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设计
阅读:50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晨早诵读(3)(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名句名篇】

(1)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韩愈《师说》)

(2)《宋书•宗悫传》里“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在李白的《行路难》中则演化为

                    ,                 。

(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

(4)不愤不启,                                     。(《论语》)

梅须逊雪三分白,                           。(卢梅坡《雪梅》)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                !(屈原《离骚》)

(6)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地壁赋》)

(8)千岩万转路不定,          。         ,慄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诗欣赏】                             春日郊行

袁枚

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

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

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

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目送迎。

(1)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                                                                              

(2)比较“野草根从旧处生”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的不同哲理。 

答:                                                                              

【成语释义】

31.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32.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33.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34.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 与患难与共不同 。 

35.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36.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37.弹冠相庆: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38.期期艾艾:口吃,不能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9.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40.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1.身临其境: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42.茕茕孑立:孑然一身 处境孤单,无依无靠,指一生不指某时。 

43.耿耿于怀: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却,牵挂心怀。 


展开全文阅读
44.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45.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46.耸人听闻: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47.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48.咬文嚼字:一般用于贬义,除非贬词褒用。 

49.处心积虑: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50.火中取栗: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51.忍俊不禁: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52.责无旁贷:不能说“责无旁贷的责任”。 

53.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54.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55.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56.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57.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蛮横。  

58.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59.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60.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61.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作文欣赏】(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见   证

十八年,荏苒而过。

     岁月如镜。

     母亲见证了我的成长,我见证了母亲的衰老。

                                                                 ——题记

     高考前,在家中整理相册。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张我小时侯的照片。“妈,你快来看!”妈放下手中切菜的刀,揩了揩衣袖,拿过照片端详了半天,竟像个孩子般地笑开了:“飞,你看,那时你妈我……真年轻啊……”

     我再仔细一看,那时的我,似乎只有一两岁的光景,母亲也只是三十出头,抱着胖乎乎的我,满足地笑着——就像现在的笑容一样,只是——

     只是母亲竟老了很多啊,我噙住眼中的泪。

     十八年,母亲见证了我的成长。

     照片中那个胖乎乎的孩子被年轻的母亲送进了托儿所,牵进了小学——后来,母亲不再年轻了,牵也牵不住我了呀,就只能望着我一个人走进中学。

     在那些近乎幼稚却锋芒毕露的年代里,自己以为伟大到可以跨马扬鞭去拯救世界了,却在一次次坠落马下摔得遍体鳞伤之时,黯然地走回家门。唯一值得欣喜的是,母亲每次都在家中,翘首企盼着儿子的归来,母亲是我伤心时最灵验的止痛药,那糅合着牛奶香气,苹果味的关切,支撑着我一路走来,并勇敢地走下去。

     直至后来,在每一次母亲谈及幼时或狼狈、或幼稚、或令人捧腹的往事时,我却已然全忘记了:原来母亲对我成长的一切都铭记得清晰似昨日。她看着她儿子从照片上胖乎乎的孩童成长为如今她只能踮起脚尖来仰望的青年,一度咿呀学语的童子如今也能懂得体贴母亲了——十八年母亲见证了我的成长,每一幕我成长的往事,都沉浸在母亲的脑海中,每一次打捞,都泛着昨日美好记忆的粼粼波光。

     十八年我见证了母亲的衰老。

     那时的母亲,是多么年轻啊!富有生命力的躯体毅然扛起家里的重担。可后来,她的儿子长高了,她自己却矮下去了——原来母亲的背已经弯了呀。是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吗?是被儿子的成长累弯了吗?记得初中不住校时,每晚回家我都会悄悄地窥看着母亲的白发——怎么又多了些?以及那被岁月的风刀霜剑所侵蚀的皱纹。母亲着实是老了啊,十八年,已成长起来的我,也见证了母亲的衰老,也渐渐地懂得,母亲的白发和皱纹,是世上最美的东西。

“想什么呢?”母亲还在笑着。皱纹都笑开了呀。“哦,没什么。”我转过脸,拭去眼中的泪,“妈,咱俩再照张相吧!”

“咔嚓!”照片中儿子与母亲又笑在一起了,这次换成,儿子抱着母亲了啊。

我把照片小心翼翼地珍藏在相册中,但愿它能见证此时的母亲与我。其实,十八年了啊——母亲一直见证着我的成长,而我,也见证了母亲的衰老。

    【名师点评】这篇文章考生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作为素材,用照片与相册作为触发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线索明确,思路清晰。考生自撰的题记,不仅点明题旨,而且起到引领全文的作用:首先是点了“见证”这个题目,使题记内容与文章内容巧妙联系起来;其次是题记中“母亲见证了我的成长,我见证了母亲的衰老”,提示文章内容、总领全文。笔者虽然一直反对学生作文形式上的题记,但如果是有文采、能为文章的主题、立意更好地服务、和文章本身有紧密联系的题记,写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单纯为有题记而写题记,用晦涩难懂的话语或撷取名人名言作题记,都是考场作文所忌讳的。考生一定不要盲目追求“开头题记”,不要让题记成了自己作文的“蛇足”。考生用照片作线索贯串全文,写出了母亲眼中的我和我记忆中的母亲,选取的虽是生活中的普通素材,但写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自然,通过照片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沉之爱和儿子的感恩之情,文章笔墨集中,主旨鲜明。“十八年,母亲见证了我的成长”“十八年我见证了母亲的衰老”,考生从自己和母亲两个方面着墨,不但歌颂了母爱,也表达了儿子的感恩之情,立意新颖而又深刻。结尾再写“把照片珍藏在相册中”使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圆合。

【时文欣赏】         人民时评:雷锋的纯真与善良不只属于一个时代

郝 洪  2010年03月05日00:3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47周年纪念日,近半个世纪过去,“雷锋”这个名字仍然如同灿烂朝阳,照耀着人们的心灵。雷锋没有随着一个时代的远去而远离,他始终站在我们的身后,用他清澈的笑容诠释着什么叫纯真与善良。

  学习雷锋什么?这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雷锋精神”,你就能得到如下答案——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艰苦朴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是很习惯并接受这样的语言和句式的,而今天,如何让那些关注自我、强调个性化的年轻人,让那些在富豪排行榜、娱乐明星绯闻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理解并接受“雷锋精神”呢?

  “雷锋精神”如何能跨越半个世纪屹立于新时代?依靠的恐怕不是每年的“学雷锋日”,纪念日只是一种提醒,惟有用超越历史时空,超越政治、文化的语言来解读“雷锋精神”,释放“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人性光辉,“雷锋精神”才能真正长久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心灵。

  雷锋是那么善良的一个人,他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互助友爱,所以,他将自己的手套送给在寒风中呵着手取暖的老人,他“好事做了一火车”却不留姓名。

  雷锋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精神,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是社会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务岗位,所以,他爱岗敬业、公而忘私。 

  雷锋是懂得感恩的人,这个从贫穷苦难中走出来的苦孩子,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爱,这是他“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的思想根源。 

  …… 

  我们从人性出发,寻找到“雷锋精神”之源,这些美好的人性,是数千年人类文明演进的根基。当我们除却那些华丽的辞藻和激昂的口号,我们发现,雷锋之所以成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体现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大写的‘人’”,还是“美好的‘人’”。 

  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坚持,让“雷锋精神”跨越时代。

  我们曾经报道过许多外国人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谓之“洋雷锋”,他们没有经历过“雷锋精神”光芒四射的年代,亦不了解雷锋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没有接受过类似的道德说教,更不可能被组织参加一年一度“学雷锋日”活动,他们的见义勇为、义务支教的动力,来自对善良的坚守,对美好的坚持。

  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仍然不会拒绝对人性美好的追求。正因为此,我们有手拉手组成人链舍己救人的大学生;有超越生命、接力送薪的“信义兄弟”;有7年来利用节假日义务在南京长江大桥巡逻,救助轻生者的普通市民陈思……

  这些雷锋式的人物,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缺乏传奇经历,但他们的纯真与善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怀念雷锋,愿曾经指引着他的纯真与善良,能继续指引我们芸芸众生。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晨早诵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晨早诵读(1)(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晨早诵读(4)(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