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7282  
标签:教学论文
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体验(教学论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是主阵地。因为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保障和动力作用。所以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必须打破旧的模式,寻求适应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必须积极探究,不断改进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为此,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验。

  首先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是教育能见成效的保证。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道德不是自发形成的,道德行为是发自个人内心的自觉才能奏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的科学性、灵活性,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思想教育,规范道德行为,让学生真正接受,达到入脑、入心的程度,才能由理解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样道德氛围才能形成,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见成效。

  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要的是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缺乏,对许多问题无法理解和认识。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内容不加选择、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方法上又实施大量的强输硬灌。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甚至不知错,更谈不上改错。

  比如,我在处几起个学生的打架问题时发现:学生对学习“做人”不理解,也不重视,当我拿着校牌问他们:学会做人,学生应该从哪些地方做起?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不知道。”当问及“有矛盾用打架的方式解决,这是正确的做人方式吗?”,其中一个回答:他动了我的东西,我让了他,可他又骂我,我才打他的。而另一个则认为:他打了我,我不打他,那我岂不就吃亏了?他们的回答足以说明:学生对学“做人”以及做人应该从哪些地方做起等问题,他们并不清楚。这不得不说,我们平时对学生进行的“做人”教育是没有到位的。如果我们在对学生传授“做人”知识时,结合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他们身边的许多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解释“做人”的内涵,引导他们正确把握“做人”的基本准则和立足点,用事实教育他们懂得:学会“做人”是自己生存的需要,是社会大家庭和谐的需要,也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学生明白了这一道理,就会在实践生活中自觉去观察、思考、审视身边人际关系的处理。这样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重视到重视,并自觉思考、学习、实践做人,自觉地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其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所以《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其次,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关键。

  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投入是非常大的,特别是近几年。各地各种“德育创新” 层出不穷:班主任花在班级管理上的精力和时间,已经大大超出了以往几倍:班主任、科任教师“全员育人”,超负荷工作,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好,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其症结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贪多求全、空洞外,被动教育替代了主动教育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所谓被动教育就是当学生已经违背了道德准则,教师才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教育。这种教育虽然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但其效果却远远低于主动教育的效果。因为被动教育的临时和仓促性,使其往往带有较浓厚的批评和指责,对学生个体的伤害较大,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情感脆弱,从小接受的大多是赏识教育,自我意识较强;所以教师如果采用批评和指责的教育方式,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这样教育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作用,效果相对也就差得多。

  正因为被动教育是实施在学生违背道德准则后的一种补救教育,而学生已发生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一个集体的道德氛围,同时也影响或伤害了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多方的损失靠被动教育挽回,不仅难度大,可能性小,而且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新的负面影响。长此已往,就会不断出现老问题未解决,新问题又产生了的局面。而教师就恰似一名“消防队员”,整天忙于解决出现的问题,使本来应进行的主动教育却变成了被动教育。如此又形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思想教育的主动性呢?本人认为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做到多看、多听、多了解、多分析。教师一方面多看、多听、多了解学生中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广泛收集、了解和分析社会上出现的,且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素材,经常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警示教育。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生活、融入生活,并帮助学生不断发现、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困惑和道德难题。

  二、现在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特殊的生长环境所至,社会责任感不强,但自我意识却很强,他们很少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相联系的。因此我们要注意挖掘传统的伦理教育的精华,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美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义务;逐步学会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伦理规范,思考自我道德的选择与完善。

  三、各学科教学应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教师应把学生中现有的或可能产生的思想道德倾向,适当地、巧妙地与各学科内容和其他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合理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其教育的效果远远优于被动教育。在集体的熔炉里,学生不仅自觉的认识、审视了自己的言行,也认识、审视了他人的言行,这样,学生就在对照、体验中不断成熟。


展开全文阅读
  再者,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是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每个学生在他即将走进一所学校时,脑海中就在想象、勾划未见面的老师的模样和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从他第一次见到老师开始,就把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就连老师的每一次装扮,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的学生甚至在观察的同时也会细心的模仿。教师自然就成了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一个教师的品行、风度、学识、人格和工作精神达到甚至超出了学生原有的想象时,学生对该教师的敬重、信服之心油然而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楷模,更为日后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奠定了基础。反之,当一个教师的种种形象达不到学生所想象的标准时,学生对该教师的信誉度随即降低。教师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那么学生在该教师面前将会表现得更放肆、自负。这样,今后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师生之间就很难达成共识,容易给思想教育带来障碍,不仅难以达到满意的思想教育效果,甚至还会使师生关系由淡薄逐步变得紧张,甚至形成对立。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个事实:同一个班级,不同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状况各不相同;同一个学生,接受不同老师教育的态度和效果各不相同。其原因虽有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不能排除学生对老师信任和敬重的程度不同。这就是信任与敬重带来的教育效果。而这种信任和敬重就是教师平时的形象和精神在学生心中的结晶。

  正是基于此,《若干意见》中指出:“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敬业爱岗,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这样你就能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是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总之,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把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把共性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把思想道德寓于生活小节中,切实坚持〈〈若干意见〉〉中所提出的四个原则,即: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样,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效。

 

符尤见

标签:教学论文 谈中学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教学论文)
下一篇:素质教育与学习方法探索(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