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696
标签:
教学论文
试论高一语文必修课程文言文教学的新突破a href=http://ruiwen.com/friend/list.php(教师中心专稿)/a
城步一中 周凌英
在大部分学生看来,文言文意味着没完的背诵,意味着没完的默写,意味着没完的翻译,总之一句话学习文言文就意味着枯燥无味。学生为什么会对祖国语言中精华中的精华持这种态度呢?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只是把文言文当成考试的必备知识,只是被动地去学,还没有把文言文学习提高到兴趣上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关键在于老师,老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美,体会到文言文的实用才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提高课下学习的自觉性。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注意力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摸索。
一、定位目标:认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是诗文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高一学生,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把握前提:了解学生状况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初中老师侧重让学生翻译,我见过一些初中学生的课本,几乎每话的译文都写在了书上,密密麻麻。我问过一些学生,这些翻译是不是自己翻译的,学生说都是老师念我们写,有时候写的胳膊都酸了。我问高一的学生,老师讲文言文时讲不讲课文的特点和中心,学生说老
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让他们抄两句,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翻译课文上了。诚然,初中学生需要练习翻译,但翻译不是文言文的全部,如果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翻译的话,那可以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最失误的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就讨厌起文言文来。
对高一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文言文的底子,了解他们对文言文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搞好高中文言文的教学。
三、抓住关键:提高学生兴趣
祖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其中不乏精品美品。高中课文所选的文言文无一不是典范中的典范,它们难易适中,短长适度,非常适合初学文言文者。如果学生能从这些课文中体会到文言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就能提高他们学习文言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具体我是这么做的:
(一)把文学史贯穿于教学中
编者在编选课文时很有规律,高一必修(①②③④⑤)的古文都是一定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这些 作家的作品都能反映文学特定时期的特征。《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几篇文章让我们了 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策士的能言巧辩以及他们的爱国情怀。《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又让我们初步认识了先秦诸子散文,了解了散文从语录体到对话体到论说文的发展过程。《氓》《采薇》《离骚》让我们领略了先秦诗歌语言的生动活泼,赋比兴的魅力。贾谊的《过秦论》让我们领教了赋体政论文的排山倒海之势。《鸿门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好的历史散文。《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使我们明白骈体文不都是词藻的的堆积不都徒有华美的外表。《滕王阁序》见证了骈体文的高峰之作也阻止不了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崛起,因为韩柳才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真正代表。《雨霖铃》《赤壁怀古》《水龙吟 京口北固亭怀古》《醉花阴》《声声慢》见证了词的崛起势必在文学史上独占鳌头。《师说》吹响了古文运动号角,吹来了宋代散文六大家,欧阳修——当时的文坛领袖也不得不在苏东坡面前自愧不如。明代的小品文独抒性灵,让我们认识到细腻的情感来自琐碎的小事,最好的散文还要抒写永恒的“童心”。《红楼梦》不知感动了多少情感中人,她难道不是指向封建专制一把利剑? “桐城派”的姚鼐又挑起复古的大旗,激情四射的龚自珍标志着灿烂的中国文代文学的结束,让我们看到近代文学一开始就再难同耻辱分开。
不用细讲,学生就会明白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轮廓,就能知道骈赋体文和散体文总是在“激战”前进。散体文总是胜利者,它代表了自由,代表了文学的主流。 一部散文发展史,尽在不言中。古文这么有意思,学生怎能不垂青于她。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
1、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改变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自主式阅读。所谓自主式阅读,就是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教师不要布置硬性的阅读任务;阅读的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阅读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不求统解、甚解;阅读过程是放松惬意的,不带负担的。
事实证明,自主式阅读文言作品,学生的兴致很高,就连很厌恶文言课文的学生读起《聊斋志异》来也是津津有味、兴味盎然、爱不释手。久之,学生会蓦然发现:文言文其实并非面目可憎,更不可怕,还是有点可爱的。
展开全文阅读
(三)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在快乐地学习中提高文言素养,修炼精神品质。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
①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②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
起初,音读,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义读,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情读,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美读,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③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师说》,课文关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论述结合现在教育观念的新实际,能推陈出新,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古代师生关系与当前师生新型关系的实质同一性,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领略其美,吸收养分。
①积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必须重视。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第一,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
第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
第三,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四,部分地区还可以和方言结合,积累文言知识。比如我所在的苏州,是吴方言区,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语言,很多文言词语都还在用。结合方言,学生学得有趣,也使本来感觉很难的问题简单了,效果不错。
第五,辅以“务实、得法、有效”的能力训练,巩固提高。
②整体感受,体验阅读乐趣。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整体性阅读,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读《归去来兮辞》,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那一份愉悦、淡泊又略带寂寞的情怀,而不必让学生拼命地把文章翻译成味同嚼蜡的白话文。
③含英咀华,培养审美趣味。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
其一,对名句名段,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明了其美在何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其二,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决隐发微,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
④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有时,学生读一篇课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对其所述深信不已。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蔺相如敬佩有加,我又让学生研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对蔺相如批评得很厉害,这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同时引发了思考和争论。
⑤质疑问难,改进教学效果。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因此培养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获。
我主张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参质疑(学生那儿必须放一本教参)、向教师质疑。比如《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句的理解,学生通过查资料有了不同的看法。其一,“浪”可以理解为“水流中央的水击起的波浪阻挡了大船的行进”。其二,“浪”解释为“同学们到水流中央游泳激起的浪花阻挡大船的前进”。学生可能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为即使军阀混战的巨大波浪也阻止不了革命前进的大船,也可能有其他看法。培养他们质疑的精神,会大大地激发起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⑥吸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我说过,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丰赡的精神内涵。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而高中生又有叛逆心理强、拒绝说教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课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延伸,在“大语文”框架下学好文言文。
展开余文
1、在语文活动中学习文言文。比如对情节性强的文言课文,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 演,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学习文言文。还可以组织古诗文朗诵会、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兴致很高,效果也都不错。
2、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文言文。现在有一种理论叫“阅读转注”说,认为阅读过程是个全息性辗转相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自动互相参注,互相补充、互相发明,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不断积累起来。根据该理论,学生只要坚持在课外阅读文言作品,就可以自然地与课内所学相转注,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3、从影视作品中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
四、提高素质:夯实基本功,丰富文言文教学的情感
新课程改革虽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并没有降低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以下文言文教学能力:
1、较强的文言文诵读能力。
声情并茂地诵读,是一种感染;抑扬顿挫地吟咏,是一种陶醉;字正腔圆的播音,是一种示范。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教师的诵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诵中来体会的,兴趣是从吟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吟诵中来积累的,素养是从吟诵中培养的,倾听教师吟诵,有助于学生形成初略的情感体验。
另外,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比如,教师的诵读可以带着学生沉浸在白居易的《琵琶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美妙意境之中,教师的诵读可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苏轼的《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快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的悲苦。由此可见,教师优美的诵读可以激发了学生对文言美的欣赏和追求。
2、厚实的古代文化知识素养。
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而深厚的古代文化知识素养。于漪老师说,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文”,语文教师也缺少“文”,这个“文”就是文化底蕴。文言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的教学,它涉及到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古代文化知识,不同的历史背景有不同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古代文学家的作品集的命名就有相当的学问,有的是以籍贯命名(《临川先生文集》),有的是以书斋名命名(《聊斋志异》),有的是以谥号命名(《欧阳文忠公文集》),有的是以名号命名(《稼轩长短句》),还有的以官职命名(《宋学士文集》)等等。再比如古代纪年纪时的方法与今天不一样,有干支纪年的(“壬戌之秋”),有年号纪年的(“阳嘉元年”),有特定称谓纪时的(“七月既望”)等等。因此,如果语文老师不掌握扎实的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甚至会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
3、丰富的文言文教学情感。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而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教师的教学情感是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方剂。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己丰富的情感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思考能力,以自己或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态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职高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那肯定会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也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只有读懂字句,才能通之以情,只有通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情理相通,才能形成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的审美人格;反之,如果在不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就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情感熏陶”,忽视学生个体情感的激发,实行硬性灌输,就难以使语文教育深入学生的灵魂,语文学科的“语文味”也就无从谈起。
综合上述,我认为高一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不能沿袭普通初级中学的教学方法,而应该针对高一学习转型阶段的特点,不断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高一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基础进一步厚实了,兴趣被激发了,文言文学习主动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古代灿烂文化传承了。语文文言文教学才会生动活泼。
标签:
教学论文
试论高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调一杯爽口的饮料——谈谈作文提示语的处理
(教师中心专稿)
下一篇:
高一语文新课程实践小结
(教师中心专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