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8408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编写人 夏建东 使用时间2011年 月 日
2 我 的 母 亲 胡适
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胡适及作品,熟练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掌握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3.熟读课文,初步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重点:
掌握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学习难点: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一、自主预习
1、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并完成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
宽恕( ) 广漠( ) 佃户( ) 眼翳( ) 质问( )
侮辱( ) 气量( ) 管束( ) 文绉绉( )
2.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我母亲待人最 (A.慈详 B.仁慈 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2)在这 (A.广漠 B.茫茫 C.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 (A.约束 B.管理 C.管束)过我。
(3)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 (A.请 B.找 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3.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同时请填写下列空白。
胡适,原名胡洪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 》。本文选自《 》,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 下成长的几件事。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4、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写下感受。(写在日记上即可)
A、为母亲洗一次脚 B、为母亲梳一次头
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 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
二、合作探究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2.从文中母亲的几件事中,哪些话语或是细节最让你感动?找出来作批注。
三、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对文中加点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B.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C.一个“混”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
D.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
3.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加上“如果”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B.加上“如果”,表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可。
C.加上“如果”,是作者谦虚的表现,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
D.加上“如果”只是为了形成排比,没有别的含义。
4.最后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5.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二)结合课文,按要求答题。
“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
诸葛亮、刘备是 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试写几个 。你还知道哪些文角儿的名字吗?写出几个
展开全文阅读
。
2010—2011学年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 夏建东 使用时间2011年 月 日
我 的 母 亲
第二课时
班级______ 小组名 _____ 姓名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
1.概括事件,体会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学习重点: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一、预习导学
1.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二、合作探究
1.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任何体现的?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写一个50字以内的片段。(写在日记本上)
三、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
2.第三段中“我”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3.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4.文末加点的“踏不断”有什么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了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桥”。
(二)“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
夏建东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下一篇:
那一刻,我读懂了母亲(学生习作)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