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总结
阅读:2043  
标签:教学总结
判断句浅说(教学总结)
 

 

【考点阐述】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的“理解”方面的第三条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关于“理解”,《考试说明》在“考试能力要求”的方面的解说是“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对于判断句的特点,只要我们能够在平时的文言学习去加以领会和长期积累,这样,就能在高考的文言阅读中,对识别并且准确地对实虚词理解、文意判断和文言翻译起到很大的作用。 

【技法指导】

判断句是在文言文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特殊句式。其特殊之处主要在谓语上,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是”作判断词是近古以后的语言现象,与判断句功能极其相似的现代汉语的“是字句”一般都用“是”充当谓语成分。

因为缺少谓语动词的缘故,判断句基本上靠“者”“也”来提顿或舒缓语气,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形式。 

(一)基本形式  

 1、……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者也         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3、……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4、……者,……     粟者,民之所种。

(二)特殊形式

1、无标志判断句(语意判断)

秦,虎狼之国。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谓语前加副词“乃”“诚”“必”“皆”“即”“则”“固”“犹”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3、“为”字充当谓语动词的判断句。

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是”在文言文中,起先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用作代词、形容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代词)         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形容词意动)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作判断词)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作判断词)

5、否定判断(大多数情况用“非”)

人非生而知之者

6、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带“也”的判断性分句表示原因。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原题展示】  

1、2009年山东卷(课改区)第13题 句子翻译(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译文: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2009年广东卷(课改区)第9题之(2)题 翻译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3、2009年北京卷第6题 C 若真鄙儒也 译文:你等真是见识浅陋的儒生。                  

4、2009年湖南卷 第9题C 予世之介士也  译文:我是世上极不合群的读书人啊! 

第12题(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5、2009年江西卷 第13题(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同步突击】    阅读下面的三个文言文语段,完成1—9题。

设题意图

  为突出考点,在每个选择题中,至少设计一个判断句或者类似句式,如1题B项,2题①,4题D项,5题B②,C中①, 7题 A 项,8题 A项 ① ②,B项  ①②。而翻译题则基本上主要涉及的都是判断句。

(一)

(魏)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①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展开全文阅读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②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③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注:①讲:和睦。②所置:指选任国相。③阙门:宫门,代朝廷。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天又雨,君将安之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B  ①君弗察故也          ②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C  ①今所置非成则璜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①臣是以知之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以下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文侯是“仁君”的一组是

①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②乃往,身自罢之

③文侯与群臣饮酒,乐④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⑤先生临事勿让

A  ②③⑤   B ①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3、翻译:

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②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

(二)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全,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始与公子欢            欢:友好,交好 

B  军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对峙

C  语数日不厌              厌:讨厌,厌恶

D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天资:生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①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  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②能徙者予五十金  

D  ①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       ②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6、翻译:

①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

②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三)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苏秦),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之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王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者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7、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信:确信,确定

    B  廉如伯夷,不取素餐 素餐:蔬菜瓜果之类

    C  信如尾生,期而不来 期:约定

    D  君以自覆为可乎? 自覆:自我否定 

  8、 下列各句加线词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①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 ②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B  ①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①君以自覆为可乎 ②皆以美于徐公

D  ①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展开余文
  ② 足下自覆之君,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参考答案

1、A(A:都是动词,“到、去”。B:①介词,“因为”, ②动词,“做”。C ①连词,“就是” ②连词,“却”。 D ①助词,表判断②助词,表感叹。)

2、D(① 君臣饮酒乐,属正常情况,反映不出“仁”。③表面看有仁德之象,但联系下文“伐中山”可看出,文侯之言无非笼络他国以提高本国地位,壮大本国力量,并非仁而非攻,属外交手段而已。

3、①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众人都说:“您是仁德君主!”

②我听说,国君应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

4、C (厌:满足。 )

5、C (①助词,起提顿语气的作用;②代词,译为“……的人”。A两个“因”是介词,通过;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D两个“以”是介词,用)  

6、①秦国百姓当初认为新法不利就来建议完善法令,公孙鞅说:“这些都是刁民。”

②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来示众,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

7 C (A 信赖B 白白地吃饭D自我满足)

8 D  ①本来  ②顽固(A代词“这”,B介词表“凭借……手段”, C动词“认为”。)

9、①那行动上守信用的人,只是自我完善,并不能为他人(扬国威)。(4分)

    ②您是自我满足的国君,我是上进(有作为)的臣子,这就是所说的因为忠信而获罪于国君。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大家很快乐。可是天下起了大雨,文侯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在兴头上,天又下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文侯说:“我与管理山泽的人约定今天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难道可以无视一个约定吗!”于是亲身前去告知停猎。

      韩国向魏国借兵来攻打赵国。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关系,不敢从命。”赵国向魏国借兵来攻打韩国,文侯用同样的话回答使者。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开。后来两国得知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从此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没有谁能与魏国争锋。

     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占之后将其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众人都说:“您是仁德君主!”任座说:“国君您得到中山国,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怎么称得上仁德君主!”文侯大怒,任座快步走了出去。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文侯问:“凭什么知道?”翟璜回答说:“我听说国君仁德臣子就耿直,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仁德君主。”文侯很高兴,派翟璜去召任座回来,自己又走下朝堂迎接任座,把他奉为上宾。

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音不谐调吧?左边的乐音高。”田子方笑了。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我听说,国君应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文侯说:“对。”

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要选任国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低的人不参与地位高的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谦让。”李克说:“国相定不下来,是国君您没有明察的缘故呀。看人,闲居之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之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达之时看他所推荐的,困厄之时看他所不做的,贫穷之时看他所不取的。这五条足够用来决定谁可以做国相了,何必要等待我表态呢!”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这就选定了。”

(二)

商君是卫国诸庶孽公的儿子,名字叫鞅,复姓公孙。商鞅从小就喜欢学习刑法。曾担任魏国丞

相公叔座的中庶子职务。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招贤纳士,将要成就秦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侵占的土地,(公孙鞅)于是从西面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拜见孝公。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不感到厌倦。景监说:“你凭什么讨好孝公,使得孝公如此喜欢你?”公孙鞅说:“我劝说秦孝公仿效古代帝王的做法,但孝公说:‘这太久远了,我无法等待。况且古代贤明的君王,各有各的成名方法,哪里能够压抑自己待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可以成就帝王的大业呢?’所以我就用富国强兵的霸业劝说孝公,孝公非常高兴。”后来,让公孙

鞅担任左庶长,最终审定改革的法令。法令规定老百姓实行什伍编制,犯法连坐。不主动告发犯罪的人处以腰斩之刑,窝藏犯罪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等处罚。私下打斗闹事,按各自的轻重程度施以相应的处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以及懒惰而贫困的人,全家罚为官奴。    

法令已经制定好了,还没有公布,(公孙鞅)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在京城南门竖立一个三丈多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此木搬移到京城北门的人.奖给他十两金子。老百姓感到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搬移。又说:“能搬运此木的人奖五十两金子”。有一个人将此木搬移了,就奖给五十两金子,以表明不欺骗之意。终于下令推行新法。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候,太子犯法。公孙鞅说:“法令之所以难以施行,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违犯。”(公孙鞅)将要处置太子。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不能够施刑,就处罚太傅公子虔,刺面处罚少傅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都自觉遵守法令,秦国百姓当初认为新法不利就来建议完善法令,公孙鞅说:“这些都是刁民。”把这些人全部发配到边城,后来再也没有人敢议论法令了。

公孙鞅劝说秦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这个建议好,就派公孙鞅率兵进攻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战。两军对峙,公孙鞅给公子卬送信说:“我一开始就与你友好交往,现在各自为两国的将军,我不忍心互相攻打,可以与你见面商定结盟,—起饮酒,高兴地撤军,以使秦魏两国相安无事。”魏公子卬认为真是这样。两人会盟完毕,一起喝酒,但是公孙鞅让埋伏的军士袭击俘虏了公子卬,趁机进攻魏军,大败魏军而回到秦国。

秦孝公死后,太子登基。公子虔一伙告发公孙鞅谋反,派人逮捕了公孙鞅。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来示众,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

太史公司马迁说:商鞅是一个生性刻薄的人。开始的时候就想用帝王霸业劝说秦孝公,这种浅薄的言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并且所涉及的尽是宠臣,等到施用时,处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从赵良之言,也足以看出商君刻薄少恩。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的所作所为相似。最终在秦国留下一个谋反的罪名,这也是有缘由的呀!

(三)

    有人在燕王面前诽谤苏秦,说:“武安君(苏秦)是天下不可信赖的人,大王以万乘大国的君主之尊对苏秦谦敬,在朝廷尊崇他,这是告诉诸侯,燕王在以小人为伍。”

    武安君从齐国归来,燕王没有预备往处接待他。武安君对燕王说:“我是东周乡野的一个小民,刚拜见您时,自己没有一点功劳,而您亲自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尊鲜于朝廷,现在我为您出使齐国,有得十城之利,有存危燕之功,而您不任用我的原因,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可信赖,在大王面前诽谤我。我不可信赖,正是您的福分。如果我的信义象尾生,廉洁象伯夷,孝顺象曾参,这三个人有天下高尚的品行,而用来侍奉大王,可以吗?”燕王说:“可以。”苏秦说:“如果有这三种美德,我就不待奉大王了。”

    苏秦又说:“再说,象曾参一样孝顺,应该连一夜都不离开双亲,而住在外面;那您怎能派我到齐国去呢?象伯夷一样廉洁,不白吃饭,认为武王伐纣是玷污了道义,而不做武王的大臣,他辞去孤竹君不做,饿死在首阳山上,象这样廉洁,怎能肯步行几千里来侍奉弱小的燕国的正处于危境的国君呢?象尾生一样守信义,和女子约会,女子未来,江水暴涨,(他)竟抱着桥柱不走而死,象这样的守信义又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势而获大功呢?那些讲信义的人,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他们都是满足现状,以此作为自护其名的办法,而不是为了进取,有所作为。再说,三王相继兴起,五霸交替强盛,他们都不是满足现状,无所作为。您以为满足现状是可以的吗?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入营丘,足下就不会越过边境,楚国也不会对边城之外抱有野心了。而且我有老母在东周,离开老母来投靠大王,抛弃自满(无所作为)的思想,追求进取(的志向),我的志趣本来不与您相同。您是满足现状的国君,我是有所作为的臣子。这就是所说的因为忠信得罪了君王。”

 



 

巨东涛

标签:教学总结 判断句浅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笑说“飞白”修辞格(备课资料)
下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特色方案设计——想像作文构思训练(本站论坛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