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1076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赤壁赋》三读三品(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赤壁赋》说课详案(鲁人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 教材说明 

本文是鲁人版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一课,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而深入了解文章。 

2 、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 

3 、赏析本文“景”、 “情”、 “理”结合的写法。(合作探究环节) 

4 、体会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 

5 、通过“小崔会客” 、“梯度习作”,合作探究,提升能力。(合作探究环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学生通过预习,借助课下注释与《详解》,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翻译,需要在课堂上琢磨句子蕴涵的意义,体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合作探究环节) 

  3.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四、教学方法 

   1、听名家朗诵,进行正音; 

   2、辅以多媒体课件,进行“三读三求”; (合作探究环节)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以小课题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展示; 

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展示结果。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中国文学史上,名篇佳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总有一些是最被人所熟知、所称道的。下面我也来吟咏几句,大家尝试着思考寻觅一下它们出自何人之手。 

    (诗句见课件) 

大家答得不错,俗话说:文如其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赤壁赋》,读文知人,走近古赤壁,了解苏东坡。 

(二)展示“课件导航”,明确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点击作者/ 三读三求/ 探究练习 

    

(三)点击作者(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自主发言,“大话东坡”。) 

(教师语:“点击过后,朦胧中可见苏轼带着诗人特有的洒脱,刚食了美味的东坡肉,饮了解忧的杜康酒,胡须飘摆,向我们走来。”语言尽量形象,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展示课件 

      内容为: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1、(虽然) 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却仍)豁达开朗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以上可以佐证苏轼的历经磨难,达观开朗,辅助学生理解作者性情。 

     

(四)三读三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 

一读求识(识音、识字、识文赋) 

 1、识音及解字  

  见课件(略) 

2、识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读求品(品词、品句、品写法) 

 1 、 品  词  

   探究活动:让学生群答“哪些词用的精妙?为什么?” 

   根据回答,当即总结出若干有代表性的词,师生探究,加以分析。 

(备用资料4个 ) 

1 .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  


展开全文阅读
2 .“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  

3 .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  

4 .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2、 品句  

(注:前期预习已结合课下注释及《详解》,将翻译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品句,重在品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句子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出觉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议论的关系,各课题组找出自己的代言人,进行发言。 

(备用教学资源:四组句子,老师尽力引导学生找出“美”与“蕴”兼具的句子,并最终形成一条“乐——悲——乐”的感情线索。) 

教学资源:(略) 

  3、品写法(景、情、理的交融) 

学生预习时已借助课下注释和《详解》,初步翻译了文章,现在要琢磨一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想要表达的道理。理清本文的线索。  

(重点:第一、三、四段)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探究活动 

逐层设疑: 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 (略)此一乐也。 

以第二段(过渡段)铺垫。  

第三段:情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体会 •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 /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情(悲) 无枝可依 英雄安在 人生无常  

第四段:理 (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生探究: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备用教学资源: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  

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三读求悟(悟客、悟苏、悟精神) 

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  

进一步细化问题:(让课题组内讨论作答)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各种资料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假如有难度,可用曾提示过的“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表达了他解决了自己矛盾痛苦,最终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五、课后探究(各课题组可任选一题,合作探究完成后下节课展示结果) 

   1、“小崔会客” 

        假如你是央视主持人小崔,面对风尘仆仆穿越千年时光,来到“小崔会客”现场的苏轼,你能针对本文对苏轼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假如你是苏轼,你将如何作答?(课题组内确定人选,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 

   2、梯级作文   

对一处自然或人文景观,写一篇300字内游记。 

可以选择a纯粹写景 

        b写景兼抒情 

        c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当中任意一个类型进行写作,成文后在课题组内探讨体会这三类文章之间的不同之处,然后选择出一致评价较高的文章2—3篇,作为下次课堂素材,以备展示。 

六、教后反思 

   《赤壁赋》为千古名文,自己在授课时不仅想让学生体会东坡飞扬的文采,更想让学生体会其情、其思,通过“三读三求”的环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较好的得达到了这一效果。 

    此外,还有一点感受颇深,对于上佳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创作的过程还是阅读的过程,都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才能思接千载,文心恣肆,化万物于笔墨之间。教师在讲评时,如果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更好的引发学生联想,整节课会更加有深度,也理应会有惊喜,效果也自会更佳。 

 

马敏

标签:备课资料 高一备课资料 赤壁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旅夜书怀》《登高》(语文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语文卷)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