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8626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论语 十则》分析

(一)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大意: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分析:此章在谈论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看似安于贫穷的行为,但其原因并非安贫,而是乐道。而其所乐的是何道呢?所乐之道有二:一是因为其志在学习及其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无暇顾及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亦即学而篇首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意;二是因为不取不合义的利,故乐自义来。除此之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亦还有一层较为消极的意义即是:注重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便容易因陷于物欲而失其应有的向学之志。

    拓展:论语中另有三章与这“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意境相似。

    《述而》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当作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它的乐趣啊。至于那些用不合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不过像是天边的浮云一样)。

   《 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一般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忧愁,颜渊却能持续地保有他的快乐。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

   《里仁》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嘴里说着要立志追求人生的大道理,但却又认为简陋的衣服与粗糙的食物是为可耻,如此之人是不值得与他讨论任何东西的)。

    论语中另还有两章也可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以及求知的急迫。

《述而》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以后就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啊,一但发愤用功就忘了吃饭,从中得了快乐就忘记烦恼,甚至连自己已经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2.“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则在论语中出现于八章,其意义或为勤勉,或为聪敏,亦属于构成仁的众德之一。)谨言一向是孔子欣赏的德行及教学的重点,它和敏合在一起,亦见于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基本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既然把“敏于事而慎于言”放在这章主要在谈论为学精神态度的章节中,其敏于事的对象,应该主要是指求学,而求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修文(知识技艺等外在的修为),质的修养(内在的品性道德等修养)亦属其范围;另一方面,慎于言则多少有些强调以下几章的意思——为政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我来教你如何才是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是求知的态度)。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不过却是相当有道理的。对于知道的事情要有信心,对不知的事情要承认不知,如此才能脚踏实地学习。比方说:对于猫狗只知道猫不知道狗,那看到狗时就一定知道它不是猫,但是只知道它不是猫,并不等于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止于此,就是以不知为知,而非不知为不知了。一定要承认自己并不知道它是什么,进而再去学习,才有可能知道它其实是狗。述而篇,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孔子说:也许有人是自己完全不懂却还去创作的,我与他们不同)。子路篇,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有所保留而不说)。子张篇,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贡说: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另外,在阳货篇及尧曰篇里都提到了敏的好处:“敏则有功”(勤勉做事就一定会有成果)。

     最后如果做到了好学就是君子了吗?

以论语其它部份一齐看来,狭义的君子要好学,要博学,并以所学之质来依仁近仁,以所学之文来作为建立义的基础,然后还要尽量时时刻刻以义为行事准则而守礼。那本章为何读起来有点好学即成君子的感觉?这与孔子讲学时十分注重学生个人的资质及推悟的知,并且喜好的“两端四角式”启发教学有关。

    综合以上整理,本章应详译为: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好学是一个必须的条件。而要作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之追求,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则应该要勤快努力地全力以赴,并忠实地检讨自己对真知是否了解;遇到有机会时,也应向任何学有专精的人士请益,并验证自己所学。如此都能做到了,才称得上是好学的人。 

(二)

  

1 语译  

    孔子说:“由啊!我教你知晓道理的方法吧!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这才是智慧!  ( 第二种解释 仲由啊,怎么去掌握所学来的“诲”,你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吗?那就是,自己已经知道了的所学就应该去实践它,自己所不知道的学问就应该想法去学会它,这才是获得大学问的正确方法啊! ( 诲女知之乎: 诲,教也。女,犹“汝”,你。知之,知晓道理的方法。)

2研析  

待人处世,首贵真诚,为学求知亦是如此。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待知之事却无穷无尽。如果强不知以为知,自以为是、道听涂说、以偏概全,小则炫耀自己,哗众取宠;大则贻误苍生,害人无数。为师者,强不知以为知,必致误人子弟;当权者,强不知以为知,必会残杀善良百姓。  


展开全文阅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是一种自我省察的工夫,认清自己,正视自身的不足,而且勇于承认自己有所不知,去除心中既有的框框,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3 延伸思考  

(1) 您觉得,什么样的心最容易让人犯下“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 

(2) 当这样的心出现时,会造成哪些问题?该如何去除?”  

【说故事时间】  

孔子知礼  

孔子年轻时,就以知礼而名闻乡里。有一次,孔子初入太庙助祭,每件事都要问人,好象并不懂礼,有人就讥笑他徒有知礼之名,而无知礼之实。孔子听到了,就说:“这正是礼啊!”  

孔子在当时虽已有“知礼”之名,但是对于不知或不很明白的事物,他还是虚心求教,绝不充不知以为知。  

富翁回借牛人  

浮白斋主人记载:有人写信向某富翁借牛,信送到时,刚好有客人在座,富翁不识字,却装模作样,打开书信,看完之后对送信人说:“知道了!等一下我自己会过去。”这是强不知以为知的笑话

                                   (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语意:

孔子说:“见到贤德的人就自发地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那样的缺点。”

这一章很容易理解,但做起来就难了。君子看到别人的长处就自然而然地想向人看齐,跟人学习。小人看到别人的长处就内心恐惧,恨别人超过自己,怕别人夺走他的名利。只有消除了嫉妒之心的人才能做到见贤思齐,要想消除嫉妒之心就需要淡泊名利,要淡泊名利就需要有广阔的胸怀,要想开阔胸襟就需要体悟天地大道,体悟天地大道需要广博的知识。因此,追求真理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我们接着往下看。

2 拓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会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的行为:为别人出谋画策有尽心尽力了没有?跟朋友交往遵守信用了没有?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没有?”

这是曾子的名言,从这里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严谨态度,做人做事的高度自觉自律。 不过从下面孔子的话来看,这还不是最好的,不然的话老夫子当不会有如此感叹。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说:“完了吧,我还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过错而自我批评的人。”)

我们把这两章联系起来一看的话,就会觉得很矛盾,曾子的每日三省和这里的“见其过而内自讼”不是一样吗?我们无从考证孔子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情形下说的这句话,如果他不知道曾子的话才有这样的感慨的话,我们现在告诉他,倒是了却了他的一桩心病,他在天之灵,当会一笑开怀感谢我们。不过我认为,曾子的话他应该是知道的,不过曾子的“吾日三省”只是停留在“省”的层面,只是反省,还没有达到“内自讼”——自我批评的深度,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缺点之后更进一步才是自我批评。所以孔子才会有此一叹。这一叹可谓是孔子的千年一叹,万世为后学警。

 

(四) 

1 语译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 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的。” 

2读解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读遍《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  

  推想起来,宰予这块“朽木”恐怕不光是大白天睡觉比如说睡个午觉的问题,很有可能还是在老师的课堂上打瞌睡(梦见周 公?)哩。不然的话,以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来看,睡个午觉算什 么罪过呢?犯得着孔老先生这么大动肝火吗? 

  问题在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我们 的话来说,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因此,孔 老先生是万万不会苟同我们关于午睡的观点的。 

  如此说来,他的震怒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说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 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所有人都抱不信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做少说,言行一致罢了。” 而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那么些人说起比唱起还好听。    所以,我们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而且还要擦亮眼睛观察他怎样做啊! 

原文∶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论语•雍也第六》 

    讨论:这种人生境界对你有什么启示:

[析]这是一种很好的人生境界。

(1)坦然面对

(2)幸福感 

    在一个简陋的环境中,我们从容面对了,这固然可喜,但还不如那些没有抱怨的人。即便没有抱怨,也不是最坦然的,因为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 

    我曾经和很多人说过,要快了地过每一天。即便身边的人再无聊,身边的事再烦心,在一天中也总会有一丝丝还算过得去的事吧?如阳光灿烂,捡到一元钱,在马路上看到美女一名…… 这就要求我们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因为怎么过都是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呢? 

有时悲伤都是自找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遍一遍咀嚼痛苦,一遍一遍用针扎痛了内心。 

更有趣的是,现代社会的人面对多项选择,总因为困顿而对生活失去兴趣。 

(六)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   解释: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默而识之”,学问要靠知识来的,这里的“识”在古代文字中是与“志、记、志”字通用,所以“默而识之”这句话就是说: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 

   “学而不厌”,他自己说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满足。

不满足不代表一种解脱,唯有学习才能让不满足得到立足。

不满足代表了一种追求,唯有学习才能让不满足得到满足。

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领域,不满足都是向上的车轮。不满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人们不满足刀耕火种,通过不断的劳动实践,才出现了铁犁牛耕,进而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播种;人们不满足于茹毛饮血,多方改进烹饪技术,才出现如今南北多种菜系的,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 

人们不满足于穿树叶兽皮,经过几千年的改进,才发展到现在绚丽多彩的时装文化。 


展开余文
人们不满足手工抄写,才在实践中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进而发明了印刷机械,后来又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人们不满足只在地球上活动,就又把足迹拓展到月球、宇宙、太空,甚至更远的空间。 

    不满足的关键在于坚持。

另一点便是“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但是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教育的事有时真使人厌倦不堪。尤其是现在青年的教育,从小底子打得太差了,几乎必须要重新打基础。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须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又像是亲自施用换心术硬要把自己的东西,装到他的脑子里去的这种心情。但有许多学者有了学问,却当成千古不传之秘,不肯教给别人。 

 孔子这三句话,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做起来就非常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作成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几句话,在肚子里脸红一下,马上自己改正过来。孔子在接着这三句话之后便说:“何有于我哉?”翻成白话,便是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到处留意,默默地学习中,我把它强记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都很难做到,所以我认为这篇是第一篇《学而》的引伸注解。

(七)

【原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这句是说,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 

  按:注释依据的是孔安国的说法,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此注虽常被后世遵用,但增饰颇多(如云“人心不一”、“苟守其志”),以“夺帅”之“夺”为“强取”义,以“夺志”之“夺”为“逼使放弃”义,未必符合原文的本意。从事理来看,强取三军之帅并非易事,亦不常见,而逼使匹夫改志则容易得很,其例举不胜举。此两“夺”字均当依其本义而训为“失去”。《史记•穰侯列传》:“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谢惠连《雪赋》:“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后汉书•李膺传》:“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凡古书中脱失之文字,校勘者谓之为“夺文”。这都是“夺”用为“失去”义的例证。《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段玉裁注:“引伸为凡失去物之称,凡手中遗落物当作此字。”《说文》:“敓,强取也。从攴,兑声。”由此看来,孔安国是将“夺”理解成了“敓”义。若依孔氏之解,本章的主旨即成了赞赏匹夫守志之坚。此解殊乖事理,“匹夫”自非“君子”,能守志至于不可夺者诚如凤毛麟角。若解“夺”为“失去”义,则本章主旨就是勉励匹夫立志,此正是育人之要务所在。三军失去主帅不一定就会失败,而任何一个人失去志气就将一事无成,这个道理是很自然的。

(八)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如果长官自己清正廉明,不用发布政令,人们也会按照他的意图去做;如果他自己不是清正廉明,即使他强下政令,人们也是不会服从的。

【评价】《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这段话,说明了当官者的表率作用极端重要。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

( 九)

1 大意:

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2 讨论拓展

《论语》里说要“修己以安百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后来孟子又提出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历代的志士仁人都是拿这个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也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思想基础。所以我们可以从《论语》开始读,也不必一下读太多。

    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到底要从什么方面入手呢?有人觉得要从读《论语》开始。

 读《论语》,学做人,人们常常一讲到《论语》,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好像《论语》就是用来治天下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读《论语》应当是为了做人。《论语》的核心思想是讲做人。“读《论语》,学做人”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做人,《论语》中提出三个层次

    怎样做人?通过读《论语》,我们可以明白其中包括了几个层次。

    一是“立志”。人要有一个追求的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就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追求要过好的生活,要做成功人士,要实现自我价值,让大家都知道我这个人。这些都脱离了我们刚才讲的“志于道”。“志于道”不是讲要追求个人的生活,追求个人的成功。

   《论语》里有句话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什么是“任重而道远”?就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要有一种什么样的追求?就要把弘扬仁道作为一生的使命、一生的责任。

  二是道德。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方向,怎么去达到这个目标?在历史上,一直倡导要孝悌、忠恕、诚信、正直等,这就是中国传统上做人的一整套规范和要求。这个要求是很全面的。
   三是修养。所有这些道德、品质都不是先天的,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才能做到,修身是中国儒家最重要的事情。人是可以也应当通过不断学习、修养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本身都差不多,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就是修养的不同。

三  孔孟“仁义”的区别

孔子讲“人道”,  孟子说“王道”

四  课外阅读

(一)论语选读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7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7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8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

四四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人多解“默而识之”为“默默地记住它”,读“识”为 zhì ,记住。孔子之学,最终目的不是记住,而为实用,所谓“善而从”。“择善”是个思考、辨别的过程,潜心思考,认真辨识,取其所善。我以为“识”当读 shí ,辨识,辨别。“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辨识所学。“默”,不言;“而”,连接修饰语(状语)与被修饰语(中心语),相当于“地”;“之”,指代所学内容。“默”是“识”的方式。默默地辨识所学,取其所善,去其不善,从而使自己接近于完善。孔子敏而好死 学,信而好古,但并非墨守成规,食古不化,而是“有所损益”,“见贤思齐,见不贤 

谢老师

标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老子》------《祸兮福倚》(教案设计)
下一篇:《乡愁》诗歌鉴赏(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