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108  
标签:导学案设计 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绿》感悟生活式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绿》感悟生活式导学案

庐江县长岗中学 张为民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优美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观赏梅雨潭的情景,观赏绿的情景,认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自然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烘托和衬托的方法表现梅雨潭的绿,培养学生表现自然表现生活的能力。

4、感悟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本课目标。(1分钟)

1、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绿也有深浅浓淡等不同。你们注意观察了吗?你们可能不会观察。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绿》,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绿表现绿的。

2、揭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可用多媒体显示)(1分钟)

1)、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字生词。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作者观赏梅雨潭的情景,观赏绿的情景,认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景,学习作者观察自然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二、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探究自读问题“课文反映什么生活”和“梅雨谭绿的特点怎样”等,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

三、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让几个学生读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想象生字反映的生活情景。

踞(jù)  薄(bó)阴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 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惊诧:惊讶诧异。

  镶:把东西嵌进去或在外边加边。

  绺:量词。

  尘滓:这里指杂质。

  蕴蓄:积累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学生发言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作者第二次到仙岩梅雨谭在梅雨亭看梅雨瀑的情景,反映作者在梅雨谭观赏梅雨谭奇异的绿的情景,反映梅雨谭奇异的绿,反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你觉得梅雨谭的绿怎么样?你能描绘得出来吗?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梅雨谭绿的特点怎样?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这是梅雨谭特有的绿,这是梅雨瀑特有的绿。“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她轻轻的摆弄着”、“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少妇的裙幅,像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碧玉。不淡不浓,不明不暗,不像什刹海绿杨那样太淡,不像虎跑寺‘绿壁’那样太浓,不像西湖太明,不像秦淮河太暗。真是恰到好处。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烘托和衬托的方法表现梅雨潭的绿,培养学生表现自然表现生活的能力。

2、感悟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并品味语言,点对点迁移运用作者表现绿的方法反映生活,培养自己表现生活的能力。(12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三、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为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运用比喻来反映梅雨潭绿的美。绿是无形的,难以捉摸的。但作者运用比喻把它的“形”反映出来了。一篇短文中就用了二十多个比喻。如把梅雨潭的绿比做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一块温润的碧玉,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再如作者说“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像少妇的裙幅,像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碧玉。这些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反映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

2)运用衬托和烘托的手法来反映梅雨潭的绿的美。文章题目是“绿”,文章赞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绿。可是开篇之后却花较多的笔墨写梅雨潭,又写山,写岩,写亭,写天,写草,这些都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的美,又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绿的美。为了表现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作者还以北京什刹海绿杨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太浓,西湖波的太明,秦淮河的太暗进行衬托,反映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追问:生活中许多无形的难以捉摸的东西不好反映出来,你打算怎样反映?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展开全文阅读
3)、课文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热情地反映了梅雨潭的绿,抒发了自己对梅雨潭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作者先是融情于景,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中。如作者对梅雨潭的描写。作者还直接抒情。如课文第三段结尾的一段较长的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十分强烈。作者一连用九个“你”,又用了“拍”“抚”“掬”“吻”等富于亲切感、抒情性极强的动词,极为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爱恋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生动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对应生活,感悟生活,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五句话的含义:

(1)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追问:“踞”和“浮”反映了梅雨亭怎样的位置特点?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踞”和“浮”都准确地反映了梅雨亭的位置,把梅雨亭突出山岩凌驾空中的特点反映出来了。)

(2)、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追问:“送入”和“钻”反映潭水有什么情味,反映作者有什么情味?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潭水有情有意,对游人喜爱有加。这是拟人手法,其实是反映作者对潭水喜爱有加,对绿喜爱有加。)

(3)、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问:梅雨潭的绿怎么会“招引”我们呢?我们能“追捉”绿吗?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梅雨潭的绿之所以能“招引”我们,是因为梅雨潭的绿太有无穷的魅力了,以致我们要追捉她了。)

(4)、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你了。

(追问:“拍着你”“抚摸着你”“吻着你”说明了什么?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作者对梅雨潭的绿喜爱至极。这是作者直接抒情。)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把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绿”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其反映绿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有许多无形的不可捉摸的东西,需要我们来反映。今天,我们学习运用衬托和烘托的手法,反映晚霞的“红”,也把自己观察的感受和感情表达出来。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如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用什么来烘托晚霞的红呢?可以描写傍晚的天空、白云、高山等来烘托晚霞。用什么来衬托晚霞的红呢?这就要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文章题目可以是《晚霞》。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的作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另外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心得。

附(让学生看看,不必讲解):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张为民

标签:导学案设计 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绿》感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顶碗少年》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自主、互助评改 作文评改教学改革反思 (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