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3949  
标签:备课资料
《勾践灭吴》及《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部分注译之管见


有人评《国语》“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生动之笔”,《勾践灭吴》也当不例外。而课文及“课文说明”的某些注译,却未能对此很好的把握、再现,失之疏漏。本人不揣浅陋,就解读过程中所遇不解或异于原书注译之理解罗列出来,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课文第二段有“夫吴之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之句,应对其中的“雠”予以解释;况且下文第五段又有“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虽说词典上有“同‘仇’”、“仇敌、仇人”或“仇恨”等的解释,但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既是音同义通(《尔雅今注》也有“‘雠’和‘仇’音同义通,后代常通用”的解释),何不统用其一?如果是想避免行文单调,何不换用其一为“恨”?这样义同而音不同,不使行文更富有变化吗?但作者没这么做。对于“仇雠敌战之国”又如何理解?而这句话“课文说明”也仅笼统的翻译为“(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战之国,经常打仗”,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和原文有段距离。这就牵涉到对“仇雠敌战之国”的理解。

其中,“雠”,《康熙字典》解为“仇也”,雔,鸟之双也。人之雠怨,不顾礼义,则如禽鸟之为;两怒而有怨在其间,必溢恶之言,若禽鸟之声也”;《尔雅今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18页)解释为“用言语对答”。如此,“仇雠”可否理解为“因仇恨而(用言语)互相攻击”?由此也可类推“敌战”而为“因敌对而(经常)兵戎相见”?如若是这样,原文就容易理解了。

2、“课文说明”将“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译为“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有两处可商榷:

A、“他们的子女”中的“他们”是否也包括上文的“孤儿”?从译文看,当是包括。如是,则于理不通。

B、把“疾疹、贫病者”分别释为“指患病的人”和“贫苦和重病的人”且并列,妥当与否?这儿的“病”一定要理解为和“疾”相提的“重病”么?我认为理解成“困苦”更妥当,且行文也能和“患病的人”并列。

3、“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译为“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切磋磨厉义理”。其中,“而切磋磨厉义理”主语指向不明。谁“切磋磨厉义理”?“磨厉”应理解为使动用法,义为“让他们在义理方面切磋探讨”。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课文说明”译为“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既苟简又赘余。当译为“前来投奔(勾践)的四方之士,(勾践)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是解释“庙礼之”的话,译入,多余。

5、“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我以为句中的冒号使用及对“必问其名”的理解翻译,不尽协调:

A、如果保留冒号,这个“问”还是理解成通假,通“闻”为好,使动用法,“使……出名(有名声)”。该句即解释勾践“无不餔也,无不歠也”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亲善行为,与民同乐以扩大影响力,增强亲和力,强化向心力,为下文“国之父兄请(战)”、“国人皆劝”的同仇敌忾埋下伏笔。《国语·吴语·勾践灭吴》(岳麓书社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177页)中勾践对申包胥所说“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宽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吾修令宽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富者吾安之,贫者吾与之,救其不足,裁其有余,使贫富皆利之,求以报吴。愿以此战”也可算是他灭吴前多方谋划、精心准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的佐证。

B、如对“问”非得理解成本义,则“无不餔也,无不歠也”与“必问其名”间的冒号使用欠妥。难道勾践对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无不餔也,无不歠也”的目的就是想知道他们的名字?不如改冒号为逗号,句意也就可以理解为勾践“不仅给吃的,给喝的,而且还一定问问他们的名字”,以示君王体恤下情无微不至。

6、《教师教学用书》177页注释5对“其”未作解释。可否解释为表婉商语气的句中语气副词,用以写夫差的绝望和无可奈何?

以上所谈,定有偏颇、疏漏,再次恳请大方之家不吝指教!(山东枣庄三中  王宜友)

标签:备课资料 勾践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如何写好教学论文
下一篇:高考作文关注“发展等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