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048  
标签:教学论文
情境化学习寓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教学论文)
                   情境化学习寓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合肥市第三十中学  陆 萍 

【摘要】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韦伯斯特词典)。人格就是个性,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身处的环境与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和决定着他所形成的人格。人格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语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以情境化学习寓人格培养于语文教学中为命题,探讨语文教学能否以情境化教学为较好的切入口,产生一种文化土壤,对学生包括教师进行人格和文化上的提升

【关键字】语文的追求  课堂情境  语文学习  人格培养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但是,课堂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仅仅是一种观念代替另一种观念?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一种行为代替另一种行为?改革的最终目的、根本任务或终极追求是什么?这些问题常常引发我们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的深深地思考。课堂教学改革绝不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极的追求。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源和动力之源。

一、语文,需要怎样的追求

(一)自由的言语环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些都是文学大师们的情思流动于心头,自然流露达到自由境界的最好印证。语文教育就以这样的境界作为标志。

目前语文教育的束缚随处可见。比如考试试卷,可以说,不少的试卷是文本、教材编写者、题目制定者、语文教师、学生之间的尴尬对话,是一种极不默契的横流。多数试卷限于书面考察、结果考察,忽视口头考察和过程考察。从语文自身的整体性说,是不足以展示学生对语文热爱和领悟的自由程度的。换言之,从语文本身的多义性和学习语文的个性,决定语文学习应该模拟出真正自由的学习和言语情境。

语文教育达到自由的言语境界需要注意立体化。有理念,有策略,也应有技巧艺术。解除束缚,可不可以这样思考:从素质观分析,是不是应当倡导发展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的多方面素质?从学生观分析,是不是应重视语文学习境界中表现出来的长处和潜能?从教育观分析,是不是应该创设语文能力养成和表现的全部,如口头表达和创新想象?从教学观分析,是不是应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情境?从教师观分析,是不是应该倡导语文教师既追求整体提高亦追求个性艺术,以适应自由境界的创设?我想,是的。

要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就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对话环境,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只要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完全放松,才能活跃思维,才能自主生成问题。因此,在课堂中,师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示个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追求与人格养成。

(二)平等的文化对话

    现在课堂的首席应是对话。有对话会有学习者的质疑和教授者的释疑,才有深入探究的可能。汉语中的“对”字,造字法的依据是“两人(手形)相向”,由此可想“对话”当平等相待,你来我往,非一主一从。包括生本对话和师生对话。

 “原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生本对话,是需要读者与作者心心相印的交流。诵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觉出的愁是江水,江水奔涌不息、缠绵不断,自己愁在这般境地中。词人借水态为媒传给欣赏者,感动顿生。读到“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以因人的涉足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作者的高声疾呼时,我们看到了作者痛心疾首而满含的热泪,也不仅潸然泪下。这中间的媒介是心与语的流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真实的是师生的对话。在对话中,对话者之间所形成的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并基于这种关系来维系对话的进行和拓展。但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而言高居于一种知识权威的地位,要开展教育平等对话很难。平等对话是人们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此基础上,新的思想、真理得以催生。对话是师生的平等互动。但是也不能为了追求平等,把课堂全部都让给学生,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畅所欲言,要让对话进行双向沟通,达一定的目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一个的听众,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边听边思考,并给予适时引导使谈话步步深入。让我们成为学生的伙伴,成为学生的沟通对象,让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让阅读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因此语文学习是一种永远的平等的文化对话。在这连绵不绝的对话之中,听说读写反复结合,智能情理始终统一,从而语文的言语能力和言语主体得到全息式发展,学习者身心得到极大地收获和快乐。

(三)张扬的个性发展

   “个性”一词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拉丁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后引申为指能独立思考,有自己行为特征的人,即真正的人本身,可译为人格或个性。个性是社会人的重要特征。人人都有个性,每个人都有不同。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展开全文阅读
    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变迁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教学中不搞平均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就要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

二、用新理念指导语文“情境化”学习

(一)以“语文味”的追求导引课堂情境

    语文课堂学习,首先应该是借教材甚至是课文教授语文课程内容、培养语文能力,不应该以吸取思想内容为主,而应该凭借课文获得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感染文本带来的文化气息,比如历史文化、科学知识、旅游世界、影视网络、艺术天地等等。语文课堂是利用文本教语文。

    记得听过一节《老王》公开课,教师设计了这么个问题:“联系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老王这类人的看法。”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老王这类人需要迅速转变经营方向,坐三轮车的人毕竟很少;有的说,现在像老王这样的贫困群众太多了,要建立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有的说,社会贫富悬殊不断加大,老王这样善良的人,总有一天也会变坏……如此,学生活动充分,课堂固然是走向了热闹,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还是语文课吗?这是政治课。这样能够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来吗?只能培养出一批夸夸其谈的政客。语文课堂缺少了“语文味”

    那么,怎样来表现那种语文味呢?也就是说,怎样来实现语文能力的培养呢?比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最重要的是品味文本的语文味。要知道《背影》写了什么,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写这个;要知道《背影》运用这样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塑造了这样的形象,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技巧,形式和内容是怎样互动的。只有这样,才可能将《背影》的味道层层再现。“背影”值得写?是的。它是一个肩负祖母去世、家境惨淡、父子离别的背影。父子离别不止一个,但是这是却特别,寓含一个时代给予的重负,记录了一个北大学生、五四青年的家庭史,而且,将“背影”设置在那样一个不该离别却不得不离别的火车站,且让人看的过意不去,难以忘怀。并不止朱先生存在着这样的情绪,然而,这样的记录有着这个部落特有的意义,可思可想的文学民族性,因而具有可读性。同样的情景,也许在西方没有那样伤感,那时中国人同西方人的文化意识差异所致,中国是一个讲究家庭观念的国度。上面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值不值得写和读的问题,弄透这个问题,“背影”的味道出来了。怎么会如此感人?恐怕感人的父子离别也不止这个。那是因为朱先生的表达好,言之有文行而远啊。让“背影”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好呢?难道真是去那边月台买橘子的时候才看见的?未必尽然。大概是进行了艺术处理吧!

    课堂的语文学习,是一种示范、启迪。这中间要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东西来让语文站立。上面的《背影》教学,难道不是教学生精致阅读的方法吗?难道没有将阅读的能力和文化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二)以“流淌在生命中”的语言营造作品情境

    语言一直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途径。正如比利时学者G•德朗舍尔说:“在我们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行为表示了他所作的全部事情和他要学生做的全部事情。”上好一节课,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谚云:“它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这里讲的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始终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新课程的语文艺术仍旧是语言艺术扮主角;新语文的“天堂”仍旧是传达思想与情感。

    汉语是汉民族灵魂的呈现形式。学习母语通过感染言语背后的血液,才会获得精致独特的思想和细致纯洁的情感;将语文课堂当做帮助心灵归宿和诗意唱和的殿堂,才会有可能至于“天堂”境地:师生进化提升。肖川先生说:“运思的严肃与措词的精当是统一的”。所以,“思与想”的高尚就是“笔与口”的高尚。语文课堂,反对那种言不由衷的虚伪之言,反对那种思而无序的拉杂之言,反对那种晦涩难明的模糊之言;提倡运用心灵力量的肺腑之言,提倡承载思想才情的名警之言,提倡参透民族底蕴的经典之言。语文课堂特色,在一定范围里,是语言的特色。教师和学生课堂言语的总和,就是共同探究的所有收获。比如,当我教授《紫藤萝瀑布》,当讲到“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时,师生共同探究其意义。如“人的生命短暂,但整个人类是生生不息。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瀑布般的紫藤萝盛开着,散发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高奏着昂扬的希望的乐曲,解开了ˋ生死谜ˊ,抚慰着ˋ手足情ˊ,不是吗?只要种子在,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要真情在,许多失去的还有再来的时候。人生在世,纵有艰难险阻,可ˋ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ˊ,暗礁、险滩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酒酿”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

疑惑解除,似乎课堂智慧也有所表现。

    提升思想、净化情感去增强语言的张力吧!

(三)以“百家争鸣”的方式构建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创新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它通过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然后学生共同合作、讨论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再对其予以总结、升华,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双主体论”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普遍接受的教育理论,即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不仅要发挥教师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更强调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情境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那么在“双主体理论”指导下,怎样将教师“教”的主体与学生“学”的主体有机结合也就成为老师上好课的关键。笔者经过实践认为:教师通过设问制造吸引学生的情境,对上述两个“主体”的结合很有作用,也能较好地解决教材起点高而学生起点低的矛盾。因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学生毕竟年龄尚小,学习能力欠缺,对于如何获取到知识、方法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有效设问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主动探究,成为“学”的主体,对于广大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郊区中学生而言更需如此。所以,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和有针对性地总结问题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当然,汉语本身富有灵性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言又常常是多解的,模糊的,具有巨大的解读空间。加之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不同,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也就各异。学生对许多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往往是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象性的,但这些理解和感悟常常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去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心灵与心灵在碰撞中发出鲜活的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教完《行道树》这篇课文后,笔者问学生,你觉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做行道树那样的人,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工作,做一个对别人和社会有用的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生活在森林里好,本来那才是树应该在的地方,在那里才能回归真实的自己。树之所以变为行道树还是因为人类的自我意识太强,也并不是生活在森林里的树就都是贪图享受的代表”等等。虽然他们的理解有深浅,感悟有不同,但笔者认为——只要合理的,都是可以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展开余文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创造。只有当我们真正在自己心中形成差异教育的理念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促进学生发展。我们的教育观点──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发展差异。而我们的课堂就更是要将这种差异做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在差异中对话,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世界,让百家争鸣的课堂呈现出真实美。。 

(四)以“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意念创设想象情境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然文章有娱乐、教化、审美、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的情感等功能,但其本质却只有一个:人情!动物可以通过叫声、姿态、外貌等表现它们对自然世界的感知、感悟,而人写文章就只能表达人对自然世界的感知、感悟了。文学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瀚藻”,已经明确指出文学的特征是“沉思”“瀚藻”。简而言之,“沉思”就是“想象”,“瀚藻”就是“修辞词藻”。因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意念来创设课堂的想象情境呢?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为何说自己是“闲人”?面对学生的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我意识到,有些学生的理解是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于是,就进行了如下的拓展——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究竟怎么样呢?我们借助他在黄州期间写的一些词句来看他的心情:“惊起却回头,有狠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在对这些词句的诵读基础上,我们再一次的运用想象去讨论,得出了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当时苏轼当时的心情是寂寞的、忧伤的、凄凉的。接着,风格一转,我又给学生展示了以下几句词:“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在诵读这些词句的基础上,学生虽然对诗句的内涵不完全理解,但还是能够透过不计名利、展望未来感受到苏轼的豁达、乐观和洒脱。把这两个文本拓展的结论结合起来,对文本的解读自然就准确了。这样做,还不仅仅是校补的作用,对于学生以后学习有着很丰厚的积淀。

    不妨再延伸一下。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语文,反之,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语文来。例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应当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创设出一种创作想象的情境,在社会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去发掘作文材料,把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为作文题材写进作文中去。这样的文章比那些假、大、空的文章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感人。

    广告中一句句精彩的广告语,路边墙头一条条整饬的标语,游山玩水中一幅幅古朴凝重的楹联碑文,长辈朋友间一段充满智慧闪光的闲谈……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和创设想象的情境,这都是语文的学习,都在进行文化的熏染和人格的培养。

    给学生一个“可以想”的“舞台”,给学生一个“会想”的“路子”, 我想,应该是以了《红楼梦》中的这句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潜意识进行 “大语文”的学习了。

三、让语文学习成为我们的血脉和骨髓

    苏辙说:“以为文者气之所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因远见卓识而宽厚宏博,就是养孟子所言之“浩然正气”而成,其气既源于自然之山水,亦始于古圣今贤之感染。所以在,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共同提升文化和人格素养就尤为重要。

    文化是人类“诗意地栖居家园”,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灵的精灵,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述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从本质上说,语文教育的全过程就是文化的旅游,语文教学自然也是一种文化行为。

    我们是不是要让语文学习成为我们的血脉和骨髓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当今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变化迅速的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既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本身又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一方面敞开心扉、广纳百川,吸收多民族、多方面文化资源,使语文课程文化真正做到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拥有开放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又当坚守语文课程文化的基质,树立起新时代语文课程文化精神的新境界,使学生真正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先进的语文课程的设计,要充分关注和重要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策略性的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合理交融互补,以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上理想人格的跨越。

    有语文,有阅读,文明伴你行,精神支柱永不倒!

 

陆萍

标签:教学论文 情境化学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兴趣现状及兴趣培养(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论文)
下一篇:向韩寒看齐,拒绝愚乐媚俗,以文化人自傲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