲁迅题写挽联:“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做。”后又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
《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良知,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现代评论》等加入谴责暴行的行列。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导惨案真相,《京报副刊》也发表了有关文章。
强大的民意压力迫使国会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对惨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并正式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属正当,又无不正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311条之重大嫌疑。”迫使段祺瑞颁布对死难者家属“抚恤令”,国务院“阁员总辞职”。但段祺瑞军阀政权的合法性资源已丧失殆尽,1926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倒台。
纪念刘和珍君参考答案
2.D(A流言,四处传播无根据的。B逝者,死去的。C罗网,捕鸟用的罗)
3.B 4.A 5.C 6.C 7.C 8.D 9.C 10.A 11.D 12.C
二、1.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2.东晋: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和山陵同化而已。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3.(略)看课本。
三、1.《可惨与可笑》《空谈》2.“伟大”一词一方面赞颂一个女子的“从容”“沉勇”,也反衬出杀人者的野蛮。“伟绩,武功”是反语,讽刺揭露中外反动派的暴行。3.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指陈西滢之流。4.不矛盾。第一句肯定的是事实,第二句是针对“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言的,表达的是作者由衷的敬意和谦恭而深沉的自责。四.(略)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鲁人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记念刘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项链》(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其一)(鲁人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