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395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1.作者图片
2.作者资料(可参考以下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家喻户晓。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3.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四、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1)可教师朗读,也可请学生分段朗读。
(2)可朗读一段,讲解一段。
2.课文分析
(1)“浩然之气”分析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令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2)“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服,贫贱不能移”分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展开全文阅读
※总结:“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析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说服力强。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用讲道理的方法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说理透彻,振聋发聩,有强烈的鼓动性。
第3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 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课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明确: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3.联系实际
下面,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老师先给大家提供几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六、布置作业:
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历史上、现实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陈会设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我善养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