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019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驳论文的一般特点,能从别人不正确的言论中去发现存在的问题。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其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力和嘲讽意味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爱鲁迅,爱鲁迅杂文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憎分明好恶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驳论文的一般特点和写法。2、学会品味鲁迅先生幽默、讽刺、泼辣的杂文语言。

三、教学难点:爱鲁迅,爱鲁迅杂文,爱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师ppt课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互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文题解析导入,介绍背景,感受鲁迅形象。

1、识别观点,介绍背景。 

简介“九•一八”事件及当时政府人士的有关言论。

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1933年蒋介石的讲话,摘自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7日的社评

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当时国民党统治者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被杀而看不到光明。文中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2、解析标题,把握驳论文标题特点。

3、全面正确认识鲁迅,感受其可亲可敬的形象。结合鲁迅的童年、青年时期学习生活,对于兄弟、老师、家里的佣人及对学生、朋友等事迹,全面公正认识鲁迅。写作本文时,鲁迅肺病比较严重,又处在敌人的和战友夹攻下,仍关注时事,拿着笔战斗,批驳抗日的悲观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

二、温故知新,把握如何驳倒对方论点

1、复习回顾驳论知识。

直接批驳:批驳对方论点、论据、论证

间接批驳:提出与对方观点相反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明确驳论的基本结构:树靶(树立对方错误的观点)--批驳(指出对方错在哪里并摆事实讲道理阐明自己的见解)--结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2、“寻找对方言论破绽”的方法与三种批驳对方论点的方式:

(1)看论点本身有没有破绽

(2)看支撑论点的论据有没有破绽

(3)看论据推导论点的论证过程有没有破绽

3、研读课文1-5段,思考:

(1)对方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没有依据?

(2)这些依据是“事实”,那么对方的言论究竟“荒谬”在哪里? 

(3)作者为什么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论点是错误的?

4、练习寻找对方言论破绽

请同学们拿起智慧的“显微镜”,看看下面这些言论的“破绽”在哪里:

有一位女青年捡到一只手机,失主上门认领时她却说:“我是捡来的,又不是偷来、抢来的,为什么要还你?”

三、读课文6-8段,学习如何立论

1、 驳倒了对方的论点后,鲁迅先生提出了什么观点?

2、 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布置练习

假如有人对你说“你看,村里某某大学毕业几年了找不到工作做,还不是出去打工?读书没读头”,请你写一段短文用直接反驳的方法对这一错误观点予以批驳。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理解关键语句深刻含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探究,教师点拨。

(1)第5段有一段加点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了什么?

(2)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①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②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⑤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二、品读语言,体味语言特点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小结:本文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

三、联系实际,回顾反思  

1、课文说,“中国的脊梁”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2、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说说它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异同,说说你所感佩的“不耻最后的人”。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这个和那个》,收《华盖集》

 四、课堂小结。 

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2、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具有讽刺意味

3、比喻、排比、仿词等手法的运用,增加感染力

附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驳斥论证:

夸地大物博 求国联   只有“他信力”

求神拜佛             发展“自欺力

——直接反驳对方论证,论点不攻自破

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反驳

七、教后反思:

 

章德明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落日的幻觉(人教版七年级选修教学设计)
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