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27
标签:
教学论文
我是怎样做到一学期教95篇课文的
京第二实验小学霍懋征
我从事教学工作几十年了,过去习惯于用老的一套教学方法。1978年重返第二实验小学后,开学第一课教《愚公移山》,用的还是老办法,面面俱到,花了5个课时,学生收效甚少。我很难过。我想:社会主义现代化迫切需要尽快地改变语文教学的落后状态,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怎么办?是满足现状、墨守陈规、等别人闯出路子“吃现成饭”,还是努力去探索新路?面对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的大好形势,我对比了国外科学技术发达的一些国家小学语文课的阅读量,分析了加大阅读量对提高语文水平的关系以及学生中隐藏的极其可贵的潜在的智力,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迫使我决心为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而付出自己的心血。我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认识到面面俱到,实际上是面面不到,既浪费了课堂上极宝贵的时间,也剥夺了学生练习的机会,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以后,我本着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目标,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及时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经常和老师们一起研究教案,反复琢磨,不断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摸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逐步做到了3课时、2课时教一课书,1课时教一课书,2课时教3课书,3课时教6课书,效果很好。
1978年,我在教三年级一个普通班的语文时,一学期教了95篇课文,其中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鲁迅的《自嘲》、初中教材《一头学问渊博的猪》等。学生负担不重。我没占学生的自学时间,也不给学生多留作业,只靠每周8节课,基本上做到了当堂内容当堂消化。课外作业量最多不超过半小时。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从实践中我体会到,就阅读教学来说,为了做到速度快、质量高,又要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要抓住精讲、课堂上多练习、合理地组织课文三个方面。精讲为学生课堂上多练打好基础,课堂上多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合理地组织课文为精讲、课堂上多练创造条件。三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重点是学生能力的训练,要在练字上狠下功夫。
一、精讲
精讲是指老师每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而言,既是数量上的要求,更是质量上的要求。“少而精”就是精讲所要求的辩证的统一。精讲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才是精讲的出发点和归宿。
长期以来,有些教师有一种片面的认识,我自己也是这样,总是从“教”的角度出发,觉得讲得越多越好,似乎只有讲得多,学生才能学得多。事实并不是这样。学生的认识是受认识规律的制约,是在已知的基础上逐步地由少知到多知。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只能是食而不化,积食闹病。语文教学也是一样。一篇范文,不论篇幅多短,都是一个五脏俱全的“麻雀”。要在短短的一二节课中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及形式,那是办不到的。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办事。在一节课内,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少一些,但是精一些,目标单一,要求具体,学生就能学得扎实一些。积少成多,天长日久,学生学到的知识日渐增多,阅读教学的速度自然就可大大加快。
精讲讲什么?集中讲精华和规律性的东西。
所谓精华,从内容上说,就是文章中本质的东西;从文字上看,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就是关键。例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一课,我认为精华是毛主席给刘胡兰题的八个大字,也是这篇课文的主题。课文开头部分,写刘胡兰13岁参加革命,14岁带领群众斗地主,做军鞋,支援解放战争,并且入了党,是一个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段为写刘胡兰“生的伟大”打下了基础,是课文的精华,应当精讲。但我考虑到这一段写得比较明白,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讲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死的光荣”这一组对话上:
敌人问:“村里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刘胡兰答:“就我一个!”
这组对话,从字面上看不难理解,但要小学生真正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不那么容易。敌人问的目的是要杀村上所有的党员,要破坏我们党的组织。刘胡兰回答“就我一个!”这就表明她决心严守党的秘密,保护党的组织。当敌人要用铡刀铡死她的时候,她大声说:“我死也不屈服,死也不投降!”言外之意,也就是死也不说谁是共产党员,不暴露党的组织,最后她为革命而死,就是“死的光荣”。“就我一个!”这正是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过去教这篇课文要用四五个课时,现在突出重点精讲,只用一个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一课时中,不但使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丰富了词汇,掌握了文章的线索,而且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革命传统的教育。
讲规律性的知识,就是结合课文讲一些读、写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然而对学生来说又是最迫切需要的基础知识。例如,三年级学生思维条理性很差,说事情、想问题往往没头没脑,东一句西一句,很不完整。这样,在三年级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就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又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上学期课文多数是浅显的记叙文这一特点,我首先注意他们在思考一件事情时最一般的思路,即围绕一件事情搞清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也是人们在了解情况时通常遵循的思路。比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记叙了小马为什么过河、怎样过河、过去了没有三个问题,重点是怎样过河这部分,情节很完整,思路很清楚。我在讲课时,重点分析这一段,并注意讲清楚其中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了以后就能举一反三。每当阅读这类浅显记叙文的时候,从审题开始,一看课题就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主要内容去掌握文章的思路,按照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而领会全文。这样,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大大加快了语文教学的进度。
二、课堂上多练
语文是工具课,像掌握任何工具一样,多练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能力的一条根本途径。
多练可以是课堂上多练,也可以是课外多练。但对教师来说,对学校的教学过程来说,对既要加快速度又要减轻学生负担来说,特别要强调课堂上多练。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体,如果把多练的希望寄托在课外,那势必会剥夺学生课堂上练的机会,势必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这是一。其二,课堂上多练由老师组织,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练才能练得更加有效。有的老师说:“我讲都讲不过来,哪有时间在课堂上多练。”似乎课堂上多练就要影响教学速度。我觉得,练好了,能力提高快,速度才能真正上去。否则,即使“速度快”了,而学生的能力提不高,这种所谓的“速度快”,实际上也是空的。
展开全文阅读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多练,从内容、形式到方法,我都没有固定的框框。但是,有几条原则我是抓住不放的:
一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多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例如,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口头复述课文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是,有的学生进入三年级时还说不清一句完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急于进行复述练习,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先训练说完整的话,一句一句地教,一句一句地练,使学生会说话,而且愿意说。基础打扎实以后,再一段一段、一篇一篇地练,效果就较好。
二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例如,作文要内容具体,这是一个起码的常识。怎么具体?学生不好掌握。我就让学生练。“今天天气很冷”,要学生只许说“冷”的表现,不许说出一个“冷”字。学生说:“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河里结了冰,窗户的玻璃上也冻上了冰花”,“人们穿上了棉衣服”,“弟弟围上了大围脖,行人戴上了大口罩”,“妹妹牙齿冻得格格地响”,“小刚缩着脖子挨着火炉在烤火”……你一言我一语,思想非常活跃。通过这样的练习,什么是具体,什么是概括,怎么具体,怎么概括,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三是尽可能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如讲《毛岸英在狱中》这篇课文,讲到“几天来敌人对杨开慧严刑拷打,都没有得到一点毛主席的消息……”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过去学过的有关敌人的残暴和革命者气节的词汇找出来。学生找了不少。如写敌人的有“狠毒”、“残暴”、“凶狠”、“阴险”、“狡猾”、“虚伪”、“毒辣”等。写革命者气节的有“坚贞”、“勇敢”、“英勇”、“顽强”、“宁死不屈”、“毫不畏惧”、“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等。这样,“温故而知新”,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汇,还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
四是多朗读多背诵。传统语文教学最突出的优点之一就是多读多背。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小学生思维能力弱,说话不清楚,但记东西快,模仿力强。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我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多读多背一些。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还是理解课文,我总尽可能地让他们多读课文,背诵精彩的句段。以三年级上学期为例,一学期来,除每篇有朗读要求外,还让学生背了古诗、现代诗43首,课文24段。通过读、背,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又把书本上的语言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较快地提高了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五是照顾全班。好的学生要多练,差的学生更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练。例如做对话练习,要求差生把陈述句改为对话的形式。我说:“小红的妈妈要去上班,临走时嘱咐小红要好好复习功课。小红听了点点头。”学生说“小红的妈妈要去上班,临走时对小红说:‘小红,你要好好复习功课呀!’小红听了点点头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复习功课。’”这是一句一对,我进一步要学生改成两句两对,学生说:“小红的妈妈要去上班,临走时问小红:‘小红,你们什么时候期中考试?’小红说:‘听说下星期就要考了。’妈妈说:‘那你要好好复习功课呀!’小红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复习的。’”这样的练习并不难,让差的同学多练,不会占多少时间。课堂提问也是一样。我在课堂上提问是很多的,一节课常在几十人次以上。同一个问题有时让好几个学生来回答,目的也就是要使更多的同学来练听,练想,练说。
三、合理地组织课文
合理地组织课文,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联系紧密或者有相同之处的教材组织在一起成为一组文章,有的精讲,有的略讲,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选择了《沙漠之舟》、《找骆驼》和《蜜蜂引路》三篇文章作为教材。《沙漠之舟》写的是骆驼的模样和作用;《找骆驼》主要写一个商人丢失骆驼后,在一个善于观察、分析的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蜜蜂引路》写的是列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的故事。三篇文章有相同之处,我把它们组织在一起。先学《沙漠之舟》。孩子没见过骆驼,我就让学生看骆驼的模型,注意骆驼的模样,听读《沙漠之舟》的录音,听后进行复述。课后作业是练习写“骆驼”。接着讲《找骆驼》,课文第一层写丢骆驼,第二层写找骆驼,第三层写找着了骆驼。审题以后,我在黑板上板书“丢”、“找”、“结果”几个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的思路,搞清文章的来龙去脉及其要点部分。以后,我又把课文中老人“根据看到的情况推想出来”的“看”和“想”两字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换成另外两个词,并用两句话对老人作概括。学生说:“看就是观察,想就是分析。”“老人既善于观察又善于分析。”“老人既会观察也会分析。”“老人既会仔细观察又会仔细分析。我们要像老人那样,既要会观察又要会分析。”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又用“既……又……”造了不少句子。另外,我根据课文中三处用了“是不是”的句式,让学生用肯定加否定表示疑问的词语造句,学生造了“要不要”、“去不去”、“来不来”等等句子,课堂非常活跃。最后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蜜蜂引路》,提问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人,使学生知道因为列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就这样,两节课学了三课书,还练习了造句、作文,学生并不感到紧张。
3课时教6课书用的也是这个办法。如教《一头学问渊博的猪》、《蚕和蜘蛛》、《农夫的遗产》、《橡树下的猪》、《鲁王养鸟》、《砂锅捣蒜》等六篇寓言,有的是外国寓言,有的是我国寓言,有的是古代寓言,有的是现代寓言,我把它们组成一组教材,用1课时多一些重点讲了《一头学问渊博的猪》,接着用25分钟教了寓言诗《蚕和蜘蛛》,其余4篇用1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后说出寓意。这样教的结果,大大加快了教学速度,而且,学生读得多,视野开阔,对寓言的特点理解也就更深了,掌握也就更牢了。重视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海市实验小学袁一、阅读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小学阅读教学的研究有很大进展。研究的成果也比较突出。
其一是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改变了过去从情节到情节、从内容到内容分析的状况;重视了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重视了让学生多读、背诵,学生读的多了,背诵的也多起来了。
其二是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较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教和学的关系。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主,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现象有了改变。教为学服务,教师的教为学生服务,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的情况,大大加强了。尤其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可是注意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对来说语言训练又显得弱了些。
其三是串讲的这种教学形式很少见了,串问的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我们不主张串讲,但不是一概否定老师讲,该讲的必须讲。如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时代背景不了解,老师就要言简意赅地讲一点时代背景,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当前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不够
具体表现为上课学生不提问或者很少提问。质疑问难多是在老师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在学习开始,或在学完之后。老师问有什么问题或还有什么问题,这时候学生才提问。提出的问题,有的不了了之,有的对付过去,有的学生是为提问而提问,这种提问有时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学生是被动地学,他们不会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学生缺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同学不同的见解,和老师不同的见解,甚至和书本不同的见解。习惯于人云亦云随大流。老师总是要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来。课文分几段,段意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概括,学生只能照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回答。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学生没有一点自主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主造成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考试这个指挥棒,考试的内容、方法不得当所致。
展开余文
(二)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句口号提出多年了。我认为“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就是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有质有量,效率要高。四十分钟应该是师生紧张脑力劳动的四十分钟,是积极思维的四十分钟,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四十分钟,应该是学生获得丰收的四十分钟。现在课堂上学生收益到底有多少,没有认真的统计。从我的观察了解看,有收益但不大。效率不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中切切实实进行语文训练的量少。
就从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察活动上发的31个教案看。有3项教学目标是31个教案都有的,即思想教育的要求,学会生字新词,朗读(有的加背诵)。其中6个教案就这三项要求。此外有13个教案提出了观察能力,或发现问题的能力,或想象力,或创新能力,或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只有12个教案提到了分段,或归纳段意,或描写景物等有关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的训练。本课特有的语言训练项目是什么,有的教案上看不出。从二年级到六年级语言文字训练的项目仅仅这些显然是不够的。而且教案上写的教学要求落实的程度不一样。如“学习生字新词”每个教案上都有这项要求,在教学中怎样落实?低年级比较重视,有具体措施。中高年级怎么办?当然识字是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但是中高年级有的课文还有相当多的生字,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可以让学生自学生字,是不是只是让学生自学就算达到要求了呢?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比识字复杂得多,运用词语只有“造句”一种形式是不够的。“朗读”也是每个教案都有的要求,比较多的是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就不同的课文怎样算是有感情地朗读了,怎样达到有感情朗读。有的课教学开始的读和教学结束的读,差不多,听不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对教材的运用比较浮浅,往往流于表面。
教材有许多可以用来教给学生的内容被忽略了。一堂课下来总觉得味道不浓,平平淡淡,主要是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细,所以也不可能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
3另外一点效率不高的原因,就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时间,有的教学活动出发点是好的,掌握不好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教学一定要讲实效,每一个环节的安排,要为学生着想,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讲究实效。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中国面向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当然应该完成这一任务。这一问题是今后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大课题。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在探索,这是很好的。如讲《狼和小羊》最后的结局是狼吃了小羊,还是小羊跑掉了,可以有几种结局。又如《小摄影师》一课,小男孩因为没有带胶卷没能给高尔基照成相,以后小男孩还会来吗?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这是一种做法。这种做法是可以探索的。
但是我觉得从根本上讲,要从最基本的抓起,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抓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见性,这是主体精神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没有,怎能创新呢?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方面,我想要抓以下几点。
(一)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
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跟同学不同的意见,跟老师不同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最近我听一年级上《蓝蓝的大海》(上海S版教材)这一课,“海”是生字,偏旁三点水也是新知识。教学中老师讲“海”的偏旁名称是三点水,并教学生练习写“氵”。有个学生忽然举手问:“三点水的最后一笔为什么不是点而是提呢?”在看图讲大海时,有个学生问:“‘上海’也是这个‘海’字,‘上海’不是‘海’,为什么叫‘上海’?”老师说:“因为上海在海边所以叫‘上海’。”另一个学生立刻提问:“‘浙江’也在海边,为什么不叫‘海’?”这样的提问反映了学生在学习,在积极思考,在思考过程中的确有了疑问就提出来了。同时也反映了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课堂就是要营造这种敢问敢说的气氛。要形成这样生动活泼、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关键在教师。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真正地把自己看作不仅是老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在班级集体中是跟学生平等的一员。第二,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教师的责任。一次二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老师说:“对!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老师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同学名)和你。”老师谦虚地问:“我们错在哪里?”这个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老师立刻诚恳地说:“对!对!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因为这位教师平时尊重学生,教学民主,所以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显示出师生之间是那么亲密无间。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比如听人讲话要想一想,你认为他讲得对还是不对。对,为什么是对的?不对,错在哪里?怎样才是对的?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同意?不同意又是为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你的见解,经过你独立思考产生的独立见解。不仅是听人说话,对待周围的事物都要善于想一想,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校曾在一个班里试点研究语文教学怎样发展学生的思维。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经过培养和训练,那个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很强,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相应提高很快。他们不仅能对教师提出各种意见,还能对教材提出意见,而且提出的意见是很有道理的。例如《惊弓之鸟》这一课的插图上画着更在拉弓,可是身上没有箭袋。学生提出,更和魏王出外打猎,事前并不知道会遇到那只受伤的大雁,不用箭就能把它射下来。打猎一定会带上弓和箭,插图上没有画箭袋是不对的。后来编者接受了学生的意见在插图上加上了箭袋。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二年级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爱”有两种意思,一是对人或对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一是喜欢。两种意思都可以。学生说:“我爱踢小足球。”“小朋友们爱祖国。”……老师启发说:“你们说得对,你们说的都是小朋友。人以年龄分有少年儿童,有中年人,有老年人,因年龄不同所爱也有不同。以职业分,有教师,有医生,有营业员,有科技工作者等等,他们职业不同,所爱也有不同。以国籍分有中国人,有日本人,有美国人等等,他们所爱也有不同……想一想继续用“爱”说一句话。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全班学生都举手踊跃发言:“爷爷爱打太极拳。我爱做广播操。”“中国人爱喝茶。外国人爱喝酒。”……有一个学生说:“和尚爱念经。”引得哄堂大笑。老师又启发说:“不说人行不行?”学生很快举手说:“熊猫爱吃竹叶。”“小猴爱学人的动作。”……有一个学生说:“青草爱春天,花儿爱春天,小鸟爱春天,小朋友也爱春天,大家都爱春天。”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也得到了发展。
(三)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一条经验叫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我认为这条经验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要研究的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比较多的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老师提出来未尝不可,但是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如果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回答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路循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近几年来,有的老师重视了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疏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是不是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呢?不尽然。有时教学要求要解决的任务学生没有提到,怎么办?那就得教师补充引起学生的注意。问题不管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要给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鼓励学生讲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次,一年级学生识字。识“辛苦”的“辛”时,老师讲谁有好办法记住“辛”是怎样写的?一个学生说“辛”字是七画写成的,点、横、点、点、横、横、竖。另一个学生说,“辛”和“幸”很像,但是“幸”上面是“土”,“辛”上面是点、横。还有一个学生说,“辛”字上面是“立”,下面是十,一个人立着劳动十小时是很辛苦的,所以立、十是“辛”。虽然这孩子的说法是不符合文字学的,但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想出了记住“辛”字字形的办法,是别人没有想到的,是与众不同的认识,这就是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老师就需要抓住及时表扬鼓励。
三、怎样尽快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要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费时多而收效微,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状况,要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抓起。要发挥教学活动多功能的作用。语文课本来是一门综合性的、能力很强的课程。现在有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单打一,一个活动只进行一项训练。如果一个教学活动能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学效率就提高了。例如指导学生看插图,在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造句练习在达到让学生运用词语这一目的的同时,可以进行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的训练。每个教学活动老师都要精心设计。
展开余文
另外要提倡教师深钻细研教材。对教材理解得深才能运用得好,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教材上许多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材料,往往被忽视了。如《高大的皂荚树》这一课,同是“遮挡”的意思,在课文里有的地方用“遮”,有的地方用“遮挡”,有关句子的意思学生能读懂,但为什么这里用“遮”,那里用“遮挡”学生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根据四季的特点写皂荚树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选词填空的练习。
1春天,皂荚树为我们(遮)雨。
2春天,皂荚树为我们(遮挡)雨滴。
3夏天,皂荚树为我们(遮)阴。
4夏天,皂荚树为我们(遮挡)烈日。
只用一二分钟学生知道了原来跟后面搭配的词语有关。后面是一个字(单音节)与它搭配也用一个字(单音节);后面是两个字(双音节)与之搭配也用两个字(双音节)。这样读起来才顺口。花很少的时间,结合理解课文,学生学到的知识,以后说话、作文可以举一反三加以应用。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知识。
再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如质量不高的提问,不必要的审题,多余的多媒体的运用等等,都造成时间的浪费,而没有任何实效,在教学中都是要大力改进的。
标签:
教学论文
我是怎样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
下一篇:
重视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