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444  
标签:教学论文
追寻阅读中的语感


       

      文/韩雪屏

       

      一

       

      语文教学界对于“语感”曾经有过一段沸沸扬扬的大讨论。但是,当时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并没有能够得出比较全面和一致的看法。这给人们留下了不少遗憾,也给我们开辟出继续研究和实践的广阔空间。

      在众说纷纭的“语感”定义中,我们以为还是下述定义具有执一驭万的意义: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①。这个定义语句虽然平实,但却具有相当广泛的包摄力。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以下涵义:

      1.语感的主体是言语者,即从事听、读、说、写言语实践活动的人。听读,是听话人,是读者,是言语的理解和接受者;说写,是说话人,是作者,是言语的表达和发送者。不从事言语活动,就无从谈论语感。

      2.刺激或引发主体语感的客体对象是言语(即上述定义中的“语言文字”)。言语是言语主体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听的和说的,是口头语言,写的和读的,是书面言语。不论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言语主体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表示一定意义而形成的连贯的话语。由于语境、交际目的和内容的不同,话语具有不同的用语特点,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体风格。

      3.语感的过程和结果是对于言语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感受,指的是感觉器官对适宜的刺激的感觉能力。理解,指的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能力。由此可知,语感,在实质上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应该强调的是语感的“感受性”与“理解性”的一致。良好的语感不应当只停留在一种朦胧的感受上,初步的感受对于语感来说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只有在初步感受和“意会”的基础上,赋予语感以理解的性质,达到可以“言传”的地步,这样的语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这一点在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尤为必要。

      阅读中的语感来源于读物言语材料对读者感官的刺激,以及读者对言语材料的理解和接受。因而,阅读中的语感更富有感受性和理解性的特点,更具有可追寻的痕迹和可以言传的性质。阅读语感由于言语材料单位的大小不同,又可以分为微观语感和宏观语感。

      二

       

      阅读中的微观语感,指的是读者对语言材料中词语或句子的感受和理解。词语和句子有哪些特点可能激发、诱导读者的感受,唤醒读者的各具特色的理解和想象呢?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曾经指出:“每个词可以分析为四种要素: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形体,第三是意义,第四是功能。说得简单点,可说词都有音、形、义、能四种因素。四种因素之中,形体因素是文字上独有的,其余三种因素都是语言文字上共有的。这音、形、义、能四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声音和形体是可以耳闻目见的,可以称为形态;意义和功能是要凭借耳闻目见的形态才能心领神会的,我们可以称为品格。形态是外显的,品格是内蕴的。”②这一段话告诉我们语言表义的最小分子——词,可以分为音、形、义、能四种因素。这四种因素实际上在引导和规范着读者的语感发生。

      下面,让我们举些例子来说明阅读中微观语感的踪迹。

      1.形体感汉字形体以象喻理,读者可以从字形上直接获得其表层的意象和深层的意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苇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言语符号始终与人脑中的表象联想和想象结合在一起。因此,按照词语和表象的关系,可以把词语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与表象联系比较紧密的词语,比如叙述描写言语中的风花雪月、草木虫鱼、珍禽异兽、高山长河、黄原绿野、朝云暮雨、惊雷急电、痴男怨女、琴棋书画等等。与这些词语相联系的表象是清晰而稳定的。当读者看到这些词语时,比较容易产生相关的表象感受和联想。第二类词语与表象联系得不甚紧密,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不大容易产生表象感受和联想。

      2.声音感汉语词句带给读者的声音感受在诗、歌、辞、赋等韵文体裁中是十分清晰和重要的。但是,应当指出的是,言语的调音协律,决不是韵文语体的专利。优秀的作家在写作时十分注意用语的声音。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个字的声音。不仅写文章是这样,写报告也是这样。我总希望我的报告可以一字不改的拿来念,人家都能听得明白。……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这一番话生动地传达了作者执笔为文时对言语音律的追求,即便是在散文体式中,语句的声音感也是不容忽略的。例如:“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串;或做文章,则夸夸其谈地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这段文字的词汇集中了许多成语、古语和俗语,形成了亦庄亦谐、揶揄讽刺的言语风格。句式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或两两相映对举,或一一排比列举,使句群呈现出一以贯之的气势,有力地表现出对主观主义者的抨击和声讨。末句以“这”指代词总束前面各句,严肃地批评了党内若干主观主义者的不良学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句的调音修饰:“一大串”和“一大篇”,“之意”和“之心”,都是平仄相和;又在“实”“坚”“一”“飞”等字的平声音流中,间以“是”字仄韵,致使句群整体声调铿锵,节奏起伏,很好地体现了政论语体的口语特色,使听者易听,读者乐读。


展开全文阅读
      3.意义感人们对于言语的感受和理解首先来源于言语的意义。因而,意义感应该是敏锐、深刻的语感的核心。词语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它的转义。因为“语言单位的转义是话语表情力的重要来源,通过转义才能产生形象的联想并补充感情色彩。转义的规律是话语形象性感情性的重要表现规律,因而形成语言单位转义的各种语义手段也就成为描绘修辞手段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常用的语义手段有搭配、替换、关联、夸张等”③。例如下列诸句:

      例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

      例②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③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老山界》)

      例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的叔叔于勒》)

      例⑤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孔乙己》)

      例⑥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春》)

      例⑦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故乡》)

      例①中用“狡猾”来修饰“儿童”显然是一种超乎寻常意义的搭配,表示出儿童在慈祥的老师面前的一种机灵、耍小聪明和自鸣得意的情绪。例②中“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三词连续配置,充分地表达了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的情态和贡献。例③中“远”和“近”、“洪大”和“细切”是反义词配用,极其准确地传达出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对于金钱泯灭亲情的不解、不满和无可奈何。例⑤中的“可惜”是一个很关键的词,它与全文所用的11个“笑”字相匹配,与可能运用的“可怜”“可悲”“可恶”“可厌”等词相比较,饱含了作者对孔乙己无限的同情和惋惜。例⑥中的“逼”字,有一种扑入眼帘、满眼皆绿、目不暇接的意思,这个意思是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临时产生的一种附着意义。例⑦中的“横”字所表示的破旧、低矮、毫无生气的农舍形象,在当时社会大语境和“我”的具体心境中,为中国农村平添了一股衰败、凋敝和凄凉的气氛。选用这一“横”字,与上下文语境中的“阴晦”“冷风”“苍黄”“没有活气”“悲凉”等词语和谐贯通,使得语段的意义更为集中、色彩更加调和、形象更为鲜明。

      以上诸句涉及词语在句中的临时附加意义、感情色彩意义、同义词的复用、反义词的配用、关键词的选用、词语顺序不可移易等等。词语在句子之中的表意方式是不可穷尽的,读者的语感必将追随言语材料的特征而灵活变化。

      4.功能感所谓“功能”,就是词在语文组织中的活动能力。“词的功能与语文组织有连带关系。功能是词参加一定配置的能力,组织是由功能决定的词与词的配置。组织要受功能的限制,功能要到参加组织才能显现”。“我们讲功能是要讲分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研究语文组织,要注意分子是什么,但更要注意分子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单注意分子本身的意义或形态,是无法正确地说明语文组织的;单注意分子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完全排斥分子本身,那也是无法说明语文组织的”。

      例如,各种语序不同的句式都有潜在的表情功能,其中超常语序的句式表情色彩尤其明显。例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国歌)“怎么了,你?”(《荷花淀》)这是谓语变式句,前置谓语在国歌中具有大敌当前时急迫呼唤、热烈鼓动的表情色彩;后例对话中流露了急切的、要求快速传递信息的心理情态。“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这是修饰语变式句,定语后置有强调定语的表情功能。“余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记之”。(陈毅杜甫草堂题记)“千古”与“诗人”两个词在短语和句子的组织中先后次序发生了变化,意义也就发生了变化。“千古诗人”简洁地概括了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的位置;“诗人千古”准确表达了后人对于诗圣的永久缅怀。

      又如,以下几个例句的创新形式:

      例①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海燕》)

      例②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

      例③半晌疑云,不,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一下子,全都消尽散绝了。(《琐忆》)

      在这几句话中,或用“是”表示再次肯定的语气,或用“不”去否定前面刚刚说过的话。这样,就形成了“自肯定句”或“自否定句”的格局。这种组织和配置关系,清楚地显示出作者在执笔为文过程中或是仔细回忆,或是认真估量的心态;从中表现出作者对已往生活的深情留恋,对某种思想和感受的确认无疑。作者所传递的这些细致的情态,来源于这些创新句式的表情功能。

      如同不可穷尽词语在句中的表义方式一样,语言在组织中的功能也是不可穷举的。但是,只要我们树立起语言的组织功能意识,那么,我们就可以随时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去发觉词和句子在语文组织中的不同的活动方式和表达效果,就可以在千变万化的言语现象中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言语感受和理解力,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敏锐的语感。

      三

       

      阅读中的宏观语感指的是读者对完整语篇的整体感受和理解。一个完整的语篇是从哪些方面引导和制约着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呢?

      首先,一个完整的语篇是一个动态的语言活动过程。人们使用语言的规律就是言语活动的规律。语言学家王德春在《现代修辞学》中提出如下三条言语规律:“第一,使用语言总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之中,而且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第二,使用语言要正确选择语言体系中的成分,组成话语以表达思想;第三,使用语言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这样,语境规律、话语规律、目的规律,就成为语言规律的重要内涵。

      其次,完整的语篇也是一个静态的作品。这个成品既有特定的言语内容,也有特定的言语形式。这个成品既要使用社会语言体系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手段等等共同成分,也有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为了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而形成的功能不同的语体风格。言语,既遵循着语言的共同规律,也呈现出个人在使用语言时的种种变异和创新。言语,可以简短到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以铺排成一个语段、一个语篇。因此,语言规律、言语技法、语体功能、语篇构成等等,就成为言语成品的重要元素。


展开余文
      这样,我们就可以追寻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宏观语感的踪迹:

      1.语意感人们的交际总是要表达某种特定的意思,达到一定的目的的。语意感,指的是作者要写什么,读者要读解的是什么。总的来说,人们言语交际状况有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1)叙事型叙事型交际是使交际对象了解情况,包括社会生活和人的思维活动。如:口头交际时的日常谈话、工作汇报、情况交流;书面交际中的公文事务、新闻报道等等。这种交际是叙述、说明性的,目的是向交际对象告知。

      (2)说理型说理型交际是使交际对象明白道理,包括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规律、人的思维规律。如政论文、学术论文、科学著作等等。这种交际是议论、说理性的,目的是说服交际对象。

      (3)传情型传情型交际是使交际对象形象地感受所表达的思想。从交际内容来说,传情也离不开叙述或说明事物和事理,但是这种叙述是就事传情。因而,这是一种情感性交际,其目的是使交际对象动情。总之,了解作者在语篇中写了什么,是读者首先需要形成的语感。

      此外,感受和理解语意,还需要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意思。一般说来,作者所表达的语意和他的表达意图是一致的。但有时由于言语环境的种种限制,作者的语意和意图也不完全一致。有时作者把自己的意图用明确的语句述说出来,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作者把自己的意图隐藏在言语的背后,需要读者依据特定的言语环境去揭示和领会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和真实的意图。

      2.语体感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中,由于交际任务和交际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言语特点。语体就是为适应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言语材料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总和。由语音、词汇、句法等构成的语言材料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但是这些语言材料在言语交际过程发生了功能分化现象。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社会交际的三种主要类型。叙述型交际对语言表达提出的要求是清楚明白、简约练达。实现这一要求的主要方法是从语言的同义手段中选择适合于特定语境和特定目的的手段,让人如实地、清楚地了解所表达的意思。说理型交际对语言表达提出的要求是准确清楚、周密完善。实现这一要求的方法,除了注意选择词语之外,还要特别重视谋篇,也经常使用比喻、设问、排比等修辞格。传情型交际对语言表达提出的要求是生动形象、含蓄优美。实现这一要求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描绘修辞手段,还要注意协调音律等等。一般说来,语体可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书面语体又可分为科学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和文艺语体。

      3.语技感如果说语感的作用是在指导和规范言语主体依据言语环境和交际目的、交际内容的需要去说话和写作,解决言语作品写成什么样式的问题,那么,语技感就要解决怎么样才能写出得体的样式,以及这样的体式为什么是最得体的。

      语体是从全民语言材料的功能分化的角度去研究适应各种不同社会交际需要的言语风格类型;语技则是从言语个体如何使用全民语言材料写出得体的言语,以至形成了个人言语的独特风格。换言之,语体感侧重于对于言语成品静态样式的整体区分和识别;语技感,则侧重于对作者运用语言的动态生成过程和方法的分析与评鉴。从完整的语篇去考察言语技法,除了要掌握微观语感的要领之外,还需要研究语篇的结构、话语的衔接规律等。

      4.语境感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言语有自身活动的规律,因而,语感最终应当遵循言语活动的规律和言语成品内部结构的规律。言语的主要规律之一就是“使用语言总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之中,而且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因此,读者养成自觉和敏锐的语境感就十分必要了。事实上,我们在前面说明语意感、语体感、语技感时,没有一项能够离得开语境的制约。

      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现代修辞学的鼻祖陈望道先生就已经在他于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仅是语辞的修辞,更不应是离开题意的修饰。……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他在这一著作中还提出了“六何说”“何故”,写说的目的;“何事”,写说的事项;“何人”,谁对谁说;“何地”,写说者所在的地点;“何时”,写说的时间;“何如”,怎样写说。由此,“六何”就成为语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当代语言学界对于语境的研究讨论十分活跃,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比如,王德春和陈晨在《现代修辞学》中提出六条有关语境的定义及规律,对于我们研究语感和语感教学极具参考价值。这六条规律是:①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②依赖于构成语境的客观因素,就出现一系列言语的特点,并形成一定的体系,这就是语体。③由构成语境的主观因素决定了个人使用语言的特点,这就是风格。④语境中的阶级思想因素和时代因素又影响着人们使用语言的作风,这就是文风。⑤修辞方法要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显示修辞效果,采用修辞方法必须依赖语境。⑥语言美、言语修养等问题也要联系语境来分析。

      但是,人们听到和看到的只有连贯的言语。换言之,语境虽然从总体上制约和决定语意(表达什么)、意图(为什么表达)、语体(表达成什么样式)和语技(怎么样表达),但是,一般地说,在言语作品(尤其是文艺语体)中,并没有语境独立存在的地方。听说双方由于处于共同的现实存在的语境,还可以在对话中通过经常的询问、解答,互相协调交际过程,达成交际目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时时处处受到语境的约束,但言语作品一旦成形,语境就隐匿在言语的背后,作者也就沉默了。读者和作者并没有共处的现实语境,言语成品就成为折射语境的惟一的影象了。因此,研究语境,一方面应当研究语境是怎样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还应研究如何通过言语去推断语境及其作用。有研究者指出:“从表达一方来说,主要是:依据特定语境的表达需要来选择语言中的同义形式以组合相应的言语形式,甚至创造特殊的表达方式;利用语境因素来排除歧义,使语言中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获得明确的单义性;借助语境中特定的情境意义衬补语言本身的意义,传达言外之意。从接受一方来说,便是联系语境对言语形式进行分解、合成,还原为对方所表达的思想内容。”④还有的研究者把这两个方面称做“语境生成”和“语境还原”。

      注释:

      ①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第88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陈望道《文法简论》第39—4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③王德春、陈晨编著《现代修辞学》第28页、43页、272—275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④刘焕辉《语境与言语交际》,参见西桢光正编《语境研究论文集》第438—459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标签:教学论文 追寻阅读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活动教学化——“活动式”教学实验简介
下一篇:主体主动主人——语文教育的理念与实现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