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98  
标签:教学论文
试论课程改革中的观念转变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峡口中学 王志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概念的时代,科学的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经济的一体化、政治的多极化和文化的多元化等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向,迫切需要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和多功能的成功人材。

      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征是:和平、发展、环保和人文精神。这种时代的特征必将要求创造的时代精神,而且教育作为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总要最敏感地反映和展现时代精神,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动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改革就是最充分的体现,新课堂中蕴含着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问题,都迫切要求教师去探讨、研究。

      当前,我国教育培养的人材素质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对现行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现实,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教育观念是教师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决定了教师对教育的基本态度和不同的行为倾向。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先导。

      一、转变继承性教育观念为发展性教育观念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许多学者也清楚,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信息社会里,不创新,就会被社会淘汰。但是,由于几千年形成的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渗透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教学制度和管理方法、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以及评价人才的标准等。“古人之见不可改”的传统思想完全限制了人们的改革精神,扼杀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限制了人们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发现和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要求教师不但要用教材,而且还要改教材和编教材。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不是一味的抛弃,而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选择、继承、创新和发展,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学校要向学生传授有效知识,更重要的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二)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毅力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

      (三)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环境。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加强因材施教,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大力改革教育体制、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育制度,积极实行选拔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和考试机会复数化,特别是高校的门槛也要多元化。

      (五)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总问题的能力。

      (六)重视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学生的爱好、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人材。

      二、转变单一性教育观念为综合性教育观念

      现行的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是单一的学科教育,是经过详细分割后的知识教育,各门学科不论从内容上,课程结构上都有不可逾越的代沟,从而使学生学得的知识缺乏实践性和创造性。然而,时代的特征要求人们要用互相渗透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未来社会向人们提出的问题不再是单一性的,而总是复杂性的,涉及多门学科的。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从单一性教育转变为综合性教育。

      (一)充分认识课程改革。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新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方向。课改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为核心,课改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限于课内,还有课外,不仅有显性教育, 还有隐性教育(如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

      (二)课程改革的综合化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严重挑战。现代科学技术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综合应用时代,使得各种问题的解决不能靠单一的学科,而是要依靠多门学科才能解决,如新媒体与艺术、科学研究、教育相结合后,才能带动社会各产业飞速发展。实行课程综合化,特别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科的相互联系以及科学和社会系统的联系,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单一学科来增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现行的学校教育必须改变“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转变做事性教育观念为做人性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会做事,而且要让学生会做人。要把做人和做事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我国目前学校教育只是单纯讲授知识,而对于社会关系、为人态度、伦理道德和生活作风等做人处世问题,教师们一般都看得非常淡泊,甚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放纵自由。

      (一)从我国学校现状来看,做人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例如,校园里普遍存在的吸烟、酗酒、打架斗殴、学业荒废等不良现象,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干扰。


展开全文阅读
      (二)经济社会和对外开放的负面作用,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方面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的思维方式,金钱第一、享乐第一、个人第一等消极思想观念在学生的心灵中筑成不可抹灭的阴影,严重制约了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独生子女的溺爱教育形成了青少年学生的自私心理,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骄、娇二气,形成了“三不受”的不良行为,从而缺乏与学校、家庭、集体和社会的合作精神,丧失了用理智来束缚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能不思考:只注重做事教育,而忽视做人教育,把做人教育和做事教育分割开来的残痛代价。未来社会的发展给现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一体化、生态环境的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泛滥等,迫使人们必须改变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迫使人们加强合作。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转变为“以思想观念为根本”的做人教育。“学会关心”,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关心生活,关心他人和关心自己的健康成长;“学会相互合作”;“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说服别人”等;教育学生成为“四有”新人。

      四、转变过分强调发展智力的教育观念为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观念

      时代的特征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整体素质,大力挖掘人的最大潜能。现行的学校教育单纯强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以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形式,以学生的记忆力、重复练习巩固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应变能力,但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以来不仅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而且更容易形成学生的依赖心理,甚至产生强烈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制约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未来社会,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把“智商”和“情商”统一起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美国的布鲁纳教授极力提倡发现式教学方法,主张在大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要靠内在动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安慰、摆脱焦虑的能力,能在挫折和失败时保持镇静、信心和希望的勇气;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人生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目标,不断促进自己前进,更大的发挥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已经运用了发现式教学方法,就非常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然而,我们的教育已迈进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可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师又有多少呢?

      五.转变权威性教育观念为互动性教育观念

      从世界教育相比较,特别是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美国、东方国家——日本,我国的教育仍然过多的拘泥于书本和教师的权威,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说的肯定是正确的,教本上说的一定是正确的,家长说的一定是正确的,这样就牢牢地拴住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辨别力,造成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很小,从而削弱了学生自主、自我奋斗的意识,从小到大产生了极强的依赖心理,使学生从精神上丧失了创造的意志,丧失了观察社会和现象的基本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考试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也严重阻碍了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紧密的结合起来,他积极倡导学生主体观和全面发展观,他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等教育理念。爱因斯坦也说过:“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质凝权威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的精神,就要求教师传授知识不惟教本,评价学生不惟分数,判断是非不惟权威,对待差生要做到“眼中无差生,心中有差生”。如,美国高校招生委员会,除了看学生的分数外,更注重教师、家长和亲人的推荐,以发现考试中不能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特长。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极力转变权威性教育观念,推行互动性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学生主体观和全面发展观,师生角色要彻底改变,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中心,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给以正确指导;在学习内容上,保持对事物的整体感知、感悟,注重学习兴趣的保持、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评价上,注重对学习的个性评价、自主评价、全面评价、发展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课改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课改要求新课堂应是智慧互激,亮点频闪,创见迭出的课堂,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学堂;在课改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样学都要听取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心神向往的精神殿堂,通过师生的互动过程,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转变理论性教育观念为实践性教育观念

      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现行人们所搞的教育教学研究大多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理论和实践的交汇,大大减弱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一大批教育研究者根本没有深入过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育教学实际更是“人迹罕至”,完全忽略了实践的重大意义,忽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因此,中小学教育教学常常只能凭借积累的经验,而没有真正适合于自己的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研究就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到教育教学第一线,与所有实验教师交流、讨论,有针对性的研究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真正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全面实施课改提供充足、科学的理论依据。

      总之,课程改革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教育教学的表面形式,而在于教师是否真正理解课改的本质特征和是否具有创造的意识,并不断溶解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签:教学论文 试论课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试论中小学校长的人格魅力(教师中心专稿)
下一篇:语文教学上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中心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