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课堂实录
阅读:1718
标签:
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粤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及评析(粤教版高一必修课堂实录)
《米洛斯的维纳斯》课堂实录及评析
教学设计:
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教学对象,激活文中的艺术审美元素,营造一种具有审美情调的、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陶醉于艺术审美的空间,亲身体验,并接受审美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审美教育。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和有关传说,把握维纳斯雕像的形体美。
2、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虚实相生”的美学现象。从外延方面认识艺术欣赏原则和审美理念。
教学流程:
师: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它们的命运往往也是如此。
课件1:巴米扬大佛。
师:2001年3月26日这座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珍品——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炮声中轰然倒下,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
课件2: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
师:还有这座维纳斯雕像,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时,她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历史是无情的,战争的炮火也是无情的。但这世界毕竟还有许多热爱生命、珍爱艺术的人们,于是人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对已遭毁坏的艺术品加紧修复。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为维纳斯的断臂复原,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怎样摆放,这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同学们正处在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龄,在这节课开始前,不妨也来想象一下,为揭开这个谜而提供一个方案。
评: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这里的开讲不仅能唤起学生对审美艺术追索的情素,也为本堂课营造了一种艺术审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投入新课的学习。
师:维纳斯是谁?请同学们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说说你心目中完整的维纳斯。
沉默一阵后(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她双手擎着盾牌,傲视敌方,像是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
生2:我认为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肩头,那将无声的展示着一段动人浪漫的爱情故事,她的眼神,无法揣测;她的笑容,可能比蒙娜丽莎的笑容更神秘。那婀娜的体态不知吸引了多少英俊潇洒男子的追求。(学生哗然鼓掌)
评:开篇即创设一种审美味很浓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艺术想像的翅膀。
师:(示意学生坐下)回答得好极了。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文章《米洛斯的维纳斯》,提到作者清冈卓行,同学们可能并不熟悉,我们先来看一段作者简介。
课件3:演示作者清冈卓行简介。
(全班齐读一遍)
评:衔接到新课自然顺畅。
师: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看看人们对维纳斯有哪些美好的想像?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五段开头三句。
众生:大声齐读。
评:边朗读边感受形象,从而维纳斯形象不断丰满起来。这可是地道的形象化审美教学。
师:我们感受了这些美好的想像,我相信,在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双完美的玉臂。于是在这形形色色的复原的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对为维纳斯复原。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认为,对维纳斯而言,偶然的破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并找出作者在文中基本观点的完整表述。
( 学生自由读)
师:找好了吗?
生3: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生4:(急不可待的样子)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众生笑)
师:你说得很对。读到这句话,不知道大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再仔细研读这句话,来寻找问题。(全班再放声齐读)
评:从无疑处生疑,进而讨论解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训练了思维的敏捷。这时,老师的适时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5:1、维纳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2、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师:对,其实课文就是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师:接下来我们要来理一理文章的行文思路,请同学思考,也可以同桌相互讨论。
生6: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失去双臂后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第二部分(4—5段):对复原方案的否定及理由
;第三部分(6—7段)失去的只能是双臂。
师:大家同不同意这种分法?
众生:同意。
评:教师与学生商榷,体现了生本教学的精神。
课件4:行文思路结构示意图。
师:现在我把上述问题小结一下,课文就是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课文的一、二部分(1、2、3、3、5段)都是谈论第一个问题:维纳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其中第一部分,开篇点题写维纳斯被发现时她那失去的双臂就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复原双臂,受到限制,丧失而产生美感。第三部分(6、7段)讨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即必须失去才能放射生命的光彩。
师: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一个问题:维纳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二部分(1-5段),找出你认为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语句。然后分析、探讨作者的观点,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停留2~3分钟)
课件5:找关键句的过程就是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过程,筛选信息的方法:注意上下文联系,抓住关键语句。
评:提供筛选信息的方法,这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起把握导向的作用。
师:下面请女同学来找出第一部分里与问题有关的话。(男同学补充)
生7: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生8: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展开全文阅读
生(男生)9:举手(显得很腼腆)。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师:这三位同学回答的不错,不过这男生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勇敢站起来作答,须眉不让巾帼耻笑嘛?(男生热烈的鼓掌)
课件6:出示关键句,并注意划横线关键词的含义
师:这三句内涵比较丰富,下面我们来共同品读这精粹的语言。请男同学朗读一下这三句话,希望真情地读出点审美的味道来,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处理是否恰当?
(男生读)
师:女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女生)10:我觉得读得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11:反正是很美!(众生笑)
师:好的只可喻会,不可言传。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吧!男同学会骄傲的(众生笑)
生12: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处理不好。
师:什么地方?
生13:第三句的“无”和“有”没读出味来,应该在“不尽梦的”和“不充分的”之后停顿得稍微长些。
评:抓语言,就是抓思维、抓分析、抓表达。通过充满声情地朗读,进一步激发想像,直接感染学生,进行审美的二度体验。活泼中求严、求实,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提倡。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三句话有用心地去读,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这三句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生14:第一句我的理解: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像的空间,有一种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同时这种丧失带来的美感与创作者毫无关系。
师:理解的很到位。我们知道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的命运,我举个例子帮助理解艺术效果,如《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里林黛玉美的不可言说,一旦拍成电影,心中完美的林黛玉却大为失色,看来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的心中,有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符合各自审美对象的林黛玉。这种这就是艺术效果。
生15:第二句意思是:双臂完好,那是定型的,限制人的想像,而断臂的维纳斯,则可想像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的,因而是完整的。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生17:我觉得,双臂残缺,更带有个人主观审美体验。
师:这两同学领悟得很精到,读书细心。好,鼓掌表扬(课堂气氛保持活跃)
评:赞扬犹如阳光,会给学生带来温暖和光明。有时赞扬的本身就是严格要求,这样的赞扬就是一种教学艺术。
生18:第三句我的理解是:断臂的维纳斯给我们带来了最佳的艺术效果其原因在于包孕着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而复原的维纳斯不管怎样的精美绝伦,但受到限制,并不是人们所欣赏、赞叹的对象。
师:这位同学也回答的很好,我们刚才一起探讨本文的关键句,通过理解关键句来理解全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观点。到此,同学们明白了吗?
众生:明白了。
评:教学重点,舍得时间,舍得力气,深挖不止,启发巧妙、引导有方。
师:下面我们一起朗读第三段,
众生:(集体读第三段)
师: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知识,以及课文内容来讨论一下:维纳斯美在何处?
众生:形体之美,断臂之美。
师:形体之美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19:秀颜、曲线、匀称的比例
课件7:欣赏维纳斯雕像。
师:美不美?
众生:(齐声)美,美的不可言说。
师:不但我们认为美,俄国作家乌斯宾斯基也说,维纳斯不仅表现了女性人体美,还表现了人性美。看到她,就能意识到做一个女人的幸福。(众生笑)
师:断臂之美,断臂怎么也成了美呢?用课文中的话说。
生20:她散发了神秘气氛,孕育了生命之梦。
课件8:欣赏不同姿势的维纳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维纳斯之美)
师:所以维纳斯的残缺之美正是在于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这种由残缺或丧失而产生的美与我国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所追求的意境“虚实相生”不谋而合,是相通的。
评:教师在关键的时候,三言二语,巧点拨,把握方向,及时把教学引入深处,把教学推向高潮,这体现教师教材处理独具匠心和灵活地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件9:《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补充古代画论中的有关论述)
师: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维纳斯的断臂,借助缺失来获取完整,也可以说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人知有臂处是臂,其实无臂处也是臂!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不仅在绘画领域,在书法、雕塑、文学艺术、生活上也有所体现。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
师:首先我来举个例子,看投影。
课件10:古诗《游园不值》。
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想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墙外一枝,心中千万枝,给人无穷的想像,这就是虚实相生的运用。
师:举得好不好?好的话,给我点掌声
众生:好,(并伴以掌声)。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举一些实例,看谁说得最好?比比看。(3分钟思考)
评:“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创造教学中的民主,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种平等、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合作探讨问题。
众生:纷纷举手。
生21:如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22:如唐诗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本诗妙就妙在“云深不知处”,隐者在云雾深深的大山采药,让人感到他与山林化为一体,无法寻觅他的踪迹,只能凭想像感受,体现了虚实相生。
生22:宋朝有一位画师画了一幅《深山藏古寺》这幅画好在:高明的画家,画了山,也画了树,却不见古寺,只在从山中流泻下来的小溪旁画了一位汲水的老和尚。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 我想也叫虚实相生吧!
生23: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
师: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那么好的例子,现在我们来评评,哪个例子最好?
众生:“深山藏古寺”。
师:其实,这四位同学举得例子都很好,很能说明问题。不过,别忘了,我的也不错。(众生笑)
生24:老师,允许不允许?我再举一个例子。
师:当然可以。
生24:话说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两位摄影爱好者为参加某次摄影比赛而外出找素材。他们走着走着就分开了。其中一位来到了池塘边,看到两朵盛开的荷花相依相偎,便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他怕这一素材被另一位摄影爱好者发现,就顺手将其中的一朵荷花摘掉了。第二位摄影爱好者来到荷塘边看到这一景色也按下了快门。结果第二位拍下的作品获得一等到奖。这故事给人许多思索,但人们对第二幅作品看好不正体现了虚实相生或残缺的魅力吗?
师:回答得很好!大家为他鼓掌。
众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评:及时充分给予肯定,激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保证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习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师:(总结)通过一节课的审美体验,同学们领悟了作者的艺术观点和原则——虚实相生,懂得了如何欣赏、发现残缺美和空白美,不过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反而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好了,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不小。下面布置两题作业:一、联系课文,思考: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呢?二、推荐书目:朱光潜《谈美书简》(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必读)。
评:整堂课,以引导、探究、讨论和问答等活动的方式进行,设计精妙、步骤严密、环环相扣、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到此,水到渠成。同时也看到只有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才能使教学的效能深入到复杂的内在的人的素质领域,才能实现从师本教学到“生本”教学的转变。
师:下课!
教后点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甚至包括有些语文教师)教师的讲课越透彻,对学生的指导越具体,学生就会学得越好,语文的教学质量也就提高的越快。事实并非如此,教学效果也不见得好,在以师为本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信息传导主要来自教师。而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性化的特殊认知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感知,任何人也替代不了。因此只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课堂教学,才能打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教师一统天下的“坚冰”,切实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而我校开展的生本教学实验就是要探讨一套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提倡人文关怀、审美教育,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没能很好地解决。审美熏陶课就是在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的审美教育。
本教例整堂课,以生为本,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来设计教学环节,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把握导向,学生充分活动,课堂上呈现出一种浓厚活跃的审美氛围,将深奥的教材文本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枯燥的课堂注入浓浓的审美气息,让学生投身其间,反复咀嚼体验,汲取语文的素养,唤起审美的体验。教学结构层次分明,以关键句理解作为切入点,以点代面,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能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尽可能发挥和利用学生的资源是教学的亮点。此外本堂课教师热情洋溢,朝气蓬勃,展现了青年教师的风采。
陈千里
标签:
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粤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米洛斯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棋王》(节选)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变形记》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