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3665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案(苏教版高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以细节描写来表达真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重点词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怎样写真情文章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时数:2 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1、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著有《震川文集》。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四人中他的成就最高。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2)古人评价

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黄宗羲    

不俟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司马迁),故能取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 「清」方苞

归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有寥寥短章而逼真《史记》者,乃其最高淡之处也。

——「清」吴德旋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②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者的悲情?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文本精讲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简单导入课文(从《项脊轩志》作为明请散文单元的开篇之作的角度说,引起学生重视)。

2.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二、关于作者: 

他在明代作家中的地位:

                      宋濂——明太祖称“开国文臣之首”。

              明 初

                      刘基——开国功臣之一。

                                   前七子:

                      拟古主义:

明代散文                           后七子:

             明中叶                唐宋派:   


展开全文阅读
                      反拟古主义:      

                                   公安派:

明末——小品散文:张岱

后人对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4.归有光简历

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   开始读书

1513年(8岁)   丧母

1524年(19岁)  写作此文前四段

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  丧妻

——?           迁居之前,补记后两段。

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生徒数十百人。

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  去世

三.自译课文。

发给本文译文资料。对照书下注解,逐句翻译课文。注意重点、难点词句的弄懂和掌握。

四.合作探究:四个小组分别从下面四个不同角度,分别对课文内容做探究:

(1)一个书斋;

(2)两种情感; 

(3)三世变迁;

(4)四个女人。

要求:

(1)紧扣自己的小课题;

(2)注意抓住本文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特点来分析。(3)在通读和借鉴有关材料的基础上钻研。根据小组选题情况,可合作,可分述。(发给《简论〈项脊轩志〉的艺术风格》复印材料,还可结合自己所有的文言材料整理。)

例析:分析《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首先要明白作者在本文中记述了哪四个女人?作者分别撷取了哪些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写她们的?写法上各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精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延伸探究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掌握5个多义词;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的文言词法现象。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分小组从以下四个不同角度,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1、自我梳理文本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展开余文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文本精讲 

一、导入课文,检验上节课文言自译情况 

指名学生试翻译下列句子(投影):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4)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文参考:

(1) 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2)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3)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4)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掌握5个多义词;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的文言词法现象。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完成目标1。

1.请负责5个词的组同学上台讲解

顾 1.回头看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探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关心,照顾 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商君书》

4.副词,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5.副词,而、不过

稍 1.逐渐,慢慢地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2.稍微,略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公家给的粮食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置 1.赦罪,释放

2.放到一边,放弃 沛公则置车骑

3.搁,安放;摆,设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4.立、建立;购置、添置 内外多置小门

5.驿站;驿车、驿马

去 1.离开 比去,以手阖门

2.除掉,去掉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距,距离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4.前往,到……去(后)

归 1.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

2.返回,回来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

3.归还

4.归附,归属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5.通“馈”,赠送

2.请负责词类活用的同学上台讲解练习三。

资料参考:

(1)文言词类活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名词活用做动词;  名词活用做状语;

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动词活用做名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2)本课主要涉及前两种。

名词      动词: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动词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名词      状语:名词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时,充当状语。

四.完成目标2

1.一个书斋——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

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2.两种情感——悲和喜。

全文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

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4.《项脊轩志》中的四个女人:

文中共写了四位女子的形象:哺育过项家两代人的老妪;慈爱的母亲;对“我”寄以厚望的祖母;与“我”恩爱情深的妻子。(画线部分由学生完成)(写老妪,是为了写母亲,因此,可以说,作者主要叙述的是三个人。)

(1)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作者8岁丧母,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家居住的两代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那对儿女的慈爱之心。作者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的情景。尤其是后面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绘形绘声地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眼泪也禁不住潸然而下。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2)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这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写法与前或以景抒情、或以人物旁白为叙事主线大不相同。作者主要抓住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描写的:


展开余文
之一: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

之二: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之三:顷之,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话语中寄托了祖母殷殷的希望。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己多年来科举路上的坎坷(35岁才中举人,8次参加殿试,60岁才中进士。)怎能不禁不住大哭一场呢?

(3)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正面写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时常,经常,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字里行间,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出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

侧面写情:“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代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看似平淡,却也字字含情:前一句,“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前后的对比中,自然能体会到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二、三句写两年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平实的语言中,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借物抒情:文章到此,看似结束。可作者笔锋一转,又起波澜: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课堂精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3、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延伸探究

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1.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请看最近一位同学的一封“非典时期非常家信”的一个片段:

非典时期非常家信(片段)

……想家思亲之情悄悄地爬上心头。往日在家的情景一幕幕掠过脑海。

早晨,是妈妈您早早起来,煮好牛奶和鸡蛋,摆好在餐桌上,再细心慈爱地关望着我;是妈妈您成天问我想吃什么,设着法子把每一餐变成我最好的享受;是爸爸不论工作再忙再累,只要我在家,总要找时间陪陪我,关注我的学习、生活;是你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我:“别玩得太久,当心着凉感冒”……而这一切,在家时,我为什么没能细心体会到这些琐碎生活小事背后那浓浓的亲清,有时,甚至不以为然,如今,在这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日里,在对你们的深深思念中,我深切感悟到了,原来这些,都是爱;这些,都是幸福。记得一篇文章中曾写道:“当爱像空气般围绕你身边,也许你并未细心觉察到它的存在,可是,就在你蓦然回首去追寻它的那一刹那,你才发现,原来那感动的泪水已经在心中流下。”

2.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

附:板书设计

 

顾丽华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项脊轩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谈中国诗》教案 (湘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变形记》教案(语文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