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2860
标签:
教师随笔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教师随笔)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当代青少年学生已经成了“网上的一代”,他们中间出现了许多的不良行为,可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却很不令人乐观,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对学生的网络问题的重视也非常迫切。要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教育,就必须动员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力量,探索和总结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经验,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青少年学生的网络现状
随着全球网络化的浪潮,我国已进入了信息发展的快车道,网民犹如雨后春笋,而青少年更是其中的大多数,但是,我们发现相当部分的青少年只是掌握了熟练的上网技巧而已,他们并未掌握上网的道德规范,所以他们经常通宵达旦沉迷游戏、浏览色情暴力网站,为了上网,学会了撒谎、逃课,身心俱损,也让他们的父母陷入了一场与网吧争夺孩子的艰苦战争。我们差不多每周都能从各种媒介中听到或看到青少年因网络而引发的个种问题,诸如:电脑黑客、网上诈骗等青少年信息犯罪,网上交友上当,迷恋网上黄色信息,沉溺虚拟空间不自拔、散布有害信息等等。
我根据我们学校近几年的学生上网的情况总结出当前中学生上网有如下特点:(1)上网的范围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特别喜欢上网,视上网为他们的生活的一部分,不会上网好象在同学中间显得很没有面子一样。(2)从上网的目的动机来看,学生上网多数是为了寻求心理调节、欲望满足和精神刺激,结果是越上越空虚,越是空虚越是要上网,形成恶性循环。(3)从上网的地点来看,为了逃避家长的监控,75%的学生选择在网吧上网。(4)从上网的内容来看,玩游戏占的占70%左右,网上交友占58%,看娱乐节目占37%。真正用于学习的人极少。超过80%的学生不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很多学生的家庭都拥有了计算机,但家长懂得计算机的不是很多,能够指导孩子用计算机的就更少。我接触到很多学生的家庭,他们买计算机的目的很盲目,问其家长有什么实质性的用处,答曰:人家有,我也应该有。问其学生,答曰:为了查找资料。果真是为了查资料吗?
青少年网络的不良道德问题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对学生的危害性不可低估。他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对计算机互联网文明的有效的利用率,很多学生长期不文明上网,情趣低俗、理智消弥,责任淡化,道德丧失,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会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秩序的混乱,导致网络社会不文明行为的相互感染和蔓延,影响我们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
不少的学校、家长视网络如洪水猛兽,对青少年上网往往采取粗暴限制和不准来应对。 网络本来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培养学生的西西能力是时代的迫切要求。采取简单“限制”或“不准”来对待学生的强烈的上网热情是行不通的: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培养具有现代信息能力的人才,从眼前看这种做法加剧了学生的对立情绪,并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障碍,影响其健康成长。怎么办呢?正如列宁所说:“不要把孩子与污水一起倒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有找到学生喜欢上网的原因,找出办法,“泼掉污水,留下孩子”才是正确之举。
二、造成现状的几个原因
(一)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是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的青少年的生理成熟超前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世外桃源”,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到虚拟的网络社会之中。
(二)道德教育文化的弱化
我们知道,学生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状态到他律状态再到自我约束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在由道德他律到自我约束的发展阶段,他律的的道德规范与自我约束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尤其是学校的道德教育传输给学生的核心的道德内容。这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道德的发展也同样适用。
然而,现实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由于多数家长对网络知之不多,大多数的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的指导和监督的责任。而对青少年品德形成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统的德育教育则显得滞后与低效。面对庞大的网络,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显得很上单一。
我们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比较浓厚,因此削弱了德育教育的绩效。这正如有的专家所说的:“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对个体作为一公民的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个体缺乏足够的重视,使青少年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内在道德要求。”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个体”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模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度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三)学校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要求不明确
网络道德教育是伴随网络社会化出现的新的道德范畴,它应包含哪鞋道德规范和要求,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构成什么关系,从理论到实践都还在探索之中。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的是理论和技能,基本不讨论网络道德问题。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会教师所忽视。所以网络道德教育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状态。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不沾边,网络的使用只有技术问题而不存在社会道德的问题。
三、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四)学校应该担当首要责任
在信息环境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具备信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从而也难也具备正确导向的意识与干预的权威性。这个责任只能落在了学校的肩上,并且只能比较系统地落在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德育课上。在信息技术大众化、信息技术随处可及的情况下,学校无法回避起影响,而是处在不进则退的境地。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学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展开全文阅读
1、把伦理学的有关知识加入到对学生的网络教育之中。
学校要将学生难以直观认识到的网络伦理知识引入课堂,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有关的网络道德知识,解决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中“知”的问题。让学生知道,互联网一旦进入社会,成为人们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活动方式,它就同现实社会一样,会产生出不同的利益主体及其相互的利益关系,因而也就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用相互的道德来调节和规范各个不利益主体的行为以及相互关系。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更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的要求,只有两者两者结合,才能保障网络安全有序,保证个体行为健康、文明、有益。如果只是技术的问题,没有道德的约束,网络就会成为潘多拉魔盒,诱发和滋生出比现实更可怕的邪恶和犯罪,最终危害人类自己。从而培养出他们内在的网络责任感、道德自主和自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在道德实践基础上实现主题的合作与交往,提高道德的选择与评价能力,逐渐确立他们“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地位。使其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责任。”
2、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由于网络时代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德育工作者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成为网络时代的“行家里手”。对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文化信息的开放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到“与时具进”,缩小与学生在文化上的“代沟冲突”,努力适应并开创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伦理网站、各种教育软件等现代教育手段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不断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
目前,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强力推进,校园网、城域网建设呈蓬勃发展使势。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在教师的指导下提供学生上网的机会,从而把学生从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通过有力的网络环境力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社会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网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网络上的交往一是社会交往。“网络王国”不应该成为不受社会法律、条例约束的的“独立王国”。面对新的问题,需要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尝试制定比较系统的能够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对网络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和要求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把网络人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
1、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政府加强管理
当代的世界关系应该是一个相互合作、和平共处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抵制个别国家利用其在信息占有、支配和传播方面的优势向其它国家倾销其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标准的做法,求同存异、相互协作,共同致力于加强信息交流中的网络伦理约束,强化网络规范和法律的国际合作。
政府在制定好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计算机网络管理法规的同时,还应健全道德管理法规,强化“网络警察”的管理力度,严惩违法、违规者。
2、采取相关的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封堵不健康的内容
比如可以采用网民上网使用网络实名卡登记上网,防止不法经营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采用“网上役苗”——不良信息防范系统软件等等手段。此外还要加强网络从也者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思想觉悟。
3、加强舆论的引导
法律的力量是强大的,但许多事情的解决单单依靠法律的手段是很有限的,而要借助舆论的力量。“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更为理想的效果。因此,社会媒体应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青少年,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深入人心。
(三)家庭应积极引导和监督
1、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家长应该监督他们浏览的网上内容
尽量消除家用电脑网络存在的不良前提,比如,电脑不放在孩子的寝室中,以防在无人监督的情况先诱发不良的网络行为。通过安装反黄软件等技术措施,避免网上毒流的出现:经常查看他们的上网记录,查看系统日记记录,实行有效的监督;指导他们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的关系。
2、家长要与孩子多做情感和心理交流
做为家长要多用一些时间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的心情,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没有孤独感,感到被关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学校以及亲朋好友间的各项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要为孩子营造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己个方面的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个国民道德品格高尚的国家是强大的有竞争里的国家。网络道德建设是国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民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就是每有个公民都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如果一民族没有比感官快乐、金钱和物欲更高尚的品性,那么他就只是一个可怜的生物种群而已。网络化是当今世界的大潮流,上网是青少年的必然,我们只能以积极的态度引导他们提高信息化的素质,同时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网络,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能阻止所谓的“电子海洛因”对青少年的侵蚀和毒害。
蒋冰
标签:
教师随笔
青少年网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兵车行》(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下一篇:
敢问路在何方——关于语文教学中创新与继承的一些思考 (人教版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