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666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春意挂上了树梢:《现代散文选读》教案3(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
 课  题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春意挂上了树梢 课  时 1-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此文中作者通过对自然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所蕴涵的情感

2、  学习此文中夹叙夹议,对比强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此文中“物”与 “志”的复杂关系。

教学难点

预习要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一、 导入新课

请同学朗读课题,谈谈第一眼看到课题的感受。

(可能大家想到的是朱自清笔下生气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满的是盎然的春意。)

当你读完全文,你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让人感到压抑)

二、分析课文

1、  为什么让人感到压抑?

明确:文中描写到了叫花子、拉琴的瞎子、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4、5、7、15)找出来,并朗读。

2、  文中还描写了什么人?由此带出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在文中找出分别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描写人物的活动?分别有什么活动?

明确:以“汪林”为代表的有钱人。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2、3、9、10、11、12、13)找出来,并朗读。

      注意细节:“她又换一套衣服”“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小资情调

3、  为什么写这两类人?

明确: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4、  作者描写的到底是什么时代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鲁迅对其赞誉: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肖凤先生说她的散文“或是抒发她对个人身世的自怜自爱与感慨,或是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或是抒发她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她的经历是坎坷的,她的感受是敏锐和细腻的,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她把这些都化为朴素而充满感情的文字,用来震撼读者的心灵”。

其散文多以哈尔滨为背景,这是一个有特色的大都市,异国风情的建筑在星光灯光中安然讲述着这个城市沉重而光荣的历史。沙俄的、日本的炮火都曾在这里轰然炸响。此文同样如此。

5、 既然作者对穷苦人民充满了同情,又如何理解第八小节?此节属何种表现手法?

明确:议论——画龙点睛,蕴涵作者情感

      一解:充满同情,但又无力挽救,因此化为愤懑。看似冷酷,实际是对人世间不公平的鞭挞和指责。愤世嫉俗的味道。

二解:汪林没说出口而由作者代她说的心里话。

6、找出还有此种用法的小节,然后分析理解。

明确:第六节,通过一个反问,两个感叹,表现了世人特别是富者的冷漠心态。

      第十七节,“街树蹿着芽”是自然事实,夜里人们看不见“树枝上嫩绿的芽子”是社会事实。的确,没有人间春意的春天算不上严格的春天。作者故意用歧疑的手法,抒发了对“春意”下不平等的嘲讽,呼吁驱除人间萧杀的秋意和残酷的冬意,让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三、分析题目

1、题目是浪漫的,内容却颇沉重,存在着“文不对题”的矛盾吗?春意本该是浪漫的,无奈现实是残酷的:”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是谁煞了春意的风景?

明确:不矛盾

2、文中确实写到“春意挂上了树梢”了吗?

明确:写到了,可以第一节为例。

分析“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

“浮”:有轻曼感,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通感,化无形为有形,从视觉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

总结:抽取文中部分内容概括为题,也是文学作品命名的常用手法,因此,从这角度说,并不文不对题。

3、题目和文章主题相矛盾,有何作用?

明确:题目充满诗意、十分浪漫,看了内容后,结果却出乎意料,这就造成了“期待落空”,而也正是这种“期待落空”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所以,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匠心独运收到了一种隐微的反讽效果。

四、举例总结写作特色

1、  夹叙夹议,笔墨含情

2、  线索分明,对比强烈

3、  反复强化,前后照应

4、  语随情变,感染力强

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② 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了③ 天空有了朦胧的春意的云彩④ 暖风如轻纱文章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白天的中央大街

① 外国女人的脚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② 人们在街上笑着打招呼,逛街③ 马车夫的脱下了大毡靴④ 冻伤腿的乞丐在乞讨⑤ 瞎人拉手风琴乞讨院内汪林又换了一身衣服,抽着烟晚上的中央大街① 中央大街充满音乐:流浪人的,日本舞场的,外国饭店的② 在风雪中寂寞的大街又号叫起来了③ 各色各样的人跑满了街④ 年轻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着音乐唱歌,和姑娘们一道说笑⑤ 街道的转角也是人,哀哭的,老人,孩子,母亲们三个场景中的人们其实可以归为两类,这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阳光里乞讨、哀哭。 


展开全文阅读
不同的人可能会作出相异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回答.     

  明确:在汪林看来,正当自己闭起眼睛,陶醉于”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中听着”春在歌唱”时,却从背后传来了”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样的不和谐音.”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瞎人扭歪着头卖艺讨钱唱出的调,太煞春意的风景了,这也是可以推测到汪林小姐的真实感受,这边是迫于基本生计的乞讨、卖艺,那边是夜夜笙歌,舞影婆娑;这边”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的见那边快乐的人群.还听的见那边快乐的声音.”这地方还是真正的人间春天吗?真正的春意应当注满每个人的心,不是偏向于极少数的人.不正是”那边”的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太煞了人类本应有的平等幸福的春意吗?

      萧红用饱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

 

北方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春意挂上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离骚》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下一篇:寒风吹彻:《现代散文选读》教案2(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