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796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求谏》学案(5)(人教版高二选修)
第五部分:相关链接
一、相关材料
朱元璋——朱升: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雄才伟略、目光高远的皇帝,他以工于心计、深谙统御用人之术而著称。当时,起义军各自为战、各自称帝,而他却韬光养晦,听从儒士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潜心壮大自己的地盘和队伍,避免“枪打出头鸟”,等到其他起义军与元朝大军相互撕杀得两败俱伤时,他才脱颖而出,将二者一并歼灭,称雄于天下。
刘邦——樊哙张良: 进咸阳后,刘邦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齐威王——邹忌: 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比尔盖茨: 在一次会议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受到严厉指责,一名技术员指出公司开发网络浏览器滞后。盖茨略作沉吟,决然自责,并向与会者诚恳道歉,此举也宣告了”微软”经营方向的转型。盖茨后来谈起这件事时说:“我不想在面子问题上浪费时间,那是没有意义的。特权会使人腐化,但我想保持前进的动力。”从当年的毛头小伙一跃而为世界首富,这样的成功并没有塞住的盖茨耳朵。学会聆听,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敢谏鼓: 尧设“敢谏鼓”,广开言路,开张圣听,纳谏除弊。
马谡——诸葛亮、王平: 诸葛亮嘱咐马谡:“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最终导致兵败街亭。
夏桀——关龙逢: 关龙逢,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周厉王——邵公: (厉王止谤) 周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华罗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书时,老师说他永远不会有出息,是个“笨学生”,然而其不自卑,相信自己,勤奋学习,积极好问,终于成为一代英才。
词语解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二、相关阅读
“贞观之治”和《贞观政要》的辩证关系及其启示
因为有”贞观之治”的出现,才有《贞观政要》的撰写;而《贞观政要》的面世与流传,又使”贞观之治”更加显赫于青史,影响于后世。这是历史与史书的辩证关系的一个突出表现。人们从这种辩证关系中得到无穷的启示,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
吴兢撰写《贞观政要》并把它献给唐玄宗,其本意在《贞观政要•序》和他的《上〈贞观政要〉表》中说得很真切。他在序中写道:”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太宗君臣”垂世立教”的美德、”典谟谏奏”的词理,都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只要当今君臣”克遵前规,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把他的撰述宗旨说得更加清楚。他写道:”伏愿行之而有恒,思之而不倦,则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昔殷汤不如尧舜,伊尹耻之;陛下倘不修祖业,微臣亦耻之。”(《全唐文》卷三九八)显然,吴兢认为他所处的时期的政治,已远远比不上唐太宗时期的政治了。因此,他以耿直而诚恳的心情,向唐玄宗提出了这样的希望。
千百年来,人们重视《贞观政要》,阅读、讲解《贞观政要》,归根到底,是要通过它去认识和体验”贞观之治”并从中受到激励与启示。这已为千余年来《贞观政要》流传的历史和人们对它的评价所证明。唐朝皇帝如宣宗,是把它作为座右铭来看待的。金熙宗把它作为案头书来读,认为”见其君臣议论,大可规法”。元仁宗赞扬它”有益于国家”。明宪宗认为”其论治乱兴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鉴戒”。清乾隆皇帝通过”读其书,想其时”,探讨贞观年间”其所以致治”,重要原因在于任用诸贤。唐、宋以下,大臣、文士也都从各自的认识出发评论了《贞观政要》的价值。其中,元人戈直的《贞观政要》序所论是有代表性的。第一,他称赞《贞观政要》的史文和纪事有重大的历史影响,说它”质朴该赡,而所纪之事详。是
展开全文阅读
则太宗之事章章较著于天下后世者,岂非此书之力哉!”这是指出《贞观政要》对于反映”贞观之治”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他指出”贞观之治”的业绩对于后世的意义,认为唐太宗”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是说明后人从唐太宗的政治作风中可以借鉴的具体内容。
《贞观政要》这部史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受到上自在位皇帝、下至普通士人的推崇、重视,以至于规法、仿效,可见它的历史分量是很重的。这一点,当勿庸置疑。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历史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人们从认识”贞观之治”与《贞观政要》的关系中,仍然可以获得许多启示。早在2000多年前,太史公司马迁就说过这样的话:”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史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其大意是:后世的人们认识历史上的事情,是作为一面镜子来看待,古今情形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成功,所以不要把古今混同起来。这话不仅适用于古人,也适用于今人。因此,今人读《贞观政要》,首先固然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和说明”贞观之治”其致治的原因,其次则是通过《贞观政要》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历史智慧而探寻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现实的历史运动和自身的社会实践。
在这方面,《贞观政要》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譬如,唐太宗在即位后不久曾对大臣们说:”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仁义》)这里说的”人无常俗”、”政有治乱”,”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是关系到实现政治稳定的信念和途径。又如,唐太宗对魏徵说:”自古侯王能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故尔。朕所有子弟欲使见前言往行,冀其以为规范。”于是命魏徵”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赐诸王。”(《教戒太子诸王》)当然,诸王未必都能因此从善弃恶,但这种认识和做法却是必要的。再如,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回答道:”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唐太宗称是:”信如卿言。”(《崇儒学》)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这是贞观朝君臣的共识。还有:魏徵所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君道》)魏徵回答唐太宗所问,认为守天下”甚难”,这是因为:”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政体》)魏徵又引用《礼记•曲礼》上的话阐明全面看待和评价一个人的原则说:”《礼记》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若憎而不知其善,则为善者必惧。爱而不知其恶,则为恶者实繁。”(《君臣鉴戒》)
等等。这些都是带有规律性或普遍性原则的认识,其内容可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但其本质却不会过时;正因为这些认识是同有关的史事结合在一起,故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
清人龚自珍说过:”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定庵全集类编》卷四《乙丙之际著议第九》)。吴兢的《贞观政要》,正是一部出于”良史之忧”的著作,必能为今日之”智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邓仲达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求谏》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材教法分析(1)(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求谏》学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