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143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全诗,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⑵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反复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⑵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想象、精妙的修辞、朴实的语言。 

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设想】

1、适当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白诗人为什么要歌唱,以便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 重点    

⑴反复朗读并背诵,理解诗意及抒发的感情。

⑵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 

3、难点   

⑴领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⑵理解“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和诗人把声音比喻成“微风”“阳光”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4、本诗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整体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进而寻找哪些诗句表达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这具体在诗的二、三节上。丰富的想象力,能增加诗歌的生动形象性,让诗人的感情流露的更真切,因而应重点研读这两节。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设置情境:我们经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青少年或青少年时期呢?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思考。 

  如“花季雨季”、“花样年华”、“花季少年”…… 

2、激情导人: 

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花季雨季”。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国土沦陷,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许多爱国青年纷纷投身于汹涌的抗日救亡浪潮中。一位诗人就以豪迈的激情为他们创作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二、作者及有关背景。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8年,作者到延安,亲眼目睹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创作思想较前期(主要表现对生活的不满),有了很大的改变,写出了大量热情讴歌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就写于这一时期(1942年)。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军民,特别是延安的青少年们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一边学习,显示出蓬勃的生机。诗人从中感受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豪迈的激情创作了这首诗。

代表诗集《汉园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三、题解 

诗人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里的少男少女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于少男少女的含义最好的注解,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属于一种开始,积极向上,给人希望。诗歌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 

四、朗读诗歌 

1、指导朗读:感情基调很明显,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种诗歌怎样朗读呢? 

明确: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性的诗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找出重音。 

3、齐读

五、诗歌解读 

1、第一小节:  

⑴、首先交代题目,“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有个问题:“少男少女们”就是“青少年”,诗人为什么不说“我为青年们歌唱” 

明确:意思虽相同,但节奏感不同,诗歌注重音乐美,“少”字两个重叠,较为响亮。

⑵、接下来是歌唱的内容,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四个事物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采用了排比,“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给人以鼓舞。这四句诗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第一节诗迎面扑来的是清新明快的感觉,这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⑶、朗读第一节 

2、第二节

⑴、这一节有一句与第一节相照应,是哪一句?

明确:“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⑵、诗人让自己所唱的歌“寻找停留的地方”“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干嘛? 

明确:希望他的歌能感动广大青少年,激励他们向上。 

⑶、小结:承接第一节的歌唱,诗人继续高扬这种明快的调子,调动丰富的想象,把歌唱这种相对抽象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这里,诗人写歌声飞起来了,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停留。这里的“年轻人”实际上又与“少男少女”相照应,进一步突出诗人所要歌唱的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

六、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前两小节,了解了诗人所要歌唱的对象,也了解了诗人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歌唱的。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全诗。 

2、抽查背诵前两节 

二、品味欣赏 

1、第3节 

⑴、什么东西会使草“颤抖”呢?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春风”,会使草“颤抖”,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比喻成春风。 


展开全文阅读
⑵、第3节中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什么?或者说它们的本体是什么? 

明确:从语言的角度看,这节诗只有一句话,所以要弄清这处问题,一定要结合全句来理解。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株小草,“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使小草“颤抖”过,也就是说作者受到过“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感染和鼓舞。诗人也希望这些“快乐或者好思想”传播开来,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少男少女们,使他们意志坚强,奋发向上,永葆青春的活力。由此可见,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⑶、“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这几句诗是这一节的精彩之处。诗人揭示了歌声的来源,乃是“快乐或者好的思想”,诗人来到延安这一片全新的天地里,每天接触新的事物、新的快乐、新的思想,他简直如刚来到世界的婴儿一般,激动好奇地看这个世界,并热切地投入它的怀抱。诗人要把自己的快乐和好的思想尽快地变成歌声,长上翅膀,飞到四面八方,让每一个人都听到,尤其让少男少女们听到。在诗人那里,这是何等美好的心境!这里,诗人先把快乐和思想比成声音,又把声音比成“微风”“阳光”,互相构成比喻,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⑷、这一节又有一句与第二节中的“你飞吧”相照应,是哪一句呢? 

明确:“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这里表现了诗人迫切希望自己的歌声得到广大“少男少女们”的积极反响。 

2、第4节 

⑴、这一节诗人将忧伤抛下,变得年轻,充满梦想,诗人写自己在新事物、新思想的熏陶下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节是第三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把忧伤抛在了一边,变得年轻了,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和“渴望”。这里暗含诗人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思想和创作低沉、压抑,虽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但总是无端地呈现灰色调,未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勇气;来到延安之后,诗人重新弹奏生活的琴弦,发出的琴声,已经“失掉了成年的忧伤”,而是变得轻快,变得健康。“又”字说明诗人的“梦想”和“渴望”一度消失。现在的诗人,再也不是过去的诗人了!告别了旧我,诞生了新我。同时进一步歌颂了新事物、新思想。 

三、朗读诗歌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感情应积极热烈) 

我的歌呵,你飞吧, 

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突出“飞”,应热情奔放)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应抑扬顿挫)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感情逐渐升高,推向高潮。) 

四、小结: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表达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语言精炼生动、刚健清新;节奏感强,押韵讲究,既有第一节一气贯注的排比,也有第二、三节的整散兼顾的诗行。这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好诗。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毕业歌》 

这两首诗都写于民族危急存亡关头,都是写给抗战时期的青年的,但在立意上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主要是歌颂少男少女,歌颂他们热情奔放的青春,歌颂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而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毕业歌》则更像是面对民族危亡,向青年们吹起的号角,激励和鞭策他们勇敢地投身抗战,献身祖国。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读完本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写出几个,并说说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 

参考: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绚烂的春天(生机勃勃)、初生牛犊(英勇无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3、预习《纸船》 

板书设计: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歌唱       歌声 

早晨 

希望      一阵微风   忧伤失掉 

属于未来的事物        飞 

正在生长的力量 一片阳光   充满梦想、渴望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语文版七年级下《纸船》(泰戈尔)(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做好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四个原则”(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