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66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教时

[导    入]

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    课]   

一、时代背景 

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

二、阅读:

1、正音、解词:

[课堂练习]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

自诩(xu  ):自我夸耀。诩,说大话,夸耀。

残羹(geng)冷炙(zhi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mia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脑髓(shui):脑筋。

孱头(can):懦弱无能的人。

蹩(bie)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2、本文思路:

[引导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

[提    问]下面有几种有关段落的划分法,你认为哪种最恰当?为什么?

(1)、分为两部分:

第一段(§1-4):破“送去主义”。

第二段(§5-10):立“拿来主义”。

(2)、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1-5):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

第二段(§6-9):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第三段(§10):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

(3)、分为四部分:

第一段(§1-2):开篇扣题(没有人说道“拿来”)

第二段(§3-5):否定“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第三段(§6-9):正面分析“拿来主义”(破、立)

第四段(§10):总结“拿来主义”的作法、结果、前提和意义。

[引导归纳]这三种意见从思路上看都符合逻辑,都能理清文章的条理。因此,三种分法都有是可以的。但第一种意见强调了“破”,更体现了文章的针对性,且更简洁,所以一般都采用第一种分法。

[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教师讲评] 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并归纳

讲评1: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  


展开全文阅读
    讲评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讲评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光热无穷                   ——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他发疯而死                 ——  

结论:自诩地大物博;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讲评4:几个概念的区别。

 “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也可以理解为 “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毒害中国人民。 欺骗中国人民。 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板书:危害:亡国、贻害子孙) 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板书: 毒害、 欺骗、 侵略、 掠夺。) 

     

 [提    问]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讲评5:破字当头的好处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6、重要词句的理解。(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小    结]本节课理出了文章的思路,对文章的前半部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五个问题,要求大家重点掌握其中的第五个问题。

[布置作业]希望同学们课间预习文章的后半部分。  

板书设计: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批判了哪几种主义?为什么?

[教师讲评](略)

[新    课]

一、课文理解: 

[提    问]1: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教师讲评] “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提    问]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教师讲评]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提    问]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教师讲评]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提    问]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教师讲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提    问]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教师讲评]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练    习] 根据对上文的理解填写下面括号里的内容

                              (     )

               错误的态度     (     )

                                (     )


展开余文
  拿来主义             

                                 (     )

                 正确的态度      (     )

(     )

(     )

二、论说特点:

1、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说理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2、先破后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鲜明对比的结构方式。

3、犀利的语言风格,高超的幽默与讽刺的艺术才能。

[小    结]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内容,并说明重点

[拓展训练]针对青年人中的“哈韩”和“哈日”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

[布置作业]习题册p45一、三、四、五

[板书设计]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课改新误区 (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