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497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年级: 班别: 组别: 姓名:

高一语文第二册         第五课     《 拿来主义》导学案(学生版)

编写人:黄庆珍        审定人:全组教师            时间:2010年4月15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拿来主义”含义。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3、学会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时数】  两课时 

【知识链接】杂文特点(课本P44)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理解 “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掌握论证方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掘(   )    自诩(   )     残羹(    )冷炙(    )        针灸(  )

吝啬 (    )     孱头(   )     脑髓(   )   蹩脚(    )     玄虚(   )

给与(   )    孱弱(   )     自诩(   )   冠冕(   )     倔强(  )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国萃  吝啬  佳节 礼上往来        B、 摩登    脑髓   磕然   残羹冷灸

C、 辩别    脉博  孱头  鞠躬尽瘁       D、 憋闷   蔽塞    倘使   勃然大怒

三、写作背景:(详见《绿色通道》P53)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反动统治者反共反人民,奉行卖国投降路线,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人们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盲目排外的思想。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三、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段):

第二部分(第 3—5 段):

第三部分(第6—7 段):

第四部分(第8—10 段):

四、整体感知

 “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

明确:

五、研读下列问题

1、“闭关主义”的实质是            ,“送去主义” 的实质是           。鲁迅例举了三个事实来揭露“送去主义” 的实质,这三件事分别是:                      ,

                              ,                            。 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2、第三段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以上文字使用了           的论证方法,把尼采的“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和中国的“地大物博,慷慨大度”是一样可笑,指出“送去主义” 自欺欺人的危害是                  。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

3、第4段“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明确:抛来——

      抛给——

      送来——

      拿来——

第二课时   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展开全文阅读
一、“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拿来主义”的内容是                                                         

(请用课文回答)

“拿来主义”的内容是                                            (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

二、第8—9段作者采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比喻论证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

(1)“大宅子”比喻:              。批判了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它们分别是:“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孱头”式比喻               ;“昏蛋”式比喻                ;“废物”式比喻                     。

(2)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         和          。“鱼翅”比喻                 ,第10段中的            与“鱼翅”形成对应关系;“鸦片”比喻                   ,第10段中的           与“鸦片”形成对应关系;“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比喻                             

                     。第10段中的           与它们形成对应关系。

三、第10段总结全文。“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素质)是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的目的是为了             ,就是要出现新人、新文艺。

四、文章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谈起?主要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说说它的语言特点(结合课本P47第四题)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六、课后练习:仔细读第1-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2、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3、第3段的中心是 :(A.)            。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4、第4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          。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4、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   。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拿来主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荷花淀(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寡人之于国也(高一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