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315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鉴赏诗句,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探究与活动,走近食指,走进食指的心灵。
(3)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学生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人生追求的教育。
二、学习重点
1. 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三、学习难点
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1. 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字音:灰烬(jìn) 摇曳(yè) 睫(jié)毛 瞳(tóng)孔
惆怅(chóu chàng) 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
2. 自学引导
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二)交流展示
全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你有没有感受到诗歌的力量?
明确:诗的第1、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是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三)互动探究
作者相信未来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相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四)精讲点拨
1.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这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将“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曙光”比作“笔杆”,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是漂亮的笔杆。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3.分析诗歌的表现形式。
明确: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矫正反馈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诗句的空格中。(备选词语:诉说 笼罩 叹息 倾泻 寄予 依偎 蜷缩 查封 缠绕 留给 湮没 交织)
展开全文阅读
⑴当蜘蛛网无情地__了我的炉台 ⑵当灰烬的余烟__着贫困的悲哀
⑶当我的鲜花__在别人的情怀 ⑷是__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2.下面是对食指《相信未来》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三节,一唱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B.诗的最后一节,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C.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语言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D.诗写于1968年。从诗中不难看出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对第三节诗句的朗读,停顿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B.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C.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D.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答案:1. 查封 叹息 依偎 寄予
2. B(“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不妥,应为: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3. C(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六)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两节诗歌,完成1、2题。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1.下列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B.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C.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D.鲜花——收获的果实 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有了美好的归宿
2.认真品读这两节诗歌的语言,仿照这两节诗歌的语言形式,用“当……当……
我依然……写下……”句式写一个长句。
答案: 1.D(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果实被窃取或情感的失落)2.(略)师生活动
诗歌鉴赏
知人论事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第1~3节 展示自我 思想逐层深入
第4~6节 剖白内心
第7节 热情呼唤 韵律渐趋高昂
六、感悟反思
七、资料链接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详见必修一读本)
倪传业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沁园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江南的冬景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