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3313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景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名句举不胜举。名篇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等,名句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
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被追为列士。主要作品有《沉沦》(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为何不用“北平”代替呢?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恋之情。“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听朗诵《故都的秋》。感知内容。
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展示思考题并讨论:
(1)字音
(2)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那么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分别是什么特点?
明确:北国:清、静、悲凉;南国:慢、润、淡
(3)这有文中那些地方提到?用什么样的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秋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4)故都秋在作者心中是如此令人向往,那么在具体地描写过程中作者又选择了哪些景物呢?相应段落有那些?
明确:1-11,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雨后话凉 、胜日秋果
(5)作者用了五景来写秋,那么最后两段写什么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主要写了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秋,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无比恋之情。
(6)学生默读12节,用原文的句子概括第12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讨论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从记叙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赞秋和颂秋。是过渡。
(7)学生试列结构框架图
总写(1、2)感受
故 庭院秋景
都 槐花落蕊
的 秋蝉残声
展开全文阅读
秋 雨后话凉
胜日秋果
总结
三、归纳小结:
文章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恋之情。做到了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达上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手法上运用了对比洪托。
四、 初读课文,再次感知文章。
1.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
2.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明确:描写了五幅画面: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
五、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 ,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那么作者是如何借景来反映其清静悲凉的,让我们随作者一道去神游故都,一起去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吧。)
( 一)庭院秋景
(1)齐读第3节
(2)根据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老师描述:这里,上有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下有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园);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蓝朵,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多么清静幽闲。整个画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
(3)注意此处的选景和写景的特点
明确: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
破壁:冷落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
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色彩”?
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让学生分组体会其它四幅图画,体会它们是如何体现“清净悲凉“?
(二)秋槐落蕊 (女生读)
1. 描写:秋风阵阵,落蕊飘飘,飘落在刚刚扫过的街道上,踩在上面有一种极柔软之感受作者就这样在街道上漫步。这里先写了视觉形象、似花非花、花铺满地,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2.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象,在曹雪芹笔下是“秋花惨淡秋草黄”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3.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对课文一、二两幅画面进行艺术概括。
提示: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
(三)秋蝉残鸣 (男生读)
描写:秋风吹过,秋叶随风飘,伴随着秋风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多么凄凉多么冷清。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而且还都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
阅读体味本画面,试用诗句加以点评。
提示:秋到故都蝉声起,残声凄凄处处啼。
(四) 秋雨话凉 (听读)
天灰沉沉的,秋风起伴随着秋风天也下起了息列索落的秋雨,风去云也去,街道依旧寂静,两个穿着夹衣的人站在桥上用悠闲的语调谈着“天可真凉啊”“是呀,一层秋雨一层凉呀”。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1.画面要点概括:
(1)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
(2)“奇”在何处: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3)一层秋雨一层凉,用人物的活动来烘托秋雨的韵味。 也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样,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流露了游子的孤独感。
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辛弃疾有词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天气转凉了, 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感叹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展开余文
3.文中至此已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写了这么多声音,大家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感觉吗?为什么?
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又怎一个‘静’字了得!”
4.点拨:
5.请用诗句作结。
提示: 风飘秋雨云卷晴,街头闲人著衣忙。
借问游子何处去?秋雨京音话凄凉。
(五)秋果胜景 (齐读)
1.描述:
写北方果树处处都是,在如此多的北方果树中,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
重点写的是秋天的枣树。胜月秋果的描述,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
2.如何写树?
如果说硕果表达了热爱但像鸽蛋似得,体现其形,淡绿微黄冷色调显其悲凉且叶子、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3.请用诗文描绘“秋果图”。
提示: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微黄总相宜。堪忧西风黄尘起,扯下金妆遮灰衣。
六、小结: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在选材写景时是处处围绕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来写。我们不妨来找一下,在作家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在寻常院落内;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声中…… 换句话说秋味是佬什么?秋“味”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是那多蓝白的牵牛花,是那“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稀疏的秋草; 是那蝉叫得有“味”,是那雨下得有“味”,是 那风刮得有“味”,是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
七、思考
1.清静可以说是客观景物的特点,悲凉怎能也能看成是景物的特点呢?你怎样看持这里的清静悲凉?
明确:“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也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是作者主观感受(与景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秋可悲可喜)所以由此可见本文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它散文那样占很多篇章,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2.故都的秋景应是多姿多彩的如宫殿、香山、匮和园等,而作者为什么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只写带有清净悲凉特点的秋景呢?
明确: 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多姿多彩。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此人三岁丧父家贫,中年丧子,战前第三者插足爱妻离异;抗战中妈妈被日军飞机炸岁,兄长死于日军屠刀下。3)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因此本文除了有恋之情外还应有一种忧郁“寂寞、孤独、忧伤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它的平民意识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
欣赏语言,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1.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3.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近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
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本文不是很长,但排比句、比喻句很多,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运用这种工整、雅致的语言,而且运用起来非常妥帖恰当,全无生硬之感。使文章清新美丽具有诗意。
讨论“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中四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
明确:1.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个灵活一个沉稳。 2.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秋的平淡北国秋的浓味;稀饭之与馍馍,比喻淡薄和厚实;
鲈鱼之与大蟹,比喻柔软和刚烈;黄犬之与骆驼狭小和范围大。
总结 : 文贵创新要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和个性,不少人面对众多的写秋佳作而生畏,欲写止笔,郁达夫却以自己个人鲜明的思想独特的角度与众不同的手法为写秋再沃新篇。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网友来稿)
下一篇: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