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58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辑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确景物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写景如何抓住特征。(重点)

2、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做到情景交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造物的神奇在于孕育万物却各不相同:同样是山,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同样是花,牡丹雍容,菊花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你也许曾无数次为之驻足留连,却遗憾不能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将它们尽情抒写。那么,就随老师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二、投影下列内容,让学生感性认识景物描写应抓住特征的道理: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2、“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

(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从下面的内容去引导:

⑴ 这是江南海边的农村,这是夏天的晚上,阴历月半左右,因此月是圆的,金黄的,瓜田一望无际,一片碧绿,晚上出来偷瓜的是猹这种动物而不是山区经常出现的野猪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如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等。

⑵ 由于地区、时代不同,这是党领导下的游击区,这是白洋淀边的一个小村庄,作者着重描写了荷花淀,着重描写了苇眉子。月光照在苇眉子上,苇眉子成了一片雪地,成了一片洁白的云彩;光照在荷花淀上,淀上隆起一层薄薄的雾,发出清香,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多么的宁静,多么的诱人。女人织着席,苇子垛成垛。经济繁荣,人民勤劳自不待言。

  ⑶ 也是荷塘,也是月夜,一样有轻雾,一样是宁静,但因为这儿是二七年的清华园,那儿是四三年的河北白洋淀,这儿的特点是塘小、树多,那儿是淀大、月满。由于塘小、树多,加之月光不能朗照,因此是树影班驳,月色不均;哪儿是淀大、月满,又加之清风不时吹过,因此是一片银白,荷香满淀。两者都有诗情画意,但这儿的静,静得过于幽;哪儿的静,静中却透出活气。

总之,写景抓住了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描写中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感情。

三、理性归纳:

(紧接上句提问)那么,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你看,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上述是景物的地域、时令特征,加上物种的差别,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景物本身的特征,是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的对象。另外,景物还具有感情特征。这是因为景物因人的 主观感情色彩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即使在同一个人眼里,心情不同,反映也截然不同。

四、写法指导: 

过渡语:如何才能在写景时抓住景物的上述特征呢?如何才能让你笔下的景物栩栩如生,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老师将景物描写分为两重境界,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学习,逐步登上这两重境界。 

1、第一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解说:这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将客观景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做到这一点,景物本身的特征就自然显现。 

(1)归纳实施办法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呢? 

投影: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峻青《海滨仲夏夜》 

这段文字出自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请学生阅读并思考: 


展开全文阅读
  文中所写的景物,作者分别通过何种感官感知?这些景物能否真实反映“海滨”“仲夏”“夜”的特点,为什么? 

  明确:“轻飘飘”、“凉爽”的夜风,“柔软”、“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的沙滩是借助触觉获得的,空气中“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是鼻子嗅到得的,“三三两两的人们”、“缀满了星星”的夜空时用眼睛看到的,“愉快的笑声”是用耳朵听到的。 

   这些景物能真实地反映其地域、季节、时间特征。比如:海水、沙滩等景物,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都反映了“海滨”这一地域特征;“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反映了“仲夏”这一季节特征;而“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反映了“夜”这一时间特征。

由此可见,如果能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眼、耳、口、鼻、舌、身去用心观察,然后将观察所得如实地描绘出来,客观景物的特征就能真实再现。

所以,我们可以将景物描写的第一重境界的实施办法归纳为“用心观察,如实摹写”

(2)写作实践 

要求调动各种感官用心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并且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下来,100字左右。 

2  、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1)明确含义,归纳写法 

 第二重境界有两层含义

 第一层含义为:不再满足于对客观景物的真实再现,而致力于对其进行传神地描绘。

出示投影: 

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市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引导学生分析 

  明确:相比前面《海滨仲夏夜》中那段较为平实的景物描写而言,老舍先生的描写简直将景物写活了。在先生笔下,树尖上顶着白雪的“矮松”成了“日本看护妇”,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景象被描绘成“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有肌肤,而落日映照下的“薄雪也会害羞”,这可不是典型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吗”? 

  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呢? 

  很显然,先生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景物的神韵。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月行中天,丝丝缕缕的月光,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而下,骤然间,掠过几丝晚风,树梢一阵沙沙地颤动,摇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人通体生凉。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绿》

苏州城的小桥实在小,有的,长,只有一两根扁担那么长,步子跨大一点,十步不满;宽,三四个人并排走就觉得挤了。如果登上五六曾的楼房,远远望它,就好比是书本上的一个破折号。 

                                                        ——范培松《小桥赋》 

 明确:第一段文字用比喻传神地写出了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的月光,静时“丝丝缕缕”,动时“似片片雪花”的外形特点,并且巧用通感突出月光的清冷洁白。第二段文字用对比的手法,写梅雨潭的绿浓淡适宜、明暗适中。第三段文字则用夸张和比喻极言苏州小桥之小。三段写景都细腻而传神。 

 所以,我们想要将景物的特点写得形象而生动,就必须“妙用修辞,传神绘形”。 

  那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第二层含义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两段写景文字。出示投影: 

 文段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文段二:四顾廓然,湖光满眼。环湖的山黯青着,湖水也翠得很怆然。水底看见暗云浮动,湖岸上的秋叶,一丛丛的红意迎人,几座楼台在远处。旋转的次第入望。 

                                 ——冰心《往事(二)之六》 

问:两段文字同是写秋,却各有不同,文段一中生机勃勃,文段二中愁云惨淡,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 明确:两位作者的心境不同。毛泽东写作《沁园春长沙》时是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热血青年,词中壮丽绚烂、富有生机的秋景正是他豪情壮志的体现;冰心写文段二时正在美国留学,远在 异国他乡又适逢中秋前夕,孤独的她乡愁更甚,所以,在她的笔下,山是“黯青着”,而“湖水也翠得很怆然”。 

出示投影: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 

品味自然美景,领略大好河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由此可见,以不同的心情面对自然山水时会有截然不同的反映,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决不能只是单纯地描形摹态,而应该在其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只有注入了“情的活水”,我们笔下的山水才会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 归纳实施办法为“融情入景,提升境界”。 

 小结:景物描写的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是要传神地描绘出渗透了主观情感的景物,可以通过“妙用修辞”和“融情入景”来达到。 

(2)、写作实践 

 描写考试失败后和同学郊游时所见的景物,要写出相应的心情。100字左右。

提示: 

  1、景物应是人化了的景物,必须景中有人,情自景出。



展开余文  2、由于个人构思不同,写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

  3、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3、写法总结   出示投影: 

用心观察,如实摹写——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水

                                          

     妙用修辞,传神绘形 

     溶情入景,提升境界——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五、布置作文:教材上的题目任选一题。

   进一步提示具体方法:

 1、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

 2、从形、声、色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易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4、景物要与心情或环境相适应。

附:例文两则

例文1:

湖 畔 春 色

        穿过一条幽僻的林间小路,我的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一片明净的湖静静地卧在那里,仿佛一位性情娴静的少女。我轻轻地走近,生怕惊扰了她。 

        湖水平滑似一幅绿绸。初春的暖阳映照在湖面上,那闪闪的绿色直逼你的眼。一阵清风掠过,这绿绸现出层层褶皱,连映在上面的蓝天白云也随之摇曳起来。 

        湖边的垂柳大约是想抚平这一池春水吧,纷纷抢着将纤细柔软的枝条伸向水中。这些枝条上缀满了黄绿色的新叶,叶子鲜嫩欲滴,好像轻轻掐一下就会渗出水来。每一片嫩叶都调皮地向上翘起,又像是一只只飞累了的绿色蜻蜓。 

        耳畔传来几声鸟啼。啼声滴沥婉转,是黄莺儿吗?抬眼望去,之见三两只补知名的小鸟飞快地掠过水面,淹没在湖对岸那一片迷蒙的翠色中了。 

        我的心仿佛被带到很远很远,静极了,柔软极了,好像谁用了一双温柔的小手,将我心中的角角落落全都抚得平平整整。 

    不知过了多久,几声欢快响亮的“嘎嘎”声将我的思绪拉回。湖面上不知何时游来了一只鸭子,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肚羽,高昂着头,很是神气。它好像很享受着一片湖水,一会儿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去寻找食物,一会儿又从水中钻出来,使劲地摆摆头,弄得水花四溅。一身浸湿的羽毛在阳光下愈发油亮可爱,满湖都是它响亮的笑声。

    有一两次,它大约是想腾空飞起,“扑棱棱”地扇动着翅膀做出起飞的样子,可惜身子实在太笨重,只飞了一尺来高就重重落下。但这丝毫也没有败坏它的兴致,反而惹得它又一阵“嘎嘎”的大笑。 

    这情景真叫人眼馋!我恨不得变成一只鸭子去水中尽情嬉戏!但这毕竟是幻想,我恐怕是没办法去拥抱这一池绿水了,那就退而求其次,让身体和大地来个最亲密的接触吧! 

我仰面躺在湖畔青青的草地上,满眼是碧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伸开双臂,这一片天地就好像是我一个人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啊!我不由得舒服地闭上了眼睛,新鲜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直钻入鼻孔,深深吸上一口,就像是吃了传说中的人参果,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舒坦。风里还夹着一丝淡淡的花香,我侧身看去,原来是蒲公英。这些黄色的小花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丛中,因为生得矮小,我先前竟不曾留意到它们!

    真想就这样沉沉地睡去,做一个自然地女儿!可是太阳却渐渐地西斜了,是回家的时候了。我恋恋不舍地从地上爬起来,踏上归程。

    不知今春还有机会再来赏玩否?但是无碍的,这一片湖畔春色已经深深印入我心中,从此将夜夜伴我入梦!

例文2:

感受秋天

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101班 梁 正

双休日,我告别了清幽的学校,回到了家。听人说,实践是条路,是首歌。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呢?到了秋天的阳光下才能领会到。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做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

黄昏后,我独自吹着笛坐在板凳上,那是一种意境,它朦胧着;那是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有些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秋愉图。

我在河滩上躬下身子,竖起笔尖作犁,带着一种耕耘的虔诚,和秋天立下誓约。从中,我体味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我不奢望春天给我带来繁花,只要春风遍布我心中每个角落,我就会充满信心,我要在黄叶上啜饮芳醇,使着青春的犁铧,随着时间的流动,悄悄地接近秋日火红的原野。

带着夏日的激情,带着少年的冲劲,带着尝试的心情,我也像大人们一样,脱着鞋,挑起箩筐,顶着骄阳,出门去体味真正的生活。

我顶着烈日跟着大人们甩动着膀子,微笑着挥动镰刀。一片片稻子躺下了,铺成了金色的地毯。“赶上啊!”大叔回头擦了把汗,对着我微笑,“快把吃奶的劲都用上哦──”

地里,数不清的脚印被烤得焦白了。打谷机跟蝉一道呻吟着,有气无力的。满地的人群,满地的汗水,满地的欢笑,满地的激情!

挑着两个晃悠悠的箩筐,真像挑着两个音符。踏上被烈日烤烫的路面,甩开臂膀,迈开步伐,绕着棋盘似的小路,舞着两个摇摆不定的箩筐,摇过小河,好不容易才摇到家。卸下千斤重的担子,全身顿时轻松无比。一阵凉风送爽,我不由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还让我了解到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

  感受秋天,感受快乐,体会生活的乐趣

 

王宝杰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亲近自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直面挫折——学习描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