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设计
阅读:1232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贺新郎》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论文)
 贺新郎

整体感知 

1923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杨开慧的。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毛泽东当年才三十岁,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两个幼子,因革命需要又远行,更何况当年那种环境,谁能预料“挥手从兹去”是生离还是死别呢?但是,杨开慧毕竟不是一个平常女子,而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受过锻炼和考验的坚强女性。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在革命事业与个人爱情、家庭幸福发生矛盾时,强忍住巨大的悲痛“热泪欲零还住”;而面对深明大义的妻子,毛泽东深感欣慰,从内心抒发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到车站了,要分手了,一声汽笛可谓是催人断肠,从此之后两人将要“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但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从词的尾句“重比翼,和云翥”还可以看出诗人热切期望着不久将来夫妻重新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作贡献。短短六个字,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美好的愿望。 

问题探究 

一、如何理解上阕结尾“人有病,天知否”? 

此问所关涉的,一是诗人对社会的焦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思,二是诗人表达对爱妻的愧疚。“人”和“天”承应上句的“吾”和“汝”,以求得到杨开慧的进一步理解。为天下人谋幸福必须舍弃个人小家庭的儿女私情。 

二、怎样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 

《贺新郎》一词未标题目,一看内容和时间,便知道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因此,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肠,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这首词好就好在这两者的结合,有了儿女柔情的缠绵,更显得革命激情的昂扬;反之,有了革命激情的昂扬,也更显得儿女柔情的缠绵。而在这昂扬和缠绵里,形象地衬托出一对胸怀大志的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 

语言品味 

诗人采用《贺新郎》这个词牌也不是偶然的,这个词牌起首五个字,独成一句,总括全词,干净利落,却引起下文许多情节。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均以婉约为主,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诉,“眼角眉梢都似恨”,大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况味。而至下阕的“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人生到此,不免肠断。然而作者夫妇毕竟是一对革命伴侣,因此又相约要割断愁思恨缕,“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旨在形容“割断”两字,以表示革命的彻底和决绝。“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则全然为豪放自如的“铜琶铁板”。“重比翼,和云翥”是一对年轻情侣对革命必有的希望。 

无论是革命激情还是儿女柔情,都是英雄本色。作者的描写充满着诗意的形象,这首词将阴柔与阳刚两种词体风格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巧妙地进行整合。 

有关资料

一、写作背景 

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会后复回上海。9月经武汉返长沙。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二、《贺新郎》笺注和赏析(公木) 

1.“挥手”十句 

[挥手从兹去]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恨]离愁别绪。唐•杜甫《春望》有“恨别鸟惊心”句,且有诗题《恨别》之作。李白《忆旧游寄谯君元参军》:“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零]落。俗谓花落为零落。 

[知误会前番书语]前番,前次。书语,信中的话语。全句意谓知道是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语。何事无考。 

[过眼滔滔云共雾]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过眼荣枯电与风。”过眼,从眼前掠过。从句意谓人生滔滔,都好似过眼云雾,转瞬就消散了。 

[算]点数,掂量。 

[人有病,天知否]病指内心隐痛。难言之隐,痛极呼天。在这里人谓“吾”,天谓“汝”。紧承上句。 

2.“今朝”十句 

[今朝霜重东门路]今朝,今晨。霜重,霜厚。东门路,指长沙城东小吴门外的大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此句倒装,照字动词作谓语前置,主语为后面的残月,原意即“半天残月照横塘”。横塘,大塘,指小吴门外清水塘。1921~1923年,毛泽东与杨开慧曾住于此,中共湘区委机关亦设在这里。 

[如许]如此。 

[汽笛]火车开动前发出的蒸汽啸音信号。 

[肠已断]比喻极度伤心。南朝梁江淹《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孤旅]独自远行的客子。 

[凭]义同请,请求。诗词用语。唐•杜牧《赠猎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唐•曹松《乙亥岁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展开全文阅读
[愁思恨缕]离愁别恨的形象化比喻。缕,细丝。 

[要似……又恰像]两句言自己此去,一定要乘势促成中国大革命爆发。“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对理想中之大革命的艺术性描绘。 

[比翼]比翼双飞,多用于夫妻。《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和云翥]和云,挟带云朵。翥,飞举。意谓直上云霄。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仅见的一首,弥足珍贵。仅只一首,也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像一般论客所指说的铁石心肠。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就以这首《贺新郎》而论,终以其属于现代诗词,纵写离别,也不见南浦阳关,而是把时空隐限在一个冬晨的车站上。开篇便说“挥手从兹去”,是在等候登车了,不免黯然。更何况还有一肚子苦水,长子犹在襁褓,次子尚不满月,这样丈夫便匆匆远行,怎能不“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呢?终于忍耐了,所以“还住”。这就更揪心。开慧呀,你满腹委屈,“知误会前番书语”。什么误会呢?这里没有说,我们也便无须浪猜。反正夫妻间事,猜出了,也许只是针头线脑,反而没啥意思。好在下面紧接着说了“过眼滔滔云共雾”,已经雾消云散了。这人间知己,还是数着“吾和汝”。生活上难得周到,我的心里是有疚愧和隐痛的呀,天啊,你可会知道的吗?话似乎是说了好多,只是一霎间心理活动,都没说出口。是两颗真挚的心灵感应呀。这是上阕。 

过片下阕,一闪念又想到送别途中,头顶半天残月,脚踏遍地清霜,穿过凄清的横塘,并肩踽踽行进在东门外大路上。没有言语,也没写内心活动,全用苍凉的景色衬托出凄苦的心境。这是在车站候车时浮起的意念,拂也拂不掉的印象呀!而忽然“汽笛一声”,兀的又回到现场,真个要“挥手从兹去”了,正是断肠人对断肠人。“从此天涯孤旅”,不禁神驰海阔天空……到此,如若往昔词人,该留下多少悱恻,抑或不尽缠绵,或悬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或哀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或忏悔,“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或叮咛,“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或期盼,“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 

但是这些,能装进现代词境吗?更何况在毛泽东大手笔下,看他是怎样接下去的。就好像被那“汽笛一声”惊醒一般:“凭割断愁思恨缕!”振作起来吧,坚决地。这不只是豪情壮语,而是山雨欲来的大革命形势的绘影绘声。“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寰宇。”还会有什么排不去的愁与恨呢?于是,在依依惜别之时,便铮铮预言了:“重比翼,和云翥。”把热情和挚爱升华到如许这般宇宙人生境界,非只源于观念,而是凝练生命意识显像于自然造化的结晶。大悲无痛。大爱不宠。这便是伟大诗人同于常人又高于常人处。或曰:“要似”“又恰像”两句是形容“凭割断愁思恨缕”的坚决性或坚定性。如此呆读,有用牛刀杀鸡之嫌。不是不沾边,却不止于此,不限于此。诗词语,正以其模糊处见出多义性,猜不准才更饶有意味。(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李默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高中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杜甫的几首律诗的练习题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下一篇:半命题作文的辅导(苏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