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6532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包身工》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课题 《包身工》 总课时 2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郭淑红 审核人 使用人 高一学生

      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能力目标 1、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情感目标 1、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重点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导    学    过   程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 

      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 

      (1)给加黑字注音: 

      衍(  )   汀(   )  游说(   )  辊(   ) 

      栅(   ) 趾(   )    骷髅(   ) 

      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3.阅读全文,明确整体感知要求。 

      (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2)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3)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4)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5)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朗读相关语段)

      【预习思考】

      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

      2.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反映包身工的生活?是如何组织的?  

      3.既然是一天的生活,为什么只写到五点钟上班就中断了呢?再看看课文,还有没有了?

      4.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删除可以吗?


展开全文阅读
      5.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课文中有哪些提示?为什么要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6.文章实际写了两部分内容,即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关于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议论和说明。这两部分是穿插进行,有机结合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若将其分开可以吗?

      7.分析一下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第18段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新闻链接】

      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当时共解救出31名民工,其中有多名智障人员。事情经过媒体报道之后震惊全国,也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等亲自作出批示严查。

      6月,河南、山西的公安机关展开“打击拐骗强制他人劳动专项行动”,共从各地的黑砖窑中解救被强制劳动的群众超过500人。

      6月16日,洪洞“黑砖窑”一案中的主犯、工头衡庭汉被抓获,在随后的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砖窑场主王兵兵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而打死一名工人的打手赵延兵则被判处死刑。

      【牛刀小试】

      1、下列加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蠕动(rú) 拎着(līn) 轧票处(gá) B、饲养(sì) 胆怯(què) 包身契(qì) 

      C、咳嗽(sù) 纽扣(niǔ) 揩地板(kāi) D、莴苣(jù) 赚钱(zuàn) 栅栏(zh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瞌睡 纠缠 懒惰 睡眼醒松    B、荤腥 谄媚 焦灼 衣衫蓝缕

      C、蹒跚 骷髅 舀水 脾气执扭    D、狡滑 享福 佳肴 搽脂抹粉

      3、在句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其中最为恰当、形象的一组是( )

      ① 上午四点过一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    了。

      ② 她们很快地就像被 了的蜂窝一般    起来。

      ③ 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    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

      A、移动 蠕动 搅动 骚动    B、骚动 搅动 蠕动 移动

      C、蠕动 搅动 骚动 移动    D、蠕动 移动 骚动 搅动

      4、下列句中,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的一项是( )

      A、这样说着,……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份了。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凉爽而带有一点湿气的晨风,大约就是这些生活在死水一般的空气里面的人们仅有的天惠。

      D、经过红头鬼把守着的铁门,在门房间交出允许她们贡献劳动力的凭证。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

      B、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D、今年的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将有所缓解,拉闸限电现象会相应减少,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偏紧。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6~9题:

      X月X日(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边区行)

      ……看上去,这儿的一切都是悲哀,匮乏的。造成这一切不幸的最大因素还是交通。从这里到县城的恶梦般的路况,决定了任何东西运进来的费用可能都要超过实际价值本身--今天碰到的事例可以作为活生生的证明:小学在前两天要运几张不值钱的破桌子以及一台破电视,从县城找了一辆卡车,谈好的运费是令人咋舌的1600块。这还没有完!车走到半路,下起了雨雪,司机在极度的陷车恐惧中坚持不向前走了。他拿了1000块,把东西和随行的老师扔在半路拍屁股走人。在冰天雪地里熬了两天两夜,那个老师郁闷快要仰天长哭了,今天终算幸运地被我们车队半途捡到,拉回了学校。

      财政状况的窘迫,使学校没有足够的校舍,也没有足够的生火的牛粪或者被褥来保证学生的温暖,以至于经常被迫提前结束学期。那些贫困的父母们,却巴不得学校永远不放假,这样孩子永远免费地呆在学校,有吃有穿,不给家庭造成任何负担。不过学校的食物供应仍然是不足的。没有蔬菜,而且学生每十天要吃掉一头牛,这大大超出当地牧场生养的速度,所以孩子还是要经常饿肚子。最令人绝望的是,恐怕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什么东西,因为从县城运任何东西的代价和时间都是吓人的。

      学校一直缺乏梦想中的一台油印机,或者打印机,这样他们就不必手工抄写所有的东西了。事实上,他们什么教学工具都缺乏,地图都没有,孩子也不知道中国究竟有多大。学生的状况当然更凄惨,很多保暖的衣服都依赖于捐助,而捐助的数目,远不足以使他们在最漫长的寒冷冬季里保持足够的温度,因为这里从现在到明年五月底都一直寒风呼啸!

      发放完物资救助,大群孩子们潮水般地涌来,带着欢笑让人给他们拍照。我们经过才措小朋友的家里,看到她的小妹妹美丽微笑的脸,像是个纯洁的天使。与此形成残酷的反差的是,她的哥哥,家里唯一可以指望的劳动力,由于脑膜炎躺在床上已近两年,没有任何钱可以治病,等待的是必然来临的痛苦的死亡。他尖尖的脑袋,枯萎的头发,没有任何气息的躯干使我握着照相机的手颤抖起来。

      生活啊,残酷的生活。生固然沉重,死却更加的不易。唯一的希望是,他的美丽的妹妹在我们的资助下至少可以在学校里享受同龄人的欢笑,或许还有那一点菲薄但重要的土豆汤。这是我们可以做的全部,除此而外惟有乞求上帝,抚慰千万个类似的挣扎着的灵魂。(节选自《贫之殇》)

      6、本文写德钦县边区的贫困,重点通过什么素材来展现?

      答:                                 。

      7、由文章内容可以推断,“我们车队”是做什么的?

      答:                                 。
8、文章是怎样由学校写到才措的哥哥身上的?写这个孩子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答:                     。
9、文中有多处议论抒情的句子,试选出一例并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答:                                 。  
 

郭淑红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包身工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描写让记叙文生动起来(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下一篇:《小狗包弟》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