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97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菱角的喜剧》秦牧(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菱角的喜剧》秦牧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从生活现象中悟出道理,并张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阐述道理的写作特点。

2理解作者认识事物要有正确方法的观点。

3体会口语化表达。

教学重点:学习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生活现象中悟出道理,并张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阐述道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计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生平: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 

  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三、检查预习: 

需掌握的生字词 :君臣佐使    酣然大睡    漫不经心

2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思考作者从认识菱角的过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请同学回答,明确: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四、研读

1速读课文1-6段,作者如何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道理?

教师明确:认识菱角-生活现象

2朗读课文7-12段,从课文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什么道理呢?让学生思考、讨论,下节课明确答案。 

第二课时 

一、            总结上节课内容,提问:从课文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什么道理呢?

明确: 

7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

  8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

   9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

  10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胡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11广泛砂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

 12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认识事物应掌握其的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的特殊性。

二、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这个观点?围绕着这个观点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印证? 

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

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良种变劣、养猪不活

三、小结:本文主要通过对菱角的认识等事例说明一切事物是复杂性,多样性。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掌握事物的一般性,更要掌握事物的特殊性,避免绝对化简单化地认识事物。 

作业:〈一课一练〉 

第三课时评讲〈一课一练〉。 

 

王仁玉

标签: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菱角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一新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我的母亲》老舍(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