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99  
标签:教学论文
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桥梁——也谈立纲起草(人教版教学论文)
 “立纲起草”,即写作前的列提纲打草稿过程。大约是指文学理论上的艺术构思阶段吧,是作者积极思考、整理思路的过程。也是作者思维外化、思路物化为一个大致轮廓的过程。这一阶段对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要求较高,因而“立纲起草”阶段也是写作过程中最紧张、最艰苦、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大概是对应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阶段。因此“立纲起草”是由“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中间阶段,是架通“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桥梁,其作用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立纲起草”被我及我的学生视为一个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自由环节。

首先反观一下我的作文教学之路:按照人教版课本的编排,我的作文教学是按专题分文体进行的。高一时基本是集中记叙文的写作,什么写人要凸显个性啦、写景要抓住特征啦、写事要有点波澜啦,什么学会描写、学会抒情、学会虚构、学会选取记叙的角度啦。在这一阶段,学生突出的问题是:1.故事老套陈旧。一写老师,就是挑灯批改作业,雨天送我们回家;一写父母,总是冒着风雪背着我们去看医生;写朋友,总是最初要好,然后有了误解,最后又好起来了。此类题材学生从小学写到中学,难为他们了!2.塑造的人物过于模式化。大多数学生写人的时候,都把人写得很完美,缺乏真实的感觉,妈妈总是慈祥,爸爸总是严厉的,老师总是充满关爱的,没有缺点的人物是不饱满的。3.写作技巧有待提高。记叙描写不分,整篇都是干巴的陈述,人物异常干瘪。故事单调,缺乏情感,好不容易碰到篇写自己经历的感人故事时,读罢总感觉他在冷静地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文章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如何感动别人的。于是我忙着强调“作文要真”,要有真情实感。强调要善于观察,向生活要素材。强调要注意卷面,认真书写!要……就是没强调要“立纲起草”!高二阶段集中练习议论文的写作,一开始便发现学生所谓的议论文,大都是观点加故事型,说记叙文不是记叙文,说议论文也不算议论文的“四不像”文章。于是我忙着规范文体。学生议论文渐渐有了议论文的样子,问题却又来了,对于一些材料作文,审题开始出现问题,严重者跑题,偏题是普遍现象。于是我又忙着找材料,大讲特讲审题技巧。对于一些话题作文,学生不会展开,打不开思路,于是我又忙着“兜售”网上贩来的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化具体为抽象,作文要小切口、深议论;忙着帮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与大家一起联想与想象。忙着……但就是没硬性强调,要求学生作文前一定要拉纲。我也曾说过,是一带而过地说,议论文写作前最好要拉拉纲,痛批过拿到题不假思索就写,“跟着感觉走”写到哪是哪的错误现象。但我从没拿出一节课来进行“立纲起草”的训练。由于我思想上的不重视,学生也错误地认为拉不拉纲无所谓,拉也是浪费时间。自然由于我没刻意强调、未实施检查,写作中学生会不会去列提纲我也不得而知。除了后来高三临近结束时,时间较紧,综合训练时不要求学生全篇写出来,只要求学生拉出纲来给我看看。从今天的两节视频课“议论文的立纲起草”及专家的点评中,我才领悟到“立纲起草”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又翻看大学时的文学理论课本,意识到写作三部曲“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中“胸中之竹”对应的“立纲起草”有着不可逾越的桥梁作用。反观我的作文教学之路,确实是走了不少弯路,我手忙脚乱,费力不少,却收效甚微。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定要与学生探讨“立纲起草”的重要性,“立纲起草”立什么?怎样高效拉纲?前面说过“立纲起草”是艺术构思过程,包含复杂的思维活动,而非简简单单地涂抹几个字来敷衍了事。要列纲就要列出效率来,要么别列。首先学生拿到题目,细读要求,是对应“眼中之竹”,由“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之间要进行复杂的“胸中之竹”的思考过程。眼中看到的竹的形,竹的神,整体的竹,细节的竹,心中思考先画什么,后画什么,要突出什么,是泼墨、工笔、写生、还是写意等等,做了通盘考虑,便有了“胸中之竹”。相应地写作过程“立纲起草”应包括:1.读题审题,确定写作中心。

2.发散思维,通过联想与想象,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古今中外的人,古今中外的事,拉网式呈现所有自己所知的与上文确定的中心相关的材料。

3.聚合思维,选取确定自己最熟悉、最好写、最有可能写好的材料,确定文体,并思考拟定一个既能体现中心有能吸人眼球的题目。

4.布局谋篇,各就各位。文章如何起承转合,事理事例如何妥善放置,宏观上的大致结构一定要有。

有了“胸中之竹”,有了总体构思规划的提纲,“手中之竹”的呈现便会顺手很多,心中有数,方向明确,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写作过程的涂改自然也会大大减少,卷面跟着也会上去。虽然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有时会有灵感散现,提纲中的内容会做局部调整,但也不影响大碍。可见,“立纲起草”的三五分钟背后,包含着高密度极复杂的思维过程。一纲在手,通篇在胸。养成“立纲起草”的良好习惯,学生会受益终生!

 

 

史先慧

标签:教学论文 眼中之竹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万紫千红总是春——参加2010年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课题第九届年会侧记(教学反思)
下一篇:也谈阅读教学内容的把握(人教版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