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710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想和做(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想和做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本文是怎样"摆事实,讲道理"的。
2.本文讲了哪些道理?
3.分析议论文论点提出的几种方式,准确把握论点。
4.学习"从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的写法。
第二课时
1.了解课文运用对照的方法来阐述道理。
2.课文阐述论点时,在哪些地方运用了对照的方法?
3.学习议论文中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4.阅读议论文,能找出文中表述作者观点主张的议论句,并从中找出论点。
教学建议
段落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5段)列举并评述"空想"和"死做"的具体表现,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三部分:(8段)联系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强调想的重要。
论证特点
本文的特色之一是摆事实讲道理。文中在摆事实讲道理时富于变化。如第一部分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第二部分的第一层(6-7段),先说道理后举例子,第二层(8段)举例与说理交叉进行,有时先举例后说理,有时先说理后举例,这样正反对照,论证有力。
本文说理脉络很清晰: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再论述如何联结,然后联系学校学习生活现状,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最后是简要的总结。由于联系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实性、针对性更强。
指导口语训练方法建议
两课时读懂课文,以口语训练为主。开始读课文,选择默读或散读的方式比较恰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认真思考和学习。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使用工具书,弄懂自己所不熟悉的字词的音、形、义。为了督促检查学生的自学,教师可以抽查若干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指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它的内容和写法,概括段落大意,体会作者批评这两种态度的语气和感情。可以让多一些学生发表看法,相互启发,补充意见,通过比较对照,从课文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自学教法建议
针对学生议论文基础薄弱、缺乏兴趣的弱点,引导他们自己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调动。
根据课文写得通俗,题材为学生熟悉的特点,启发学生自学联系感性材料,正确理解课文所阐明和主要道理。
文中的举例论证
这篇课文用举例说理的方法,论证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文章夹叙夹议,正反比较,说理辩证。事例证明道理,道理来自事例。举例是叙,说理是议,夹叙夹议,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深入浅出的来证明道理。举例则有正例(如"记住动植物的分类"等),也有反例(如学语文"硬读课文"等),正反对比鲜明。从正反对比中,把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作了辩证的论述。
本文的分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单一论点,学起来较为容易,如果有中心论点,又有几个分论点,学起来就有较大的难度了。《想和做》一文就是这样。所以列出本文的分论点,便可以突破难点了。其分论点如下:
A、一面做一面想是非常重要的。
B、在行动中去想,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C、想和做紧密结合很有现实意义。
D、想和做相脱离是要不得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从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的写法。
2.明确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并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
3.在议论文中运用说理和举例相互配合的写法
4.指导并启发学生把读书和表达的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议论文,仿作议论体短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评现象引论点(为什么?)
概述两种人的表现(第1-2段)
简要评析两种人,着重分析后一种人(第3-4段)
归纳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第5段)
二、具体论述(怎么样?)
想和做的关系,怎样"联结""从实际出发" (第6-7段)
幻灯片设计
把本文列举的七个事例用幻灯片等媒体打出文字或图像:
1、有的人只读不想,只记不想。
2、有的人"空想"不做。
3、有的人"死做"不想。
4、有的人在学习上能想出有效而且省力的办法。
5、人类文化是怎样进步的。
6、人怎样才能学会游泳。
7、课外活动怎样会劳而无功。
《想和做》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想"和"做"的关系,我们平时是否认真想过?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是"空想"或一味"死做",都不会把事情做好,想和做一定要联结起来。本文作者胡绳(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针对一般人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象提出议论题目,通过分析评述,提出上述的观点。现在,我们一起研读本文是怎样围绕想和做的关系展开议论的。
二、学生各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① 识记生疏词语。
②标记段落,归纳每一段的段意。
三、朗读课文(请若干个同学逐段连读,朗诵全文)
四、思考问题(学生分组研讨,然后集中意见,代表发言,老师指导修正)
①文中列举了几个事例?用原文概括性语言或自己归纳出来。
答案:全文列举了七个事例:A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B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C人类文化怎样不断地进步的;D人怎样学会以游泳的;E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F另一些同学能想出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G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的学术团体。
②课文论述了什么道理?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述这些道理的?
展开全文阅读
答案:道理之一:"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是通过上述事例A、B、C来论述的。道理之二:"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这是通过上述第一组事例D和第二组事例E、F、G来论述的。
③分析下面5句话在原文各段中所起的作用是"归纳"作用还是"过渡"作用。
A第6段中"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过渡)
B第5段中"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归纳)
C第2段中"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过渡)
D第7段中"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归纳)
E第9段中"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断的去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归纳)
五、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概括文意。(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并修正)
六、课后作业
①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②复习课上的学习内容,整理听课笔记。
③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①让5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第1-5段。
②同时思考并回答问题:在课文1-2段中,作者列举了想和做分离的哪两种表现?并在课本上划出主要词语
明确:文章先从反面列举这两种表现,一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二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主要词语:"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根据……习惯"、"命令"、"通例"、"依葫芦画瓢"。
③学生分组研讨下列问题,并选派代表上讲台讲解。(讲解的同时打出投影片)
A、作者对这两种人怎么样评价?请用课文第3段的原话简明
回答。
明确:对前一种人"瞧不起",对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
B、课文怎么样阐述"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不值得赞美?
(请根据课文第4段回答)。
明确:课文把这种人与"牛马"进行类比,"成年累月"、"在鞭子下"、"永远不会想一想",表明牛马不动脑筋,这正是只做不想的人的写照。
C、分析课文第5段,简述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讲解:第5 段是一个关键的段落,它总上启下,提出了中心论点。1-2句总结上文,不 会用"空想"和"死做"准确地概括了上述两种表现。第3句指"空想""死做"的害处--"不会得到进步"。第4句提出作者的主张和看法,鲜明地揭示了中心论点:想和做是不可分割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即论述想和做为什么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让学生齐读课文第6、7两段。
②学生分组研讨并选出代表对下面的问题在讲台上讲解。
D、课文怎么样转入论述想和做怎样联结起来?第6节论证的思路是怎样的?第6、7两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课文论述了想和做为什么一定要联结起来的道理以后,进一步论述了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第6段首先用设问句,鲜明地提出并简要回答所要阐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要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去接近实际,就要"观察","还得有行动"。再举学游泳的例子来证明,反复强调"试验"即行动的重要性。用"一定要……"等句同"如果只……"等句构成正确和错误的鲜明对照,论述了学会游泳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靠行动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指出行动--想--行动,循环往复,才能获得"真正的道理",只有行动,才能证明想得对不对。
三、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
①让学生齐读课文第8、9两段。
②学生分组研讨并选出代表对下面的问题在讲台上讲解。
E、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举出了什么实例?最后是怎么样说理的?第9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修正并归纳:
指出看法--"有些学生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
举出实例--"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只读不想";"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只记不想"等。
简要说理--不能以旧悟新,"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
第9段是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想"的重要性。
四、阅读全文,归纳小结。
①学生各自读全文,整体理解本文写作的思路和目的。
②归纳小结:
本文沿着"想和做为什么要联结起来,怎样联结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如何联结起?quot;的思路展开论证。在论证自己见解的时候,举例很重要。先举例(或列举现象)后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第一、二部分);举例和说理相结合,重视分析说理,富有说服力(第三、四部分)。这样(材料与观点统一),有助于培养人们用事实证明论点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②研讨课文,回答问题(见"能力训练")
探究活动
哨子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准确、严密的语言,认识本文生动活泼、褒贬分明、幽默、含蓄的语言特点。
2.透过具体例子的生动阐述,把握文章论述的要点。
3.学习提出论点的方法,着重学习讲道理后,归纳出论点的方法和从一个故事或某种现象、某种事例引出论点的方法,以及根据生活中某些经历,得到启发,归纳论点的写法。
4.学习用丰富多彩的实例论证论点的方法,即例证法。
教学建议
思想主题
本文以"哨子"为题,新颖而不落俗套。"哨子"的比喻义是"不必要的东西",或比喻许多人所追求的对其价值做出错误估价的事物。
"哨子"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思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巧妙地提出人生价值观问题,以小见大,确实值得学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有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妨做一些深入的思考,或者换一个角度,或许就有所发现。例如学习上克服困难取得进步,可以联想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遇到困难,对困难的态度决定于个人的意志 ,由小可以写大,提出自己的论点。但要注意,对事的分析应从小处入手,不宜东拉西扯,什么都写,结果反而模糊不清,不知所云。
要抓住两个重点
自学这篇课文,要抓住学习的两个重点:一是理解文中要告诉人们的一个深刻道理;二是弄清楚文中是怎样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引出道理的,怎样将记叙与议论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一边理清全文思路,一边分析写作特点。
结构内容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叙述自己的一个生活实例:为"哨子"付出过高的价钱,带来悔恨;从"哨子"事件中吸取教训,常常受益。
第二部分(3-10段):列举自己观察到的社会上的各种类型的"哨子"现象,从中归纳引出论点。
第一层:(第3段):总提自己观察到的社会上的种?quot;哨子"现象,引出下文。
第二层(第4-9段):用六种事例并加以评述,说明"哨子"使这些人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第三层(第10段):归纳论点:许多人"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太高的代价"。
写作背景
富兰克林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哨子》一文,就是根据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例而提出论点:许多人由于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计,因而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遭受了难以忍受的悲苦。《哨子》一文所举的事例,看似随手拈来,实际是作者的生活积累的真实写照,俗话说:"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多观察、勤思考、善于总结,人人都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都能根据需要把这些素材编织成文,关键是要学习作者的多思、善练。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本文从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实例中提出论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接着课文以"哨子"比喻对其价值作出错误估计的事物,一一列举评述;A恩宠荣禄(权势);B所谓的名望;C财产;D寻欢作乐;E远远超出生活水平的享受;F依从父母之命或贪求荣华会出了太高的代价。根据以上六种事例,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想象和分析,也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现实中,包括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事实来举出例子,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分析这篇议论文。
展开余文
多变的写法与活泼的语言
一般说来,议论文选用事例不宜过多,因为过多会使论点湮没在事例之中,无法体现简练明快的特点,而此文却不同,六个事例一气贯下,细细辨别,作者对荣誉、地位、财物、婚姻等与自己心目中的事业作了一番比较,轻前者而重后者,思想品格显得高出一筹。在叙述六个事例时,为避免呆板,人称、语气稍有变化,使语言活泼起来,这种写法值得品味。
重点、难点
找议论文的论点:一篇议论文,一般说来论点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读者比较容易捕捉。论点的出现也有一定的规律,有时标题就是论点,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有时论点在论述的过程中,如《想和做》;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哨子"一文,依次运用了六个事例,从六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他们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这一论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哨子》,作者富兰克林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者,科学家。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贡献,发明了避雷针。他年轻时注意培养美德,要求自己每天晚上自省日间的某些过失,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二、指导预习
①提示预习要点:(投影或用小黑板出示)
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B、本文是怎样列举"哨子"现象,从中归纳引出论点的?
C、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生动活泼的特点。
②学生各自阅读课文并完成作业:
A、利用工具书,识记生疏的词语
B、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请你为本文重拟一个标题,要体现中心论点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本文以"哨子"为标题,新鲜不落俗套,这个标题提示了论述的缘由。可以另拟标题:《从"哨子"谈起》或《莫错估事物的价值,应该追求有真正价值的事物》。
C、课文第一段用的五次"哨子",同后面用的九次"哨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第一段中用的五次"哨子"是指生活中的实物,即能吹响的器物。第二段用的"哨子",比喻"不必要的东西"。第三至十段用的八次"哨子"比喻许多人所追求的对其价值作出错误估价的事物,除第三段的"哨子"是泛指外,从第四段起,所有的"哨子"在文内还有特指,如第四段的"哨子"比喻"恩宠荣禄"(权势);第五段的"哨子"比喻"名望",第六段的"哨子"比喻"财产"等等。
三、研读课文
①先齐读课文,再分组讨论全文的结构层次(组内推选代表讲解,其他同学补充)。
②老师指导归纳:全文分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叙述自己的一个生活实例:为"哨子"付出过高的价钱,带来忏悔;从"哨子"事件中吸取教训,从而常常受益。
第二部分:列举自己观察到社会上的各种类型的"哨子"现象,从中引出论点。
四、研究回答"预习要点"
①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许多人"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
① 文中怎样列举"哨子"现象,从中归纳出论点的?
明确:本文作者亲身经历(包括观察)的生活实例中提出论
点,给人以启示。先叙作者幼年时一个生活实例并归结出经验教训,由此对一个"哨子"的价值作出了错误的估价,因而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价钱"。因此而"懊恼"、"悔恨"。
接着,课文以"哨子"比喻对其价值作出错误估价的事物。一一列举评述:
A、"哨子"--恩宠荣禄"(权势);
B、"哨子"--所谓"名望";
C、"哨子"--"财产";
D、"哨子"--寻欢作乐;
E、"哨子"--远远超出生活水平的享受;
F、"哨子"--依从父母之命或贪求荣华付出了太高的代价。从而引出中心论点。
② 体会文章语言表达生动活泼的特点。
评述"哨子"现象时,有4次用第三人称(他或她),2次用
第二人称(你);既有陈述,又有感叹;分别用"过高的代价" ,"太高的代价"、"太高太高的代价"的语句。这样略有变化的论述,既准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又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词语褒贬分明(如慷慨无私、精致、温顺、人面兽心、寻欢作乐、恶劣等),使语言鲜明有力。
五、 纳小结
本文从生活各个方面,依次列举种种事例,证明同一论点,
是议论文中不多见的样式。课文最后1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指出某些人的悲苦是由于对事物作出错误估价造成的,从而告诉我们,只要正确估价事物的价值,才能始终保持身心的快乐。
六、课后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②说说"付出了太高的代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具体文字回答)
③第二段表明作者对他们怎样的态度:(答案为C)
A、同情 B、嘲弄 C、痛惜 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③ 体会本文通过对"哨子"的论述而提出论点的写作思路。
钟琴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想和做(九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谈骨气(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