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891
标签:
教学论文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丰顺县
展开全文阅读
广洋中学 陈志远
“人文”一词我国最早在《易经》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义,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武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 “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它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落后到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普通人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然则概括而言,“人文关怀”是人们指对与“人文”所涵盖的诸多方面的关注、关怀、关心或关爱。
一、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意义。
在大力倡导现代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除了应对教育对象或现象抱着人文关怀的态度以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意识。这与学校德育工作任务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学校德育是人一生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不仅是学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显然,“人文关怀”是人的思想品德的一种体现,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好对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工作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并对小学、初中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数量和篇目作出了硬性的规定。因此,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原素,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鉴赏经典古诗词,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惟、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气,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充分挖掘古诗词中人文关怀的原素。
中学语文的教材中所选的相当比重的古诗词,其内容和思想均极其丰富,其中不乏一些极具人文关怀成分的精华之作,也有些是人文关怀思想的反面作品。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做到善于研究,认真解读古诗词中人文关怀的思想内涵,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人文关怀要素。以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1、在吸收古诗词思想精华中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中说道:“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而无心织布,惟有叹息,接着断然作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决定,再到后来不愿有违初衷,只“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从来忠孝两难全,更何况她是个女子。相比之下,一方面木兰更喜欢过独立自主的生活,为了人伦亲情她敢为人先、不求功爵,这正是她人格魅力之所在;另一方面可见木兰喜欢过平常人的生活,对战争生活的厌倦。在这一方面上类似的思想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张养皓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乐府诗《十五从军行》等。
反映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的诗词作品有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观刈麦》等。
表现出离别时对友人的关心与劝勉的古诗词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意境开阔,一扫离别时的低沉情调,改变了汉魏以来送别诗的传统格局。再有学过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功利熏心是人性的扭曲,诗歌熏陶是人文的关怀。语文教学若能多一点“乌托邦”的话,学生便能享受到古诗词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古诗词是醉人的,诗一般的交流、对话是迷人的,看到诗人指点的方向是多彩的,觉得人活着的理由是充分的。若能多一点“乌托邦”的话,学生便能真正体验到诗词大家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的汉民族精神风范和人文涵养。
2、在批判古诗词思想糟粕中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要指出的是,在此所谈的古诗词中的糟粕不是说作者的思想完全悖逆常理,而是指作者思想之消极颓废的一面。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所表现的消极、颓废或出世思想中解脱出来,变得积极用世、不断进取。引导学生既要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的艺术性极高的意象美,又不能一味地为“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所牵绊。既要学习李白《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要排斥他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既不要像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表现的壮志未酬的消极悲观,也不要像“好声色,不恤政事”的李煜在《虞美人》中“问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沉溺不醒。在通常的情况下,作者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是强调自我的实现,一旦背离了这个目的,往往生活就没了奔头,情绪上也自然失落起来,变得消沉悲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思想消极的作品,要反取其道,引导学生不能过分追求单一的人生目标,而是要理解人生目标有时可以多元化。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抱着人文关怀的态度,才能将个体有限的能力为自己更为了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实现人生意义的最大化。
标签:
教学论文
在古诗词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由《两小儿辩日》谈议论文写作指导
(教师中心专稿)
下一篇:
戒除焦虑,稳定心态,轻松走过高考
(教师中心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