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1379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术语——意象(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鉴赏中的术语——意象。
2.意象的特点及其作用。
3.高考中试题对意象的考查分析。
4.练习相关的高考试题。
教学重点:
上述目标之1、3、4。
教学难点:
上述目标之2。
教具使用: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也是一个诗意的民族。从春秋战国始,人们就以诗歌这种载体来纪录他们是生活,抒发他们的情感,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看法。可以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就糅合在诗歌当中。作为中国人,尤其是你们这些正在接受文明熏陶的读书人,就更应该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智慧的、亲近真善美的、内心丰富的人。那么,鉴赏诗歌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撩开诗歌这位文学女神的神秘面纱,我们将会发现:诗歌她是平和朴素的,就象我们的母亲,散发出柔和的慈爱。
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意象,了解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和特点,意象的把握是鉴赏理解诗歌的不二法门。
二:意象
1.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物象的有机融合体。
情思 物象
意(抽象) 象(具体)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而思想情感又是抽象的,它的不可视、不可听、不可触摸迫使诗人必须将自己的主观的思想情感(也就是意)附着在具体可感的物象(也就是象)上,这种物象或者是一片日光,一枚草叶,一只秋虫,一丝风儿的声音……我们只能从这些具体的景或物中去感知诗人敏感的心灵。
请看两首我们小学学过的诗歌,展示投影资料一:
题西林壁 绝句
苏轼 杜甫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不识庐山真面目, 窗含西岭千秋雪,
只缘身在此山中。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两首诗含义分别是要全面看待事物才能得出全面的认识和对早春的喜爱之情,表达的分别是理和情。但前首借助的是庐山的千变万化的景致来说理,后者借助的是早春时分的各种景物,如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雪和船等物象。由此我们可知:
2.意象的作用
(1)对诗人而言,他必须通过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思。
(2)对我们读者而言,必须通过意象去审视诗人的主观情思。
因此,通过意象的分析能使我们快捷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请看下面两首诗,展示投影资料二:
阅读下面两首诗,先找出其意象,再分析诗人情思。
A.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敢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很明显,第一首诗人借助缺月疏桐,夜阑人静以及孤鸿来表达当时感到苍茫大地,身无所寄的怅惘心情;而第二首以幽篁、深林、明月和弹琴、长啸来表现其安闲自得,尘虑皆空的向往和追求。
三.高考习题训练
展示投影资料三、四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此题选自2005高考全国卷)
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非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写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种伤春、凄凉的心情。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有过一个精辟的论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正是对意象这个概念的更通俗也更具体的解释。诗人也正是借助寓情与景来达到情景交融的,使得情意和物象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结合体。
四.意象的特点
诗人对意象的选择是不是随意的呢,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让我们来看一道例题。展示投影资料五
(2005年春季全国高考2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展开全文阅读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嘏
晓发临梳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大雁抒情,寄托自己的浓浓的乡愁。
由此可见,有些意象的含义是固定的,这种固定来自于什么呢?一是意象的象征性,一是意象的比喻性。
1.意象的象征性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思乡、思亲、思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渭城朝雨YI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送别、留恋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象征性来源于两种途径:一是物象本身的特点,比如月亮,它有圆满的特征,而人的团圆相聚也可称之为圆满,所以月就成为思念的代名词了。一种是由于谐音所致,比如“柳”音谐音“留”,所以柳就成了人们表达送别时候的依依不舍的留恋。诗歌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秋”谐音“愁”,所以大凡诗歌中出现秋的意象,大多与写愁有关。如“塞下秋来风景异”,“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等等。
2.意象的比喻性
中国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比就是比喻,你看《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用鸟来比喻不离不弃的爱情。《硕鼠》中用大老鼠来比喻贪婪的奴隶主等等俯拾皆是。请看下面几句诗。展示投影资料六: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在这两句诗里,诗人明显把黄河和太行山比做了自己的求仕之路和理想之路。后者把自己心中之愁比做了一望无际的烟草,飘飘洒洒的柳絮,绵绵不绝的梅雨。
可见,领悟比喻性的意象,首先要悟出意象的特点,也就不难理解诗人的意(也就是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了。
所以说,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思想是有关联的,这种关联来自于它们之间有象征性和比喻性。
六.练习
学习了意象与诗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关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写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七.结束语
今天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关键问题——意象,大家可能对诗歌的欣赏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多与诗歌为伴,多亲近中国古典诗歌。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诗意的美好人生。谢谢!
2010年12月5日
罗丹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三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诗文鉴赏方法—古代散文学习漫议(高三作品赏析)
下一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登岳阳楼》(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