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408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逍遥游》第三、四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艺术鉴赏:

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

②、想象丰富,境界开阔;

③、语言风格上别树一帜。

教学程序

一、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一)、“三笑”统一全文

文中共写了三次笑,请找出来,说说,是谁在笑?笑的是谁?

——明确:

三笑 是谁在笑 笑  的  是  谁

一笑 蜩与学鸠 鲲  鹏

二笑 斥鴳

三笑 宋荣子 “知”、“行”、“德”、“而”四种人

那么,为什么笑?怎样笑?我们继续分析。

(二)、一笑(第一段)

1、《齐谐》里面的话对前面的文字起什么作用?鹏“徙于南冥”必须依靠什么?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3、“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4、“芥舟”、“杯胶”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这和后面的两句话有什么关系?

5、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作者对他们态度如何?

6、紧接着又写“三适”,意在说明什么?

7、你怎样认识本段的层次?

8、总括本段段意。

——明确:

1、《齐谐》是对前面内容的有力补充。这一层说的是鹏的南徙必须依靠大风,“去以六月息也”。

2、“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恃,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3、本句可译为“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待”,都要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4、这个比喻说明,世上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庄子指出,水太浅就浮不起大船,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

5、蜩与学鸠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而自己“枪榆枋而止”。作者用“之二虫又何知”进行了否定和批判。为什么呢?鹏没有九万里高空的大风就不能南徙,这是“有所待”,是受到了限制;而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相比,只是限制的大小不同,可惜二虫笑大鹏而不自知。作者批驳蜩与学鸠,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以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其实,这也是庄子对世人的警告,要人们时时刻刻认识到人是处在各种制约之中,是不自由的。若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自由,并嘲笑别人的不自由,那就无异于蜩和学鸠了。

6、“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近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即都要依赖于食物,即“有所待”。

7、庄子文章恣肆辟阖,强行划分层次很不科学,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切分如下:

层次 层        意 小 层 次

一 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

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

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大鹏

野马、尘埃

人与大鹏

二 通过比喻,说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等,

其实都是相对的。 杯水芥舟

蜩与学鸠

“三适”

8、段意:

逍遥游是从一个神奇而迷人的故事开始的:鹏鸟海运徙于南冥,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天九万里,后乃培风图南。为什么要这样呢?作者先用“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来说明“风”的作用,再用杯水芥舟来说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最后讽刺蜩与学鸠的讥笑鹏鸟及它们自鸣得意的浅薄情态,并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

总之,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不是逍遥游。

(三)、二笑(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接下来用了哪两组对比,意在说明什么?

3、“汤之问棘也是已”,“是”指代哪些内容?斥鴳为什么笑大鹏?作者对斥鴳态度如何?

4、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怎样理解?

5、你怎样认识本段层次?

6总括本段段意。

——明确:

1、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2、

对    比 层  意 写  作  目  的

朝菌、蟪蛄(小年)

冥灵、大椿(大年)

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早夭,大年长寿。但是,无论寿命长短,

即使是所谓的“大年”,仍然逃脱不了“年”

的限制而“永寿”,所以也还是“有所待”,

不是真正的逍遥。

众  人  (小年)

彭  祖  (大年)

3、指代本段的后面内容。斥鴳笑大鹏和前面蜩与学鸠是一样的。作者用“此小大之辩也”一句对斥鴳进行了否定和批判,说明斥鴳“小知不及大知”。

4、这段话基本又重复了上文大鹏南飞的故事,因此前人对此理解便有不同。有人认为这是语义重复;有人认为这是庄子借助古代的圣贤(汤、棘)之口来加强前文所论述的“小大之辩”,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这两种看法各有道理,但后者更好。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5、庄子文章恣肆辟阖,强行划分层次很不科学,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切分如下:

第一层(开头——不亦悲乎?):主要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第二层(汤之问棘——结尾):主要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6、段意:

由上段引发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进一步以“小年”的“朝菌”、 “蟪蛄”、“众人”和“大年”的“冥灵”、“大椿”、“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以斥鴳讥笑大鹏之志来喻证“小知不及大知”的观点。

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遥游。

(四)、三笑(第三段)

1、知、行、德、而,这四种人“其自视也”,他们是逍遥的吗?宋荣子为什么笑他们?

2、宋荣子算是逍遥的吗?

3、列子比宋荣子高级,列子算是逍遥的吗?

4、这里的举例论证和前两段相比,在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5、至此,“三笑”完毕。庄子对上述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态度如何?

6、庄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什么样的人才做得到呢?

7、划分本段层次。

8、总括本段大意。

——明确:

1、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以符合一乡的俗情,德性可以投合君主的心意而取得一国的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2、宋荣子要比这些人高明一些,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3、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

4、上面是“物”的论证,这里是“人”的论证。

5、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因为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6、庄子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游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那些忘我(无己)、无为(无功)、无用(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7、层次:

一层:四种人被名利束缚,不是逍遥游。

二层:宋荣子不是逍遥游。

三层:列子也不是逍遥游。

四层: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8、段意

所以,那些才智可担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顺一乡的俗情,德性可投合一国之君的心意而得一国的信任的人,属小智之人,“宋荣子犹然笑之。”那么,宋荣子、列子就是作者充分肯定的人物吗?不是。他们虽然一个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一个是“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但是,他们都没有达到无所不可,逍遥自得的境界。在作者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呢?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必有所待(依靠和凭借)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忘我(物我不分)”的“至人”和无意于求功的“神人”和无意于求名的“圣人”,才能达此境界。

总之,第三段,在进行三层否定后,得出结论: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

(五)、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

万物均有所待(鹏;野马、尘埃、芥舟、蜩与学鸠;人之三适)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别(朝菌、蟪蛄、众人、斥鴳;冥灵、大椿、彭祖、鹏)

人也有所待(四种人、宋荣子、列子)

所以都不是逍遥游!

乘、御、游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六)、主旨

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七)、怎样评价庄子思想

作者所谓的“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展开余文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二、艺术特色

第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逍遥游》阐述的是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即什么是自由,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但是,庄子并不是通过理论的逻辑论述来阐明这个问题的,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故事,来展现作者的思想。这些故事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

第二,想像丰富,境界开阔。阅读《逍遥游》,我们无不被庄子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所折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像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像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庄子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别树一帜。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庄子的文章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它忽说大鹏,忽说蜩与学鸠,忽说斥鴳,忽又讲到宋荣子和列子,让人应接不暇,但我们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作者在说明所谓的“小大之辩”,这样,文章中的各种比喻在文意上又是统一的。

三、总结全文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教学反思

附《逍遥游》其它部分:

原文: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译文: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原文: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是以)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短)〔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译文: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呀,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鲁发福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逍遥游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项链》(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逍遥游》(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