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530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宋明哲理诗浅谈(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一  基本概况

   宋明理学是指宋元明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由于这一时期理学的盛行,所以产生了大量哲理诗。哲理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能够反映出一定道理或者哲理的诗歌就算是哲理诗,有人也称其为“理趣诗”。 狭义上的哲理诗要求既有诗歌的形象性特征,又有哲理的理论内涵,而且哲理蕴藏在诗歌的外在形象之中,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

    内容上,哲理诗是人们对生活、艺术、社会的思考的结晶。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白居易的《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大多诗人在多年的生活实践中对人生和周围的事物有所感悟,本着一定的理性,着重去捕捉心与物(内在与外在)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立即将其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从而形之于文。

    思想上,哲理诗有实践性和启迪性这两个相辅相承的特点。实践性体现在哲理诗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某一次的灵感恰恰来自多次“迟钝”的感觉;正因为这一点,哲理诗往往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使人们不再迷失从而更加积极向上。

    哲理诗往往十分含蓄,也有的直接点明主题,但寓意都比较深刻,在语言风格上十分类似寓言这种体裁。 

    哲理诗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三种:①托物说理,如被诗论界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的宋人卢梅坡的《雪梅》,诗人借咏梅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阐发的生动形象;②即事说理,上面所举的《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即为代表,就“真伪的辨别”这件事情,以“烧玉”“辨材”两个实例和“ 周公”“ 王莽”两个典故来论证;③借景说理,往往是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说明一个道理,《题西林壁》即为一例。 

    二  鉴赏试题全方略

第一步  先读题,破解题干隐含信息。对于哲理诗的鉴赏也往往如此: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提示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二步  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把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力求读懂诗歌。

  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有帮助,才去做注的。

第三步  从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意象(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入手,分析作者由此及彼作哪些联系,阐发了哪些哲理。

第四步  分析艺术手法。

第五步  整体阅读,通盘考虑。把对诗歌的分析和解题的需求联系起来,做到前后一致。

第六步  遵循“总分”等模式解答试题;整理答题语言。   

     三 鉴赏演练

泛  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首诗歌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解析 比喻:“艨艟巨舰”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对比:“春水生”后,巨舰飘行;封冻之时,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

写作文也与江上泛舟同理:只有不断积累,积聚雄厚的基础,写得得心应手。 

四  课外链接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雪梅》)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塬晨炊漆公店》)

5、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了无一点空。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于谦《观书》)

6、《今日歌》(明代 文嘉)《明日歌》(清代 钱鹤滩)

 

巨东涛

标签:备课资料 高二备课资料 宋明哲理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文艺随笔阅读技法浅说(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下一篇:从高考题看语文教学之一非一是(人教版高三选修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