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723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项链(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大附中三水实验学校教案
第 8周 星期五 (2010 年 4月 16日) 高一年级 3、4 班语文
课题 10、项链 课型 讲读
教具 多媒体
教学
目标 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
重点
难点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分析罗瓦赛尔夫人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 ,俄国的契诃夫同为世界文学是上 三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于勒一生有贫穷到发财又到沦落。我们今天学习他的另一名篇《项链》,也是取材于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家庭,人物命运也是大起大落。这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的推崇。他说"无论从形式 结构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短篇小说要求的高度"。不过,我们今天重在研讨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二、解题
1、走近作者:莫伯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 “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菲菲小姐》等。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尤其是别具匠心的构思布局和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细腻、深刻的人物心理和维纱维肖的细节描写,以及精彩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简洁、质朴、优美的文体风格,充分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
2、介绍“世界三大小说巨匠”;
美国 欧亨利
短篇小说300篇,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俄国 契诃夫
短篇小说470多篇,代表作《变色龙》
法国 莫泊桑
短篇小说300多篇,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
3、介绍写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项链》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1)字音:寒伧(chen) 誊(téng) 肴(yáo) 鲈(lú)
褶(zhě) 觑(qù) 秽(huì) 赁(lìn)
(2)词语解释:①丰韵: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也作风韵
②资质:人的素质。 ③艳羡:十分羡慕。
④惆怅:因失望、失意而引起不愉快的情绪。
⑤陶醉: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
⑥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⑦怨天忧人:指遇不顺心事时责怪别人。尤:责怪。
⑧面面相觑:现出惊惧或无可奈何相互望着的样子。
⑨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
2.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明确:“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物线法”结构)
序幕:写梦想 开端:收请柬 发展:借项链
高潮:失项链 余波:还项链 结局:还债务 尾声:明真相
3.情节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曲折波澜是什么?
明确:“失项链”和“明真相”。
四、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人物形象分析
2.探讨主题
3.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一、人物形象分析
(一)导入
玛蒂尔德在教育部长举办的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要时来运转,却乐极生悲,丢失项链,换来的是十年艰辛,哪知项链是个赝品。恩格斯曾经说过:“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小说最后这一“偶然性”结局也有其必然性因素。那么,造成这一偶然性结果的必然性因素都有哪些呢?思考交流。
明确:个人原因:爱慕虚荣
社会原因:价值取向
(二)析个人原因
1.跳读课文,思考: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序幕――写梦想:“哭”(对比手法,“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开端――收请柬:“高高兴兴”(请柬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的机会)
“懊恼” “恼怒” “悲痛”(穿戴寒酸,苦恼不已)
发展――借项链:“跳”“搂”“亲”“跑”(大喜过望)
高潮――舞会上:四个“陶醉”(因实现梦想而狂热兴奋、忘乎所以)
结束时:“逃”(不肯露馅)
展开全文阅读
结局――还债务:“回想当年”(耿耿于怀、精神满足)
2.苏联作家苏曼诺夫曾经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对于一夜风流换来十年艰辛的玛蒂尔德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明确:巨大的代价∕残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个人苦有所值还不算苦,苦得冤枉才是苦不堪言。
3.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把她的想法描述出来。
明确:答案略
4.小结
玛蒂尔德的生活在当时也算是小康水平,但她不安于现状,“心比天高,爱慕虚荣”,造成其一夜风流而乐极生悲的悲剧。真是“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
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十载艰辛可怜实可鄙)”!
●探究
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
明确:①10年以后的玛蒂尔德已经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就在漫长的10年还债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10年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莫泊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②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的渐变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战胜和超越“原我”的过程。虽然这过程对她有点儿残酷,有点儿不情愿。
(三)析社会原因
1.导入
在金钱决定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只认衣衫不认人,人们竞相以华美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寒伧的衣衫只会招来上流社会人们的冷遇和白眼。玛蒂尔德深知其中奥秘,她懂得:既要参加舞会,争取这向上爬的“一个好机会”,就必须不惜一切,精心筹办好自己的服饰,这才借来了那串钻石项链,带来了不幸的祸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不幸遭遇都不是一种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有着为当时社会所决定的必然性。
2.当时法国社会弥漫的是什么风气呢?从文中摘出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句子,说说这种风气对玛蒂尔德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玛蒂尔德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她无法也无力改变现状,只好改变自己,包装自己,希望自己能时来运转、出人头地,能步入上流社会。
①以“金钱、地位、出身”为价值取向
――a、两个“小”
b、“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法让有钱人认识她…”
②社会对妇女的畸形认识(“玩物”)
――“…美丽、丰韵、娇媚…聪明、资质、性情…”
3.小结:
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当时法国社会视女性为玩物的恶劣价值观念,弥漫于整个社会的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正是导致玛蒂尔德悲剧的深层社会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生命情致的一副精神枷锁。小说在讽刺玛蒂尔德虚荣心的同时,也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造成这一类人生悲剧的资本主义社会。
二、探讨主题
1. 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
明确: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大众的思想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这使我们想到了简•爱,她也是由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奋起反抗,而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得多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
2.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
明确:①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②作者无意(我们读者也应该如此)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③我们的看法是,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三、情节特色鉴赏
⒈有人说,借项链是虚荣心驱使的,丢项链则写得过于突然,没有写出必然性,是这样的吗?
明确:否。由舞会结束后的描写可知,依然是虚荣心作怪的结果。
2.对玛蒂尔所借项链明明是假的,可小说到最后才说出真相,这是不是作者有意惊人之笔?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明确:1)不是,上文有铺垫暗示。
――①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当然可以。”
②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
③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项链与盒子 不是原配的。
2)作用:①进一步揭示主人公命运;
②有力的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四、总结全文
《项链》不仅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短篇小说,更是一篇揭露人性弱点的一篇小说。其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精巧缜密、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世界短篇小说苑囿中的一朵奇葩。鲁迅先生生前就十分推崇《项链》,认为《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达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作业
布置 学习策略59--63页1—20小题
教学
反思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项链(粤教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若为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鲁迅资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