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说课稿
阅读:677
标签:
说课稿
高二说课稿
沪教版高二说课稿
《石钟山记》教学后记(沪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感受苏轼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正确的。由于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问题设置得当,整个教学流程比较流畅。
备学生、备教材,把课备得细而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课文的第二段是苏轼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以此为突破口,设置了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都归结到苏轼的这种精神上来,可以直接引入到对人物精神的把握。在设置问题时,我还考虑切合学生实际,注意问题的坡度,由浅入深,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作出了比较到位的回答。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切实得到了一些启示。
运用媒体,明了、省时,保证了这堂容量较大的课得以顺利完成。图画的出示有以下几个好处:其一,学生的画是对老师布置预习的反馈,以便教学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三,增加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其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创造力。这是最重要的。从文字变成图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实际看下来,也的确是再创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但也存在着某些理解上的偏差,通过共同指出,学生达成了共识,对文章理解更清晰。对于教学重点,适时通过幻灯展示,提纲挈领,加深学生印象。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书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我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苏轼不迷信前人、敢于质疑,而且亲自去探索,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极好的材料。学生通过感知,受到感染,再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对苏轼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学生质疑、探疑的习惯正逐步形成,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上一节课,总觉得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此课来看,学生心理素质不太强,缺乏自信,在大场面下比较拘谨,临场发挥不佳。另外听了青中学生的发言后,我看到了普通中学学生与重点中学学生在思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倍感加强思维训练,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迫切性、重要性。素质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使他们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化。
沈莉
标签:
说课稿
高二说课稿
沪教版高二说课稿
石钟山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荷叶母亲》说课稿
(本站论坛专稿)
下一篇: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