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744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   藤野先生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精神。

2.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高贵品格的写法。

3.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品质?

分析:本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表现了他工作认真、负责;写藤野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写藤野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写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他求实的精神。这几件事也表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帮助“我”这个中国学生的高尚品质。

2.本文是如何选取和安排材料的?

分析:本文内容丰富,记叙了大小事件十多件,时间跨度达20年,但条理清晰,取材广而中心思想明确。作者是按时间顺序,以“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经过为叙事线索,以“我”的爱国主义感情为感情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为中心来选取和安排材料的。从“我”厌恶“清国留学生”而离开东京,往仙台只记得两个地方,在仙台读书,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到中止学医乃至深情地怀念藤野,无一不反映了作者的一颗爱国之心,这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粘结了各个生活片断。在这些生活片断中,表现藤野先生的品质是中心。第一部分未写藤野先生,但这是“我”去仙台见到藤野的原因;第二部分记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其中写医专职员、“爱国青年”也从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品质;第三部分将“我”对藤野先生的赞颂、怀念与当前的斗争结合起来。叙事线索,感情线索和记叙中心融合在一起,因而中心思想更加鲜明突出,结构也显得十分严密。

3.作者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

分析:课文采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特征,大笔勾勒,十分传神。如写藤野先生,一是抓住他的外貌特征,写他的“黑瘦”,“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季穿旧外套等,几句话勾勒出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二是写他对“我”的关心,只抓住他对“我”的讲义的修订一事,就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的认真负责。

4.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分析:《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中的第九篇,与第八篇《琐记》在写作时间上仅隔四天。在《琐记》中,作者写到在南京求学时一片“乌烟瘴气”,“一无所能”,大失所望,“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藤野先生》即紧接《琐记》写作者到东京以后的情景,可说是《琐记》的续篇。到了东京,作者感到“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语气与上文呼应,意思是说东京与南京一样,也是一片乌烟瘴气。结合下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之情。

5.从东京到仙台六百里,所见甚多,作者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分析:“日暮里”这个地名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黄鹤楼》诗句)的联想。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所以20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记得“水户”,是由于这里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反抗满清,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的人格”(许寿裳语)。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6.本文是如何通过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的?

分析: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语、引用等修辞方式,并恰当地使用了副词,通过这些方法,作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如“精通时事的人”,“实在标致极了”等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是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再加上“当然”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副词“也”、“何尝”“不”等充分加以肯定,强烈地表达了对反动统治下人们精神麻木的悲哀和痛恨。

7.《藤野先生》一文有哪几条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贯穿于文章中的脉络。如果把文章中的材料比作珍珠,线索就是穿起珍珠的线。因此,线索在文章中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线索安排的方法有: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事物内在联系为线索;以人物或事物为线索;以作者思想感情为线索。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但有的文章也有两条线索,即明线和暗线。

本文共有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

事情: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关系)

暗线:(爱国主义思想)留学生的种种表现

离东京去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

讽刺他们的庸俗腐朽,表达了憎恶之情

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解发作者忧国之情,是后来在藤野先生指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

同日暮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

由水户联想到抗清志士仙台医专职员的优待

对藤野先生作正面衬托

对生活条件的好坏不以为然,是因其有远大抱负

藤野先生上课及留级生所述掌故

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

表现其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为下文作铺垫

与藤野先先交往的4件小事

直接写交往

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帮助“我”这个中国学生

匿名信事件

反衬藤野先生

维护祖国尊严

电影事件

向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告别

直接写交往

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

怀念

写对藤野先生愧疚怀念和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对作者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使作者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激励作者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中国而奋斗


展开全文阅读
8.几个难理解的句子: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鲁迅是怀着美好的理想去日本的,东京对他具有吸引力,然而一接触到实际,很使他失望。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有的盘着大辫子,出入于上野公园的樱花丛中,以游逛为务;有的解散辫子,把脖子“扭几扭”,叫人恶心;一到傍晚,留学生会馆里他们在“学跳舞”,弄得“满房烟尘斗乱”;他们哪里是求学?鲁迅讨厌这些,东京不可留,因此劈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这名目”是指日暮里。“日暮”这个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它往往与悲伤、愁苦的情感联在一起。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刘长卿《逢雪宿美蓉山主人》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鲁迅去日本,只身处异邦,景物不同,风俗各异,特别是远离亲人,实有“去国杯乡”之感,因而见“日暮里”三字便勾起了思乡之情。

(3)、“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在上细菌学的空档,放了日俄战争中的幻灯片,画面上出现了中国人因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人枪毙的镜头,一群中国人竟还围着观看。这是某些中国人的麻木,这是列强对中国人的嘲弄。紧接着作者写“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在“我”之前加上“一个”,因为有别于幻灯片中的“一群中国人”,强调“我”因为讲堂里只有一个中国人。在这一句话中,作者饱含着深沉的激愤之情。

(4)、“小而言”与“大而言之”。

“大”与“小”的区别,是从新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的。“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比较“小”,当然意义并不小;“为学术”,就是希望新医学造福人类,这从传播范围上说比较“大”。藤野先生认真地教鲁迅学医,既有“为中国”的新医术发展的思想。也有“为学术”广泛传播的愿望。

(5)、“呜呼,无法可想。”

这是鲁迅回国后的想法,即写《藤野先生》一文时的想法。围观被枪毙的中国人虽然只是“一群”,但它表明了他们的精神何等的麻木,鲁迅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多么渴望能改变这种情况,于是“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他决定弃医从文,想用倡导文艺的方法,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6)、“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分析:“大概”表示推度、估计。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可是作者却把这些推断是“物以希为贵”的缘故。也难怪作者这样推断,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是受到轻视的。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为耻辱。他绝不认为自己受到的“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所以,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的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说明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由此,推断他所受到的“优待”不过是因为“物以希为贵罢”了。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先是蚊子太多,没有蚊帐,睡觉时“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后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国”的意志。由此可见,鲁迅把自己受到的“优待”看作是“物以希为贵”和对自己艰苦生活的描述,都隐约地贯串着一条爱国主义思想的线索。他身处异国,一举一动,无不系挂着风雨飘摇中的祖国;一情一感,无不闪耀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的火花。

9、哪两件事促成了鲁迅弃医从文?

分析:本文第24~31段共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其中“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深刻地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作者在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第二件事是观电影事件。作者在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强烈的刺激。影片上的中国人因愚昧(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作围观的看客,都实在令人可叹而又可悲。“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一句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正当此时又听到日本学生的拍掌欢呼,这简直是火上浇油!“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第二件事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弃医从文。

10、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护鲁迅?

分析:藤野先生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说,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这在文章直接记叙藤野的那些细节里虽未大事铺陈,可是,这个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表现在学习上的不用说了,就是生活上,比如睡觉不畏蚊虫叮咬、吃饭能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艰苦生活,作为老师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会从不耳闻。事实上,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回忆起当年的学生时,就有这样的印象,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可见他是看到这个青年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透过一些细节的含蓄的描写,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藤野先生的思想了么?文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动机的话:“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彩的议论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全篇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表现在这段议论里;但是这里的议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入的开掘。作为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而鲁迅去仙台学医,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致的。总之,“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基础。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先生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说到底,正是感激他的“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尽管先生善良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学救国论,而鲁迅所持有的这种救国论在仙台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因而弃医从文,他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尽管藤野先生对于鲁迅中途辍学改变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对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本学者来说,能如此尊重一个“弱国”学生的抱负,并且持着同情的态度,实在是非常可贵的了。

11、为什么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分析:作者在开头两段中,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格格地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清楚地表现出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为了镀金,捞一点资本,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人的生活态度正好与鲁迅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以本文开头描写东京留学生腐朽糜烂的生活,正是反衬出一个爱国主义志土忧国忧民的悲愤。这两段话、表面看来好像是居于游离成分,而实际上是紧扣主题思想的。


展开余文
另外,描写清国留学生,对藤野先生也是一种衬托。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前途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作为一个外国人,还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见其人格的伟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再学习一篇回忆录《藤野先生》。这是鲁迅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这篇回忆录与《回忆我的母亲》在写法上有所不同,文章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二)指导预习:

1.简介时代背景和藤野先生的有关情况。

(1)这篇散文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

1926年,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也是鲁迅先生的思想从进化论向阶级论飞跃的前夕。鲁迅后来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这里说“休息”和“准备”,实际上是指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革命道路,总结和解剖自己的思想,准备迎接新的战斗。本文既盛赞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也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

(2)关于鲁迅赴日学医的目的(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

(3)关于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材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2.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主要叙事线索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或录音范读,并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生字、词的读音和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三)研习新课。

1.指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提示学生在分段时要抓住叙事线索。

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

文章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作者在仙台与先生的交往。(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作者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

2.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提问:

①这部分写作者在东京的哪些所见所感?

②第1段里第1句中“无非”是什么意思?“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③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研讨分析明确:

①作者在东京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整天不是逛公园、赏樱花,就是学跳舞。正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又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

②“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代的是清国留学生盘辫子、散辫子、赏樱花、学跳舞,不图报国、醉生梦死的现实;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的恶浊气氛的厌恶;作用是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③描写清国留学生时,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运用夸张“形成一座富士山”,反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增强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等修辞手法对他们的辫子进行了形褒而实贬的描写,揭露了这些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本质,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感。

(2)总结:

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了伏笔。

(3)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第一部分,体会语言鲜明的感情色彩。

(四)默读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理解•分析”题一。

1、举例

思想品质: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

3、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先生热情诚恳。

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先生的求实精神。

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教诲,反映了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也是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  主要原因。

(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种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对藤野先生的形象的描写,除了选取典型事例以外,作者还抓住他的外貌特征,描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几句话就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的学者形象。

(要求学生画出描写外貌特征的句子。)

3.除了四个典型事例外,还写了如下一些事情:

(1)写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2)写初到仙台所受到的“优待”。(难点)

此段内容可分两层:

第一层(1~3句)写“我”受到“物以希为贵”的“优待”。即不收学费,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操心。

第二层(4~9句)具体写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操心。(认为我住的客店包办囚人的饭食,很不相宜,几次三番劝说,只好搬到别处。)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统领第一层,句中的副词“大概”表示推度、估计。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所给予的特殊关心和照顾,固然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表示,推断为“物以希为贵”,这是作者感到自己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怜悯与同情。这里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的副词“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意思是想不到前面说的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一般是不易安睡的,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达了作者对恶劣生活环境的不以为然。“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这段写初到仙台,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还是受到“优待”。这样写是为藤野先生出场前作准备,为后文要与的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起了衬托作用。

(3)写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匿名信事件)。(难点)

先写收到预谋的匿名信,再简介匿名信的内容及有人在黑板上写广告,含沙射影地讥讽鲁迅,最后写事情的结局:“终于这流言消灭了”,“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这是正义的胜利,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胜利。尽管如此,作者在遭受凌辱后的辛酸和愤懑仍不可遏止,所以说,“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4)写看电影事件。(难点)

作者在看放映日俄战争的影片时,又一次受到刺激,影片中的中国人因愚昧而被杀头,因愚昧麻木做围观的看客而实在可悲,在讲堂里还有一个看电影的“我”,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他的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当听到日本学生的拍掌欢呼时,更是火上浇油!不禁发出“呜呼,无法可想!”。表达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第(3)、(4)两件事表达的思想各有不同的侧重。匿名信事件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要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看电影事件侧重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揭示了这一造成我们民族衰落的重要原因。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为了祖国的富强而下决心弃医学文(引导学生再看课文有关注释。)

综上分析,第二部分所写的这几件事,既反映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又充分表达了鲁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

(五)继续讲新课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组织学生阅读、思考、研讨后,归纳明确:

作者离开仙台后虽未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和回过信,“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这里作者直接抒发了对藤野先生怀念之情。并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最伟大的”。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位老师。怀念的行动:装订收藏经藤野先生改正过的讲义;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其含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从抓住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入手。)

归纳明确: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人的。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思考、讨论、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明确:

本文中心思想是:文章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青绍荣

标签: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喂——出来》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我的母亲 胡适 (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