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182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知识目标: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了解文言常识,掌握一些重要字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文言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并积累实虚词文言知识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3.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4.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6.竞赛法

竞赛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并切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资料

五.教学设想

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搞,因此课时准备我预计是3课时。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尽量使用竞赛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字音归类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这个世界上除了《圣经》以外的第二大畅销出版物是什么呢?是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对我国影响很大,同时它的思想对中国周边的国家,例如日本、韩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思想在日本传播已有1700多年,而《论语》也是日本人最熟知的中文典籍。“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打造了今天的日本。”日本作家涉泽荣一的这句话很能代表《论语》对日本的重要性。安倍晋三刚当选总理时,就委托秘书从孔健处要了一本日文版《论语》。“熟悉安倍的一位日本政要亲口告诉我,安倍曾经说过要先把《论语》读一读,才能当好总理。不光安倍,日本很多政治家都希望从中国古典特别是《论语》中汲取智慧。一位当今日本国会议员就曾说过,“孔子思想是我们执政的理论基础。”   韩国著名的儒学研究教育中心成均馆(1398年建立)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首尔文庙大成殿和全国两百多所地方“乡校”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追悼孔子及众多儒家圣贤。韩国不仅也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而且祭孔仪式已经连续举行了1600多年。前任成均馆馆长崔昌圭曾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今天更要好好学学孔子的《论语》,理解圣人的思想。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第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归纳整理:

a) 生字词:矣(yǐ)愠(yùn)弘(hóng)柏(bǎi)罔(wǎng)殆(dài)诲(huǐ)

b) 多音字:论(lún)语    三省(xǐng)吾身    不亦乐(lè)乎    传(chuán)不习乎    任重(zhòng)而道远    曾(zēng)参(shēn)

c) 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读yuè,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读rǔ,你。③是知也    “知”通“智”,读zhì,聪明,智慧。


展开全文阅读
(2).听读第二遍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听读第三遍,标记轻重: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轻读。

(4)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

(5)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分四组读完,一组比赛后,其他三组进行点评,最后分组齐读比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四. 积累词汇、疏通文意

一)小组合作解决前三则的词汇理解和句子翻译。

1.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

2.每个组都有机会提出六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

3.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一则或一则中的某句。

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

二)教师补充引导的内容:

第一则: 

1.字词补充:“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2.探讨问题: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第二则

1.字词补充: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省”(xǐng),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2.探讨问题:这一则讲了做人要时刻反省什么?

反省做事是否尽力负责,待人是否真诚,学习是否认真。

第三则

1.字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探讨问题: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六、课堂反馈练习(投影显示)

课堂反馈练习也尽量采取竞赛方式进行,例如,可以组和组之间比比谁对得多;也可以每组选一个代表上来做,不会的其他的组员帮助他,然后比比哪个组完成得最好,协作能力最好;也可以同桌互批互改互比。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不亦说(    )乎。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    )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

(5)是知(    )也。

2.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学而》)

3.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七.教师小结

八.作业1.背诵两则,2.整理译文,3. 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的现代汉语是什么意思,“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析读6则内容 。2、将一词多义、重点词、古今异义词和难句翻译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二.进行新课,积累词汇、疏通文意

一)小组合作解决4~9则的词汇理解和句子翻译。

1.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

2.每个组都有机会提出六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教师可以分配任务);

3.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一则或一则中的某句。

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

二)教师补充

1.第四则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2.第五则

1)讲解重点词、翻译

“汝”,你。是知也,是,代词,此、这的意思。知。通“智”

2)分析含义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3.第六则

1)讲解重点词、翻译

贤,贤人。齐,看齐。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展开余文
2)分析

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向贤人看齐,反省自己有没有缺点,这样做可以让自己不断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4.第七则

1)讲解重点词、翻译

三,不是确数,泛指。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分析句子

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必须建立什么样的前提上?

明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第八则

1)讲解重点词、翻译

已,停止。弘,刚毅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2)分析句子

历史上有哪一些人物符合曾子的评价?

明确:马克思、周恩来等

6.第九则

1)讲解重点词、翻译

凋,凋谢。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2)分析句子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和社会上刚正不阿的人。

三.教师引导学生对字词、难句进行分类进行整理。

1、字词整理

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重点词、古今异义词来分类整理

2、难句翻译整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来定)

四.练习反馈

1.解释下列加粗字。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可以为师矣。

(4)思而不学则殆。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士不可以不弘毅。

2.翻译下列句子。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小结

学生小姐小结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点评同学们的表现

六.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将重点词和翻译整理放在笔记本上。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2、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

检查作业与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二、授新课

1.学习第十则

1)重点字词讲解、翻译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2)分析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

明确: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1)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2)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语言活学活用

1)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一个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想到什么写什么,基本没有过多思考,不会做的就空着交上来,他的作业质量不高,总是不能得优,有时还得了“差”;还有一位同学,上课老师讲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他懂得如何回答,然后他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其他的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从来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打他,但是他却经常去打别人,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2)指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运用语言,操作方式是请一个同学讲一个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故事或者历史小故事,让其他同学们来猜猜可以用《论语十则》中那一则来验证的。

这个环节采用竞赛式,讲故事的和猜对的都加分,最后算总分来决定优胜组。

三、背诵接龙。

教师指导背诵,要求语音准确、声音响亮,切忌断句、破句,并参考朗读标准,每组十个人,一人背一则,其他组点评,然后四组选代表背诵接龙,一人背一则,不能连续背,接着每组齐背接龙,最后教师打分。

四、练习反馈

1.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3年常德)①人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        ,”一句表示应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

(6)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7)⑾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                ”

五、学生小姐小结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点评同学们的表现

六.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2)背诵译文,(3)整理笔记和做好复习

 

刘海涛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杜郎口模式也需要完善与发展
下一篇:论语选读问仁(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